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性备课的重要性
2017-04-06张松
张松
摘要:备课绝不等同于写教案, 更不是照搬别人的成功教案,我们唯有坚持练好隐性备课的“内功”,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备课成为高效的备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隐性备课;重要性
G623.2
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提出: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提到备课,有些老师往往会与“写教案”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当前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教材都来不及去仔细研读,就照着教案书去抄,甚至有些老师直接照搬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这些备课虽然书写工整,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教后小记都书写得很“认真”,但是完全没有把学生放在眼里,根本没有考虑过是否本班的实际。老师付出的劳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然不成正比例。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给领导检查的,并不是为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的。
因此,我们教师的备课观念应该与时俱进,需要升级更新,亟待转变。
备课绝不等同于写教案, 最早隐性备课的说法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提出的。他认为显性备课是指写教案,而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备课。显然,隐性备课比显性备课重要得多。 关于备课我听过一个经典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听课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仅仅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的真谛。隐性备课是每一位教师的“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诸于文字。“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人,花的时间会短的多,效率也会高很多。
我认为有隐性备课需要认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准备:
一、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拿到一篇文章,老师也要像学生一样提前预习,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有时遇到不确定的地方,一定要去查找资料,弄明白了,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做到心中有数,不慌乱。
二、朗读课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读赋予作品生命力;一个精彩的朗读,能让学生理解一半的内容……”要求学生去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活,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因此,教师自己也一定要把课文读活,读三到五遍,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三、读透课文
读透课文,也就是要充分解读文本,正确领会文章所展现出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用意,细细推敲锤炼文字的独具匠心,细细琢磨文章,找准切入点,以便能够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运用。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
四、读宽课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己首先要有这种能力,如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作品分析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教师都要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只有做到心中无疑,才能胸有成竹地帮学生释疑,面对课堂上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才不会责怪这个学生多事呀,有时这种声音也會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的。
五、选择教法
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也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是联系生活热点,还是用理论讲述,是用多媒体,还是简单用语言创设情境,这些都要考虑。教师选择的教法要符合学生和文本特点,这样,学生才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顺心。
六、共享互助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单靠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上,我们要学会共享互助。有时一个教学上的问题,怎么想都想不通,这时候,如果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讨论,有时会让你茅塞顿开的。我曾不过一篇名为《一节失败的好课》的文章,讲述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没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教,而是完全跑到另一条路上了,但在这条不一样的路上,却发现了平日很难发现的精彩,学生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多听听别人的课,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只要你善于观察,你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
我会永远牢记那位历史老师的话——“上课用了半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并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说课堂教学是不断有新火花出现的动态生成过程,但唯有坚持了隐性备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迅速提高,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生命力,我想这样的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备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