基于纺织品的增生性瘢痕压力疗法研究进展
2017-04-06张宇飞赵立环李翠玉
张宇飞,赵立环,于 洁,李翠玉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基于纺织品的增生性瘢痕压力疗法研究进展
张宇飞,赵立环,于 洁,李翠玉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300387)
增生性瘢痕是患者经历外伤后易发的一种病理性瘢痕,在对其治疗过程中,基于纺织品的压力疗法以其简单方便、疗效可靠等优点,一直被视为是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章就压力疗法的实施原则、压力疗法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压力衣的精确制作及其服装压的测量、复合式压力疗法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纺织品的压力疗法研究进展,认为精确制作压力衣及测量服装压是压力疗法的研究重点,复合式压力疗法是压力疗法的发展方向。
增生性瘢痕;压力疗法;压力衣;服装压
1 引言
瘢痕组织是正常皮肤组织在创伤后自然修复的结果,但组织伤后修复过度会产生增生性瘢痕。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与降解维持平衡状态,而当胶原合成量明显超过降解量时,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大量胶原不规则堆积,最终形成增生性瘢痕[1]。在临床上,手术、烧伤、严重外伤等均较易导致增生性瘢痕的产生。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外科手术后产生增生性瘢痕的概率高达74.67%[2]。增生性瘢痕不仅会导致患者外表不同程度的毁形或局部功能障碍,还很可能对患者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甚至部分患者还因此患上了抑郁症。因此,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3]、硅凝胶治疗、加压治疗、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放射治疗、中医药治疗、干扰素治疗、基因治疗等[4-5]。其中加压治疗又称压力疗法,是指通过对人体表面施加适当压力,以预防或抑制皮肤瘢痕的增生、防止肢体肿胀的治疗方法,是经医学证实的防治增生性瘢痕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6]。早在1607年,Fabricine就指出持续对手部瘢痕加压有利于手的功能恢复。1968年Larson等开始在临床上采用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瘢痕,取得良好的效果。从此,压力疗法作为一种简易有效的瘢痕治疗方法开始被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瘢痕治疗。近十几年来,随着制作工艺与材料的不断改良升级,压力疗法也得到了巨大发展,由最初的单纯应用弹力绷带、弹力衣、弹力套发展至目前的透明面罩、各种硅凝胶膜和系列可塑夹板等[7]。压力疗法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所起的作用越发显著,目前在压力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基于纺织品的压力疗法占有很大比重。本文将从压力疗法的实施原则、压力疗法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压力衣的精确制作及其服装压的测量、复合式压力疗法四个方面探讨了基于纺织品的压力疗法研究进展。
2 压力疗法的实施原则
国内实施压力疗法一般遵循三大原则—“一早二紧三持久”,但对于压力疗法的开始时机,施加压力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并无准确的界定,在目前临床治疗中主要依靠医师的工作经验决定,本部分将对这三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2.1 最佳开始作用时间
一般认为烧伤后瘢痕增生活跃期就开始进行压力治疗效果最明显,但就开始加压的时机来说,国内外的文献报道有不同结论,有看法认为创面收缩大多发生在创面愈合的前几个星期,所以压力疗法应在植皮前就开始实施;有认为应在伤后八天(术后五天)开始加压;也有人认为在创面愈合之后,瘢痕形成前开始加压较为合适。李娟等[8]认为,采用压力疗法治疗瘢痕增生时,开始的最佳时机以刚刚出现瘢痕增生迹象,即弹性开始减弱、质地变硬、韧性增强、新生的上皮已完全覆盖创面、肢体活动有紧束感时为宜,一般为愈合后两周,此时开始实施压力疗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应注意的是早期结节状团块的粘合不甚牢固,较易因受到机械力量的影响而被改造[9]。
2.2 最佳施加压力
目前对于确切有效的最佳压力大小尚存争议,结合正常皮肤的毛细血管压力25 mmHg的情况来看,有研究表示压力疗法的有效压力在10 mmHg~35 mmHg范围内[10],后续研究所得的最佳压力值也大多在此范围内。有学者认为压力应大于正常皮肤的毛细血管压才能对增生性瘢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1],但是如果一直持续施加这种高压,患者无法忍受长期治疗。还有研究表明压力应在15 mmHg左右,此压力值效果较好且患者较容易接受长期治疗[12]。李曾慧萍等[13]从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到成纤维细胞,把它们放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下培养,结果显示细胞在15 mmHg的压力作用下生长速率是最低的,但由于材料、施压部位等因素的不同,目前国内对于最有效的压力范围仍尚无定论。所以最佳压力值的选择应结合压力大小、患者耐受、施压器材材料、患处部位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综合考量后才具有实际意义。
