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17-04-06陈海荣
陈海荣
摘要: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下,培养学生生活化数学意识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如此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生动、鲜活的生活化实例,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全面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方法
G623.5
近年来,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得以普及与运用[1]。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发展机制尚不成熟,在知识学习中仍需科学的引导与指导。生活情境的导入不失为一良策。通过引入生活化实例,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从而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学可将课本中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象化,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并可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会解释生活的数学问题,对培养其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立足于生活实际,并有针对性根据学生阶段学习的特征,巧妙导入生活情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导入生活情境的意义
据观察发现,在山区农村学校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一些老年教师,仍旧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古板,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也因为缺乏相应实践经验,对教学内容没有系统的掌控,教学时局限于教材文本,就例题讲例题,导致学生视听觉疲劳而出现厌学等现象。教师应在新历史时期即时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导入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生活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直观的生活化事件,如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在课堂中接触生活化数学事件,学生可在潜意识例将生活与数学学习两者放在一起,可调动其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个人能动性,提升其生活技能。另外,考虑到小学生阶段性认知与理解能力偏低这一特征,可将生活情境导入可将数学知识放到具体的事件中,数学知识由此变得形象化[2],小学生理解与掌握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总而言之,生活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学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导入生活情境的方法
1.情境导入与学生发展特征相符
教育教学是生命与生命、情感与情感间的往来互动,教师应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发展机制有针对性设定或调整教学内容,顺应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3]。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中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心理特征上会表现出个别差异性,如此则需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导入中应注重与学生的发展特征相符,就具体的教学内容、生活情境与学生特点三者有机结合,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圆的定义以及圆心、半径、直径,并且能正确用圆规画出圆。
如若教师仅凭课堂中枯燥乏味的文字讲述这些内容,学生肯定无法理解。“圆心”是什么?“圆的半径”是什么?学生在简单认知中并未涉及到这些概念,将圆的概念及特征强加讲述,学生只会一头雾水。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导入生活化物体,如篮球,兵乓球,棒棒糖等等,让学生尝试着说出特征或形状。通过亲身触摸、观察物体,学生对实物的感知与认知可更进一步,这一做法与其本身的发展需求相一致。经研究发现,小学生在认知中常常通过模仿大人完成相应动作,而只有尝试着自己去触摸感知,学生对具体实物才有深刻的形象认知,在理解上就相对容易。
2.情境导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导入是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又一方法[4]。生活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某一主要数学知识可通过生活中多个事件表现出来,部分事件中可明显表现出数学知识,而另一部分则需根据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才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如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注重在生活情境导入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善于引用与学生认知规律密切联系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共鸣。具体言之,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性格、行为以及背景等),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情况后,教师应避免学生陌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更好融入课堂学习中。比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减法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课堂设置为交易市场,可以拿1块钱、5块钱以及10块钱的人民币给学生作为学习交易用具。首先把学生分为4个人一组,2名同学扮演商场售货员,另外2名同学扮演顾客。在结账的过程中,买东西的人就要说出价格及付钱方式,卖东西的同学就要说应该找给顾客多少钱,如假如扮演顾客的2名同学买了1本记事本,8元一本,顾客就可以说拿一张10元的,而商场收银员就应该找给对方2元。大多数学生日常都经历过类似情境,借助生活情境的导入,带动学生真正参与到进课堂讨论活动中,可激发其思维能力。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经验进行思考,这么一样知识理解就变得容易,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有着积极意义。
3.情境导入与生活实际保持一致
小学数学情境导入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数学学科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知识结构更是对生活的升华与总结,因而教师应注重导入情境时保持与生活实际一致,以学生的基础功底、认知情况为基础,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并有效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与烦躁情绪。若教学课堂中导入合理的生活情境,学生会产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视听觉冲击,重新认识数学学科并摆正数学学习的态度。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克、千克、吨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讲解。比如说对于千克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学生的体重来假设,小学生的体重正常都是在25到30千克左右。鉴于此情况,教师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深入了解与掌握千克的定义。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生活情境在教学中的意义,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特征、学生生活以及现实生活为基础,合理导入生活情境,为学生思维发展搭建良好平台,逐步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69—170.
[2]曾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5(27):150—151.
[3]鄭瑶.生活情境教学法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亚太教育,2016(31):18—19.
[4]肖燕.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有效运用分析[J].中华少年,2016(3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