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4-06林彬
林 彬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服装工艺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林 彬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文章以多年教学经验为基础,在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拓展传统教学内容、探究式教学方法、引进服装工艺新技术等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服装工艺课程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服装工艺; 创新能力; 培养
在高校的服装课程体系中,服装工艺教学课程是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服装结构设计、款式设计、服装材料等课程都有着广泛联系,是服装款式设计变为产品的关键步骤,是结构制板成型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服装成品的依据和保证,是集设计性、技术性于一身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在如今的信息社会,90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他们迫切地希望将通过各种渠道接收的时尚信息转化为具有个性的作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大环境中,中国服装行业更需要懂技术、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服装工艺课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
1 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传统教学中,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侧重于服装加工过程的讲解。不论是成衣还是部件制作,都是以学生掌握相关制作步骤和质量标准为目的。其实一件服饰作品是否完美,不仅取决于工艺制作,还与款式设计、面料选择和纸样绘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对工艺课充满热情,怀有较高期望,但由于知识环节的缺失和薄弱,无法做出满意的作品。因此,在服装工艺课程中,在掌握制作方法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教学内容,强调服装款式、面料、样板与工艺的内在关系,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加强创新能力[1]。
以嵌线袋工艺学习环节为例,原来考虑学生刚接触服装工艺,缝纫水平有限,一般要求学生用较易制作的棉布完成即可。改革后,老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工艺方法的基础上,摒弃单一面料试验的方法,让学生采购雪纺、棉布、牛仔、呢绒等多种性能迥异的面料。首先结合服装材料学的知识,从理论上对面料性能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面料进行工艺试验,对嵌线袋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进行重点示范和讲解;最后讲评试验结果,对不同面料在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总结。由于刚刚完成试验,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面料及试验过程印象深刻,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及观摩其它同学的作品,可以学习不同面料的处理方法。老师根据学生作品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比如轻薄面料为了避免对面料的损伤,可以更换小号机针;不同面料如何选择合适的粘合衬等。在与款式的关系上,讲解嵌线袋常用于西装、西裤等正式服装中,以及单双嵌线袋制作方法上的异同点。最后利用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观察和查找其它嵌线袋的制作方法。
2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服装工艺课上,老师一般按照教材讲解比较常规的服装款式,如直筒裙、斜插袋西裤、男式衬衫等。这些款式制作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工艺方法比较典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服装工艺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多媒体播放动态影像、指导等。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依次涵盖以下步骤:首先是结合图片和实物,分步讲解服装的制作步骤以及方法;然后老师用准备好的教学工具进行实物制作的示范,学生观察、记录和学习;接下来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在旁指导。以上教学方法在长时间的实践教学中被认为是较为完善合理的,它可从多个方面指导和启发学生,能较好地开发引导学生展开实践。但是在长时间的服装工艺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病。主要表现在:(1)学生是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按照固有的工艺形式要求学生统一完成作业,学生很容易出现厌烦情绪,即使完成了,对他们设计思路的开拓没有太大的帮助。(2)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体,进行的是灌输式、填写式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异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学生对老师讲过的步骤方法基本能掌握,但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大脑一片空白。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的模式。探究式教学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这个知识点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进度来确定,根据学生水平可以有难易之分,且完成任务有一定的创新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为教学而教学的授课目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以衬衫制作环节为例,原本的教学计划是学习制作规定款式男女衬衫各一件。男衬衫款式和工艺相对稳定,而女衬衫虽工艺较简单,但款式变化复杂。如果做两件衬衫,工艺流程有重复,且难以掌握女衬衫的多变性。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为先做一件男衬衫,在掌握了衬衫的工艺流程后,将女衬衫分解为部件制作。分别为领型(可以无领、立领、平领、翻领、飘带领、连立领等)、袖型(普通袖、泡泡袖、喇叭袖等)、门襟(连门襟、翻门襟、暗门襟等)等部件。学生3人为一小组,以上身原型为衣片,按部件分配制作任务。根据分配的任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进行资料搜索整理-确定制作方法-准备面辅材料-裁剪制作-拍摄视频-制作PPT等工作。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分别进行PPT讲解,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团队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同时老师将自己制作的视频和成品与学生相对照,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最后进行知识汇总。这种教学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知识,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女衬衫款式的多变及制作工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起到确定任务、指导和总结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任务的引导下,主动完成查寻资料、积极思考、探索实践、制作视频等多项工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思路,加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后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 服装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和学习
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服装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老师应积极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在网上寻找素材,了解流行时装发布会的信息、动态,了解服装工艺的新技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学中让学生全面了解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手段,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本行业的特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为就业奠定基础。
比如随着服装技术的发展与改良。服装模板开辟了服装工艺改良新领域,这是在缝纫机上安装模板压轮对应的针板,实现按照模具轨迹进行缝纫的一种技术。该工艺带来了新的制造理念和生产模式,大幅度降低缝纫技能,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助推服装企业走上现代化、标准化和高效化生产方式,推动服装产业发展模式升级[2]。服装工艺模板不需要学生将工艺质量做到最好,主要是掌握服装工艺流程,分析服装工序制作的步骤,从而确定模板的轨迹和操作,最终设计模板并调试。新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以模板制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思维空间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个人不断完善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在服装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随着科技创新在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将深受其影响。因此,现代服装工艺教学必须保持技术和理念的更新,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传统教学以保持学科完整性为第一任务,在传统授课中自然形成以教材和教师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偏失。随着科技创新在服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服装产业的发展必将深受其影响。现代服装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因此服装工艺教学必须通过理念和技术的更新,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将教学的核心由“教”转为“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展学科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空间;重视操作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学生个人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极大锻炼,为培养既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又极富创新实践能力的服装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 邢珺.服装工艺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J].金陵瞭望·教育,2011,(4):106.
[2] 江在.服装模板技术在服装工艺课程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5,(7):265—266.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dopted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expanding traditional content,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ing new technology etc. to improve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innovating clothing technology course.
Key words: clothing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Clothing Technology Course
LinBin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2017-02-25
林 彬(1971—),女,浙江衢州人,讲师。
G420
A
1009-3028(2017)02-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