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场常见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2017-04-06孙垂祥
蛋鸡场常见问题的原因与分析
在现代蛋鸡规模养殖中,部分场户由于饲养管理跟不上、营养不足、环境控制不到位、生物安全措施较差或缺失等原因,容易出现一些产蛋量突然下降、不同程度的拉稀、蛋壳颜色变浅等问题,影响到鸡场效益。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对广大养殖户做好各项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减少试错代价,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养殖收益。
一、产蛋量下降原因
1.疾病方面。产蛋下降综合征侵袭时,鸡群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产蛋急剧下降和蛋壳变薄,畸形蛋、褐色蛋增多,产蛋率下降的幅度通常会达10%左右,严重的会达到50%左右。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脑脊髓炎、鸡痘、淋巴白血病、禽流感等,还有各种细菌性疾病、霉形体以及寄生虫病都会引起产率下降。
2.饲料方面。
(1)使用劣质饲料。饲料中加入很高比例的棉子饼尤其是存放时间较长的棉子饼;熟豆饼突然更换生豆饼;进口鱼粉突然更换国产鱼粉;使用了假豆粕、劣质鱼粉、假氨基酸等。
(2)饲料发霉变质或放置时间过长。饲料原料或饲料在运输或贮藏过程中,易淋湿或吸湿结块,发生霉变。饲料加工结束后均有一定的保质期,如果饲料放置时间过长,饲料中的多种维生素很容易发生分解失效,同时其他原料也容易发生霉变。
(3)饲料加工管理不完善。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致使食盐、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这些微量成分的添加量过剩或不足,由于营养失衡特别是较长时间的失衡,可导致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3.饲养管理方面。
(1)温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为10~25度。温度过低,特别是初冬时,寒流突至,鸡群受冷风刺激引起脱羽,停产;温度过高,特别是炎热夏季的连续高温,使鸡只采食量锐减,引起产蛋下降。
(2)供水不足。当停电时,饲养人员忘记打开饮水阀门;水压低、供不上水;水线堵塞等原因不能正常供水,均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产蛋量下降,在炎热的夏季对鸡的危害更加严重。
(3)应激因素。出现应激的情况较为普遍,飞鸟及老鼠进入鸡舍,会使鸡群受惊;有的鸡场频繁更换工作人员、在舍内外造成大的响动,这些都能造成鸡只应激,从而影响产蛋。
(4)光照不合理。光照对产蛋影响较大,农村夜晚停电次数较多,停电时间较长,来电后又不能及时补充光照,造成光照时间忽然缩短。有时由于饲养人员的疏忽忘记关灯,光照时间猛增。另外,只注重光照时间而忽视光照强度,灯泡(管)长时间不擦,光强度减弱。
(5)通风不良。通风设施差、设计不合理或遇冬季为了保暖关闭所有通风口,致使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蓄积,不仅影响产蛋量还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如不加大通风量,就会引起产蛋鸡中暑。
(6)免疫、用药不当。产蛋期接种疫苗或连续数日投土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或驱虫药,由于应激和药物的毒副作用会抑制产蛋量的上升;如果饮水中消毒剂的浓度过大,也会使鸡群发生中毒反应,致使产蛋量急剧下降。
二、常见拉稀原因
蛋鸡拉稀也是鸡场常见的现象。拉稀常有三类:生理性拉稀,病理性拉稀,中毒性拉稀。
1.生理性拉稀。即鸡群刚开产便开始拉稀,用药物控制效果不良,高峰后期可自行恢复;但鸡群转化率较低,高峰期变短。原因:育成期间饲料中麸皮添加量过高(一般不超过2.5千克);石粉过渡得太快或早期添加量过大,造成鸡只不适应;产蛋鸡产第一枚蛋时产生了较强的应激反应。此外,气温升高时,鸡群饮水量增加,导致粪便含水量增高,出现类似拉稀的现象。
2.病理性拉稀。鸡群感染疾病后出现拉稀现象,严重影响产蛋率及蛋壳品质。原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各种病毒性疾病并发或继发引起的肠炎,均可造成病理性拉稀。
3.中毒性拉稀。表现为持久性拉稀,且伴随有黑色粪便排出,同时伴有易惊、啄毛、啄肛等现象。原因:一般鸡群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或金属类中毒、食盐中毒等都可引起较为严重的腹泻,出现拉稀等现象。
4.综合防治措施。
(1)减少鸡饲料中麸皮的添加量。育成期麸皮尽量不要高于2.5千克;添加石粉或贝壳时需慢慢过渡,不得一次性添加。可在105天鸡群达到标准体重时(1.25千克左右)及时添加,每星期添加量增加1% ,至产蛋增至10%。
(2)搞好防疫及环境卫生。加强鸡舍通风,减少疾病发生率,防止肠道疾病。勤于观察,当鸡群发病时要及时控制,尽量缩短治疗时间,防止激发大肠杆菌及肠道疾病。提高饲料的质量,减少慢性中毒的可能性。长期添加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可减少肠道疾病发生。
三、蛋壳褪色原因
1.疾病因素。新城疫、减蛋综合征、大肠杆菌病、鸡白痢可造成产蛋下降,蛋壳变薄、变软、褪色、变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支原体、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可影响到蛋鸡的蛋壳颜色和蛋壳强度。一是疾病减少了鸡只的采食量;二是损伤了蛋鸡的输卵管机能,如输卵管水肿、充血或出血,严重者可造成坏死、黏膜上皮脱落,使蛋壳腺体合成和分泌改和色素的机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2.营养因素。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维生素C能增加甲状腺的活性,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A缺乏能引起输卵管黏膜上皮的鳞状角质化,从而机能失常。矿物质(低锌、高锰)锌是碳酸酐酶的主要成分,而碳酸酐酶参与蛋壳钙化,高锰会抑制锌的吸收,不利于蛋的形成。长期饲喂劣质原料配合的饲料必然引起蛋白质不足、钙磷比例失调、微量元素中毒或不足,维生素不足或被破坏的饲料都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状的发生乃至引起产蛋性能的下降。
3.季节因素。夏季高温,加速呼吸,减少了血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影响了蛋壳碳酸钙的形成。气温突变,影响钙磷代谢,光照不足或不规律,尤其是在产蛋期。
4.饲养管理与应激因素。
(1)饲养管理不当。轻微应激或短时间内惊扰可在蛋壳的外面覆盖额外的钙,并产生不令人喜欢的颜色,影响蛋的正常出售或降低售价。
(2)鸡舍转群、疫苗接种、运输等都会对鸡产生强烈应激反应,造成产蛋下降,并伴随色泽变白现象。
(3)一般随应激因素的排除、饲养管理的改善、多种维生素的补充,白壳蛋现象很快会消失。
(4)国外研究证明,颜色不正常、畸形蛋和其他异常蛋与蛋形成过程期的应激有关。
5.药物因素。
(1)在预防或治疗疾病时,由于磺胺类、呋喃类、氯霉素等药物的使用不当,都可能抑制鸡体内碳酸酐酶的活性及正常蛋壳色素的合成,使蛋壳颜色褪色变白。
(2)抗球虫药物尼卡巴嗪,可干扰色素的形成,从而使蛋壳颜色变浅。
6.生理性变化因素。
(1)一般来说产蛋初期壳色最深,然后随年龄增加而变浅,发现产蛋量高的母鸡其蛋壳颜色较浅,可能与生殖系统的机能衰退有关。
(2)蛋壳颜色与蛋的营养价值无关。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与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结构与鸡的摄食情况,与蛋壳的颜色没关系。
(孙垂祥安丘市兴安街道畜牧兽医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