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如何突破瓶颈
2017-04-06海莺
海莺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主要通过视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弦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听写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并以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因此,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积累时间长、体现出成绩效果慢又非高考科目,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容易造成学校的不重视,学生态度上的不重视,这增加了视唱练耳教学的难度。
一、学情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情分析状况造成视唱练耳教学的质量不高。
1. 入学状况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偏低,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音乐课教学被一再忽视,甚至被其他文化课取代.学生领悟能力底蕴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没有音乐天分。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个班级40名学生,29名同学《祝你生日快乐》歌都不能完整准确的演唱下来,非常震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琴棋诗画样样通,而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在这种基础上要建立起来真的给音乐艺术教学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在校学习期间存在问题
初学者在学习视唱练耳时都会有很大困难的,比如对音乐因之间高低的感性认识,对节奏的陌生,对旋律的识记困难,对识谱演唱恐惧等等,很多同学放弃学习视唱练耳很大程度都是因为找不到学习的大门,不知道从何入手,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存在层次不清晰,不注重引导手法一再强调学生的先天素质差,教学中不重视趣味性和情境感觉的培养,这也是让很多学生一开始就放弃视唱练耳学科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方案
任何一门新的学科对学生都是一次挑战,而教师巧妙地引人入境会将大问题化解成小问题并一一突破。那实际上就是教师通过对科目的统筹安排和细节处理,我叫他做“问题突破”。在做这一方案时教师要把学年教学计划充分的考虑进去,并找到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归纳整理后逐一为每一个问题做出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必须符合几个要素:
1.用最浅显的方式解决最难的问题
教师要化繁为简,理论是由学生最终总结的,而教师的责任是分解问题,并将问题排序后逐一切入。
2.教学要层层深入让学生有规律所巡
当问题被排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入境,这个过程教师的暗示很重要,教无常法,教亦有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绝非完全由学生自己领悟,巧妙地引领会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3.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都不是问题,要善于通过自己寻找到总结解决方法
就目前的项目教学也好,问题驱动法也好,其实它只是教师要采用的问题突破手段,手段就是手段看破了就不具价值,好的教师要让学生觉察不到教师的手法。小窍门,是教师的法宝。教师要对自己所教学科了如指掌,并多总结一些浅显的化解难题的小窍门。有些理论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才会体会,但是小窍门可以让他在充分理解理论之前就会很好的把握应用方法。这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该叫做“先知后觉”。
4. 让学生明确熟练来源于反复的练习
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德育渗透,突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庸懒散及拖延症现象。要多给学生讲一些励志的故事,让学生明确一份辛苦一分收获,世上名有不劳而获的成绩。汗水流的多,收获就会愈加丰盛。
5. 让学生体会创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我们经常听说许多作曲家,钢琴家都是自幼就成名,也听说国外的艺术教育可以让10几岁的孩子成为作曲家。其实在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中不缺少少年早成的演奏者,缺少的是创作型人才,这是为什么那?这个我国的教育目标有关,大多数教育都是在走捷径,只重视最后的表像,这种发展我叫他纵向发展,但实际上我们缺少的是让一个人横向的拓展,知识不应该只是线条,他应该是丰满的,视唱练耳绝非只是常常乐谱,听听音符,学生们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一张我的技能进行音乐创作,我在教学中尝试儿童歌曲创作,结果是非常让人振奋的。学生们有2小结到4小结,在由小结到8小结,到创作一首完整的儿童歌曲,没有一部都很顺畅,这让我相信,学生们的潜力无限,就看教师如何去满足学生的潜在需求。
6. 教师要明确没有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因人而异的突破难题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目标教学是一个伪命题,学生的资质不同, 用同一个目标是绝对错误的,音乐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学生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悟,而这些不同的感悟会引导学生在修习视唱练耳的道路上走不同的路,然而殊途同归,他们最终会获得很多共同的收获。但是,这些收获在不同的人身上卻有不同的体现。这才是视唱练耳艺术所要实现的目标。
视唱练耳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比有它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同时它包含的律动和节奏训练有事未来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础。因该说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没有能力胜任奥尔夫音乐日常教学。而视唱练耳教学要想得到普遍的重视需要每一位从事视唱练耳教学的专业人士共同努力突破瓶颈,最后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