2.3 最佳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的原则是持久,白永强等[14]发现当采用压力疗法治疗瘢痕增生时,如果每天仅进行12 h左右的加压治疗,无论持续多久时间均对瘢痕增生的治疗无明显疗效;只有每天24 h持续加压6个月以上,方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过早停止压力疗法或者每天加压时长过短都易使瘢痕反弹。纪雪亮等[15]也提到,压力疗法需要每天必须坚持23 h以上,且至少持续6个月至两年,而后根据瘢痕的生长情况来确定是否继续加压治疗。若将压力治疗应用于儿童术后瘢痕的治疗则至少需要一年,这样才能有效预防瘢痕的复发,但需要注意的是压力疗法可能会对儿童发育有所影响[16]。
3 压力疗法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早在1607年Fabricine就发现对手部瘢痕的持续施压可以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18世纪60年代Cronin发现对颈部施压可以防止瘢痕挛缩,1968年Larson等人发现穿着弹力衣的部位不会产生瘢痕,并在随后通过一系列研究证实了他的观点[17]。而压力疗法的逐步推广使得1971年发展出了压力衣工业,其后压力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中[18]。国内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压力疗法治疗烧伤后瘢痕,并有部分学者对其组织学进行研究[19]。沈光裕等[20]发现通过压力疗法治疗后的瘢痕薄而平坦,功能恢复良好,软化早,而未使用压力疗法治疗的创面瘢痕硬而厚,且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虽然压力疗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局限性依然明显。
首先,现有条件下加压治疗采用的压力大小并不能达到最佳压力大小。薛紫涵等[21]认为治疗瘢痕的最佳加压大小应大于正常的皮肤毛细血管压力,使之维持在24 mmHg~30 mmHg,但患者难以长期忍受此压力条件的压力治疗,所以常规压力疗法所施加的压力是结合患者自身感受等因素得出的妥协过的压力大小。其次,对于成年人来说由于压力分布不均,偶现皮肤溃疡的症状,并且关节活动和体表不平均会影响疗效[22]。第三点,因为压力疗法的作用机理使得皮肤必然受到长期压迫,易产生水泡,引起皮肤受损等副作用[23]。第四点,压力疗法对处于发育期的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副作用更为明显,应用压力治疗可能影响其骨骼的发育,甚至造成畸形[9]。第五点,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压力疗法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患者穿戴时会感觉不适或是嫌穿戴弹力衣繁琐,因而依从性较差,导致效果不佳。第六个问题较少见,少部分患者在长期坚持压力疗法后,在可以停止压力治疗后难以适应,使得一时无法取下压力用具[15]。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压力衣的设计精度及服装压的精确测量。目前临床应用的弹力衣多是批量生产,极少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
目前,关于压力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服装压的精确测量及压力服的制作。压力服制作尺寸的精度直接影响了服装压的大小,服装压过小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而过大的服装压可能导致心肺功能低下、呼吸加快、血液循环障碍,有损身体健康。尤其是儿童用压力服,服装压过大可能影响其骨骼发育,严重者甚至造成身体畸形。由此可见,压力服能否准确在人体相应部位施加理想大小的压力值非常重要。从以上的种种局限性可以看出,压力疗法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压力衣的精确制作及其服装压的测量
4.1 压力衣的制作方法
现有的压力衣制作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批量生产法和量身定做法。批量生产法是按照人体尺寸批量生产各类规格的压力衣,而后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相近尺寸的压力衣规格。量身定做法又细分为拉普拉斯定律法和换算系数法。批量生产法由于不是个性化定制,所生产的压力衣与患处通常无法完美贴合,施加服装压的大小不够精确,不能很好地满足患者需求。而量身定做法是根据个体尺寸量身,有针对性地定做压力衣,能够更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4.2 服装压的精确测量
