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改种茯苓 收入翻十倍
2017-04-06安农云
稻田改种茯苓 收入翻十倍
安徽省大别山区的岳西县,自古就是茯苓的主产区,茯苓这种药材,具有宁心安神、渗湿健脾等作用,是国家颁布的首批药食同源的品种,粗略统计,全国目前有1452个中成药都要用到它。
每年全国茯苓产量3万吨,安徽省茯苓占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但是前些年茯苓种植,对岳西县的植被破坏不小,茯苓不是因为乱采乱挖破坏生态,而是因为要用松木段做种菌培养基,导致大量松木被砍伐。保护松木,茯苓怎么种呢?有人恰恰看到了这其中的机会。
王徐龙的田里,正在收获茯苓。每年11月是采挖茯苓的季节,这已经是他家最后一片要收的地。黄沙土下面,是去年春天王徐龙种下的茯苓袋料种菌。茯苓种植,需要海拔1000米,坡度20度的山地。大别山区去年雨水多,茯苓的个头并不是很大,好在有签约企业收购,收入上能有保证。王徐龙说,现在种茯苓与以前不一样,以前是砍松木段做茯苓的培养基,现在他们是用袋料包栽培茯苓。
王徐龙他们以前只种水稻,每年每667平方米水稻也就只收入七八百元,而现在改用袋料包方法种茯苓,一年大概能赚七八千元。茯苓是一味药材,也是一种食材。过年的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要做茯苓饼,这是当地的特色。
王徐林上午刚采完茯苓,下午就有人上门来收了。这位叫刘林,就是王徐龙说的那家种植企业的技术员。安徽岳西县天兴业中药材种植技术开发公司技术员刘林这次来,一是送来种植茯苓的袋料包,二是收购王徐龙他们当天采挖的茯苓,送到加工企业。这些日子,岳西县的鲜茯苓市场收购价涨到了每千克12.1元,而企业和农户年初签的保底价是每千克10元。根据协议,高出市场价,就得按市场价计算。这250千克鲜茯苓,王徐龙能收入3000多元。
收上来的茯苓质量不算好,价格却不低,企业怎么避免损失呢?跟着刘林,我们来到了2公里外的这家中药材粗加工企业。安徽岳西县茯苓产业科研中心主任段玉彬最担心的是收上来的茯苓不能及时晒干,收上来的茯苓最关键的就是及时扒皮、烘干或者晒干,天好就利用太阳棚直接把茯苓晒干,天气不好他们只能用烘干机烘干,茯苓吸水性强,一旦发霉、烂掉,就白干了。段玉彬用的烘干机,是他投资100多万元,将烘干蚕茧的机器改装的,这台机器可以将烘干量从每天3吨提高到8吨。
段玉彬做了三十年的中药材买卖,最感慨的就是,药材质量必须要靠生产源头把控。六年前他开始自己搞种植,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一年光加工茯苓就有1000吨。给农户们的木屑袋料包就是在这里配置的,工人们用来装袋料的塑料袋也是特制的,可以完全降解。段玉彬最在意的就是这些木屑袋料的质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第二年的种植质量。
古人把茯苓看成是松树的一部分,因为松木含水量低,营养成分多,适合种菌的生长,这让人们误认为茯苓是松木的一部分。传统的茯苓种植都是砍伐松树做培养基,山区的植被越来越差,茯苓产业也难以为继,怎么办?段玉彬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研发了这种以松木屑为原料,同时添加了他自己研发的营养配方作为基础袋料的培养基。以前,老百姓都是用粗的松木段来种植茯苓,现在用松木屑袋料包种植茯苓产量高,个头也大。50千克袋料包能够产14千克茯苓,而以前50千克松木段只能产9千克茯苓。667平方米土地通常需要3400个这样的袋料包,使用袋料生产出来的茯苓667平方米产量可以达到2500千克,而传统方法种植的茯苓667平方米产量只有1700千克。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介绍说,在原生态环境下种植茯苓逐渐向利用菌棒、菌袋这样的方法转变,从而不破坏生态环境,这在全国是领先的,他们这样做也符合我们提出的中药材要新三化,也就是科技化、生态化、机械化。
段玉彬的下一个目标是抓紧育种,未来开发出品质更高的、药食同源的茯苓产品,那将是一个更大的市场。
(安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