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挫”教育助学生越挫越勇
2017-04-06王培杰
王培杰
“耐挫”教育是指遵循正确的教学思想,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难题、化解矛盾,从而提高其困难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化其坚强意志力。
现在,许多学生习惯于在“顺境”中成长,被父母、教师等周围关爱人士宠得“营养不良”,他们不缺吃喝、衣物、金钱,但缺少自理能力、独立性格、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理性思考习惯等“精神上的优秀品性”。学生往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小题大做、大发雷霆、又哭又闹,常以“钻牛角尖儿”的心态来面对问题。如果我们纠偏学生“小皇帝、小公主”的感觉,学生往往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偏激执拗、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性格,难以适应未来充满竞争的社会。
困难、失败、挫折不会因学生的不喜欢而不存在,我们要抓住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的成长制造些“麻烦”,也即进行“耐挫教育”,使之变成学生的“磨刀石”、“助长剂”,“耐挫教育”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
许多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哀叹自己倒霉,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否定自己。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在挫折中吸取经验,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要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懂得挫折虽然能给人带来痛苦和打击,但也能使人成熟、奋进;教育学生在遇到挫折时首先要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减压;教育学生从个人能力、主客观环境、目标定位、实现条件等方面分析出受挫原因,走出失败阴影,牢记失败教训;鼓励学生仍然满怀热情采取有效调整措施战胜挫折,坚持到底。
二、避免消极否定评价,采用积极肯定评价
学生在遇到困难、失败、挫折时,在心理上往往自卑、脆弱,如果我们对其说出一些气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呢”,“你没救儿了”,“你傻呀”等消极否定的评价,会更加使学生产生被遗弃、不自信的感觉,这样做只会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阻碍。教师应分析学生失败的成因,看到学生的努力,采用积极肯定评价,帮助学生找到进步的方向和动力,让学生适应承受和解决各种成长中的困难挫折,不以一时的失败而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三、开展丰富的“耐挫”实践教育活动
在日本,学生勤工俭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瑞士,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食其力的精神,鼓励孩子到别人家去当一年的佣人;在美国,部分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社会适应力,特别规定,学生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毕业;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要承担家务,目的是增强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义务感……这些国家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如何有效进行“耐挫”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迪。
未来社会不仅仅是知识和智力的比拼,更多的是毅力意志、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的较量。有的学生从小到大竟然一次袜子都没洗过,方便面也从未煮过,就连上学放学只有几里地的距离也要打车或家长接送。娇生惯养使得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低得可怜,简直成了彻彻底底的“无能之辈”。因此,建议教师努力开展与“耐挫”相关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弱项采取必要措施来促其成长,不妨参看如下建议:
(一)以教学为中心,渗透“耐挫”教育
古今中外富含正能量的人和事多不胜数,如全国著名的同龄人英雄事迹、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身边的可知可感事迹等,教师应善于讲述、联系、拓展这些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正面教材”,围绕“耐挫”教育话题进行课堂专题讲解或渗透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耐挫”的认识,激起学生内在的进步热情,进而促其形成“耐挫”自我提升计划和行动。
(二)结合校园活动,深化“耐挫”教育
活跃在校园内的各种活动都富含“耐挫”教育内容,如劳动、军训、各种比赛等,从室内拓展到室外,我们一面要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还要注重从中相机进行“耐挫”教育,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坐而论道”,不仅要“感受快乐”,更要“寻苦而吃”。要向学生讲清参加校园活动的重要性,讲明如何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完成任务。在活动开展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适合的难度障碍,让学生在各种磨练中得到“耐挫”能力的强化。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利用墙报、广播、板报、班会等形式渗透“耐挫”教育,形成力争上进的班风班级、校风校貌。
(三)家校合作,鼓励学生做勤快的家庭小主人
现在的学生好逸恶劳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并非学生不会做,而是家长、教师没有精心安排、指导。锻炼学生学做家务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生活本领,培养其家庭责任感,养成勤劳简朴的好习惯,尤其对“耐挫”能力的培养有莫大益处。因此,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使之配合教师开展“耐挫”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多鼓励多指导,使学生明确力所能及的家务小岗位,诸如洗衣、扫地、浇花、做饭菜、收拾餐具、整理房间、给父母按摩或洗脚等。家长则应少苛求少指责,对其劳动给予赏识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保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便会提升对劳动的兴趣,逐渐形成实践习惯。我们要重视学生家务劳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延伸活动。
四、动态把握学生心理,坚持“五多五少”原则
当学生在成长之路上“摔倒”,教师如果漠然不管,是为下策;如果主动帮扶,是为中策;如果能让学生不怕伤痛并且能笑嘻嘻地站起来,方为上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成熟、不健全的,“耐挫”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进行“耐挫”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要幼稚地认为一次谈心、一次鼓励或批评便能收获学生“耐挫力”的形成,我们的眼睛要观察到学生动态的心理,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心理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辅导,学会用转移、宣泄、奖惩、升华等各种手段来消除受挫学生的不良情绪,鼓励其振作,恢复自信。“苦口良药”能祛病,“糖衣良药”更神奇,在“耐挫”教育中,教師应坚持“五多五少”原则,即多尊重、多热情、多注意、多鼓励、多信任,少嫌弃、少冷面、少冷落、少急躁、少指责。遇事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创设宽松环境,消除其对立情绪,让学生有“跳一跳便能够得着”的感觉,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动态把握学生心理,重视个别“耐挫”教育。
总之,学生的成长需要感受成功的甜,更需品尝挫折中的酸、苦、辣。“耐挫”教育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学生的现实、以未来的眼光来认真思考。愿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屡败屡战,越挫越勇,自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