服装压的精确测量作为服装压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由传统的直接测量法发展到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将微小的感压部件直接贴置于拟测部位,借此来测量服装对感压部位施加的压力大小。传统的压力测试系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现有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改进得到智能化虚拟仪器服装压测试系统,该系统可以用来测量动态服装压。其工作原理是使用数据采集卡将传感器收集到的压力数据进行信号转换,而后将数据用过虚拟仪器软件传输到计算机,通过软件编写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最后得到可供直接观察的测量结果[24]。直接测量法操作简便,但是感压部件面积较大,易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并且该方法在进行人体曲率半径较小部位测量及动态测量时存在一定难度[25]。
间接测量法包括软体假人法、拱压法和理论计算法等。其中软体假人法和理论计算法近年来较为热门。但是软体假人在模拟人体运动的一系列动作时仍与实体有一定的差距,并且人体各部位对压力的承受性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各有不同,因此软体假人法暂时无法对人体各部位的服装压做出足够精确的模拟。
理论计算法包括拉普拉斯定律法和数值模拟法,本文对其中的数值模拟法加以简要说明。数值模拟法一般先建立待测部位的人体模型,而后通过数学建模对其进行压力分布计算。张露[26]以人体下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模型构建并对着袜舒适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目前有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建立人体模型和织物模型,再采用理论计算模拟测试服装压,但是因为所建模型精度不够以及商业化服装压数值模拟评价软件尚未发展完善,现有的数值模拟法尚不能提供足够精确的服装压数值模拟结果。
5 复合式压力疗法
近些年研究人员不仅对压力疗法本身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与探求,也对压力疗法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进行了试验。陈雪巧等[27]将压力疗法与激光照射相结合治疗烧伤后瘢痕增生,研究表明压力疗法联合激光治疗效果比单一疗法疗效更优。陈英等[28]采用曲安奈德联合压力疗法治疗整形外科手术后的瘢痕增生,复合式压力疗法的有效率较之曲安奈德注射疗法提高了16.6%,且复发率降低。卜平元[29]利用超声波辅助人体吸收药物并联合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式压力疗法总有效率为91.0%,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3%,复合式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其采用的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疗法在疤痕面积、厚度、直径、颜色、关节活动度、表面水疱破溃程度、疤痕周边充血、硬度、疤痕疼痛和瘙痒方面的治疗效果由于常规治疗法。
诸多研究表明,压力疗法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辅助其他瘢痕增生治疗手段,疗效提升明显,兼容性好。对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综合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6 结语
自从发现压力疗法可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后,以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可靠、经济实用、痛苦轻微等特点,一直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青睐。但是现有的基于纺织品的压力疗法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同部位最佳施压大小、弹力衣的精确制作、服装压测量精度等问题依旧困扰着广大医疗人员和研究人员。增生性瘢痕属于临床常见病症,相关治疗手段的研究发展刻不容缓,需要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参与,从而为广大增生性瘢痕患者带来福音。
[1] 高明月,蔺洁,张文显.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与展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0):3753—3756.
[2] Li-Tsang C W,Zheng Y P,Lau J C.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ilicone Gel Dressing and Pressure Therapy on Posttraumatic Hypertrophic Scars[J].J. Burn Care Res,2010,31(3):448—457.
[3] 赵雪莲,郑宝恒,苏晓光,等.病理性瘢痕增生的手术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2,52(22):97—98.
[4] 朱占洲,吴建国,秦路平,等.病理性瘢痕的治疗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9,(12):3118—3119.
[5] 肇阅,张荣明.病理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1,51(36):114—115.
[6] 窦祖林.作业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 王秉真,朱新焕,李娜.非手术方法治疗瘢痕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2008.
[8] 李娟,白勇强,堵亚茹,等.压力疗法开始时机对抑制瘢痕增生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27—29.
[9] 樊新海,王树民.压力疗法在防治烧伤疤痕增生的治疗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4):17—18.
[10] Clark J A,Cheng J C,Leung K S,et al. Mechan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Human Postburn Hypertrophic Skin during Pressure Therapy[J].J Biomech,1987,20(4):397—406.
[11] MacLean J J,Lee C R,S Grad,et al. Effects of Immobilization and Dynamic on Intervertebral Disc Cell Gene Expression in ViVo[J].Spine,2003,28(10):973—981.
[12] 王巧君,王英彩,刘习敏,等.弹力加压时间对大腿供皮区瘢痕形成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179—191.
[13] 李曾慧平,林国徽,刘颂文.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89—92.
[14] 白永强,李娟,吕桂玲,张翠娜.压力疗法持续时间对其抑制瘢痕增生疗效的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9,8(11):660—662.
[15] 纪雪亮,王意,蕴蔚,等.压力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远期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5):521—525.
[16] 胥广,黄东.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现况与展望[J].现代医院,2015,15(2):10—14.
[17] 刘银平,黄东.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1,32(22):3001—3004.
[18] 阳庆军,万晨.压力疗法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53—56.
[19] 阂水平,李奎成,李连涛.作业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0] 沈光裕,郭振荣.弹力带阻抑烧伤愈合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07,2(4):231—232.
[21] 薛紫涵,李桂珍,赵玉明,等.压力疗法防治整形供皮区瘢痕增生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 2012,(7):619—620.
[22] 刘银平.创伤后瘢痕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23] 朱小妹.硅酮敷料结合压力疗法在抑制术后瘢痕的应用效果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4] 张薇薇,李艳梅.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1):45—49.
[25] 李小欢,赵立环,衡冲,等.压力服制作及其服装压评价的研究[J].针织工业,2016,(4):63—67.
[26] 张露.人体下肢有限元模型构建及着袜舒适性数值分析[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3.
[27] 陈学巧,任新兵.压力疗法联合激光照射对烧伤后瘢痕增生的治疗效果[J].西南国防医药,2016,(9):1061—1063.
[28] 陈英,亢敏,张丹.曲安奈德联合压力疗法对整形外科术后瘢痕增生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20):2326—2327.
[29] 卜平元.药物导入联合弹力套疗法在增生性疤痕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Abstract: Hypertrophic scar is patholoical scar, which is easy to suffer from traumatism. Because of its reliable curative effect and convenient, pressure therapy based on the textile is deemed as one of the main means to treat the hypertrophic.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 of pressure therapy based on the textile. It was mainly about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of pressure therapy, the 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 of pressure therapy, compression garment accurately made and measuring method for the clothing pressure, combined pressure therapy. It points out that compression garment accurately made and measuring method for the clothing pressure is the research focus, combined pressure therapy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hypertrophic scar; pressure therapy; compression garment; clothing pressure
声 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数据库》、《中教数据库》和超星“域出版”平台。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已在收取发表费时折减和换算为杂志赠阅)。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in Textiles
ZhangYufei,ZhaoLihuan,YuJie,LiCuiyu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2017-03-12
天津工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058112)
张宇飞(1996—),男,河南平顶山人,学士。
TS941.731+.93
B
1009-3028(2017)02-00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