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兵突围
2017-04-06席志刚
席志刚
军委国防动员部部长盛斌说,近年来,征兵工作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当兵冷、征兵难的问题有所凸显。破解之道,除了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外,还要采取综合性的
配套措施。这些措施,不仅适用于已经入伍的军人,也适用于服役期满的军人
2月中旬,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兵役登记实施办法》,要求年满18周岁男性适龄公民无论参不参军,都须进行兵役登记或核验。
2014年8月18日,四川省成都市,参加应征的女青年正在吃力地做着仰卧起坐测试
《办法》指出,符合兵役登记条件的男性公民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并逾期不改的,将依据《兵役法》和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川省征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省首次联合有关部门,对兵役法相关规定以《办法》的形式进行落地。”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是军改背景下应对“兵源危机”的举措。
征兵的挑战
2011年两会期间,山东省军区原司令员谈文虎少将,联合原济南军区、南京军区的军队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应对中国军队 “征兵难”的提案。自此,解放军面临“兵源危机”的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军队人大代表频频对当前“征兵难”问题提出破解之策。
军内一位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显示,1998-2000年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约1900万。这几个年份出生的人口自2016年始,将陆续进入法定服兵役的年龄。
中国高考目前每年招生大约700万。在剩下的1200万青年人中,按男性和女性占一半算,男青年有600万。而这些男青年不可能都是有效兵源,他们中的大部分,要负责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如果时间往前推10年,就能看到发生了什么变化。1988-1990年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约2400万,在他们进入服兵役年龄的2006-2008年,中国高考招生人数平均570万,剩下的有1830万,若按男女1:1算,就有男青年900多万。
若按上述算法,这意味着,在从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中国符合兵员条件的男性人口,每年减少了约300万。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部长盛斌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一些变化,当兵冷、征兵难的问题有所凸显。“应该说矛盾、问题不是由一个因素导致的,因此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手段来破解这个问题。”
大学生士兵的难题
始于2001年的从应届毕业大学生中征召义务兵入伍,算是破解“征兵难”的一次尝试。但在2009年达到12万大学生应征入伍的高潮后,这种做法很难再有新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市城关区人武部原部长刘连昌在2016年全国两会时说,征兵难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军改的大背景下,征收高素质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大学生入伍一般分三种情况,一种是部队在地方院校直接招收和培养学生,称为国防生。国防生在学校就和部队签了合同,毕业后经简单的军事培训,直接充实到部队担任干部。第二种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军入伍。还有一种是特招入伍。
为鼓励大学生入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适当减免学费,对入伍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士兵,在学技术、选取士官、报考军校、直接提升军官等方面优先安排等。
盛斌在2016年两会上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要出台有利于综合素质好、学历文化水平高的优质兵员进军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队调整了兵员的征集时间。
“比如说由过去冬季征兵,调整为每年大学生毕业之前,高中生考大学入学之前,这个时间段征兵,有助于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入伍。同时还要配套鼓励这些高素质青年在部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说增大大学生士兵在部队服役期间转干入学的比例,吸引这些有志青年到部队来发展。”
但军方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大学生在服役2年后,留下来的并不多。
相比国防生、特招生到部队就是干部而言,大学生入伍到部队,只是普通战士,享受到的待遇和那些初中、高中毕业的社会應征青年一样。这影响了大学生入伍的热情。
从近年的部队实践来看,大学生作为普通社会青年应征入伍,前途仅限于考军校、转士官,退伍后依然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和普通社会青年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考军校的难度增加,也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入伍的一个考量。近些年,军队院校逐步缩小了面向部队战士招生的规模,转向面向地方青年招生,这增加了大学生在入伍后考取军校的难度。
刚刚由大学生套改士官三期的胡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部队考军校,比地方考大学的程序更严格。“如果说地方考大学是一场攻坚战的话,战士考军校则是一场立体战。”
首先要过政治素质关。这不仅包括连队战士的民主评议,还要通过连队党支部的评议。
另外,大学生入伍时年龄已经偏大,虽然部队有放宽一年的优惠政策,但很多人在报名时就被告知已经超龄了。
此外,对这些大学生军人来说, 军事技术与高中、初中毕业的战士相去甚远,大学期间如果学得不扎实,好几年没有接触过高中课本的他们,在文化课上也没有多大的优势可言。
胡晓说,上了几年大学,再上几年士官学校,毕业后可能还是个战士,虽然能拿到工资,却不能保证干到四期士官转户口安置到地方工作。
尽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和有关规定,对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做出专门规定,给予政策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复杂的政审与选拔程序。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这件事要分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大学生入伍的期望值比较高,大多怀有军官梦,但并不容易实现。另一方面,部队考军校、提干政策僵化,亦挫伤了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此前曾被看好的在部队学技术,也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上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部队学习驾驶技术,比在社会考驾照还费时间、精力。
原本被各种政策光环环绕的大学生入伍,在很多人看来已是鸡肋。
另外,从部队方面说,大学生士兵虽有给部队带来素质上的提升等好处,但也给管理上带来了一些困难。中国军队长期奉行“慈不带兵”,基层军官带兵方式比较严厉,有时候甚至有些粗暴。但大学生此前所受的教育,让他们不太能接受这种管理方式。
奖罚并举
“兵源紧张问题事关重大,军队有关部门近年已多次调研。”上述军方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造成可征兵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军方也针对这些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据了解,新成立的军委国防动员部,亦在军队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征兵工作。
2003年,军队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开展直接招收士官试点。2012年,原总参谋部、教育部面向全国7省(区、市)11所地方高职(专科)层次院校,开展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
2015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面向全国13省市区34所地方高校。参与试点培养的兵种类别,由2012年的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发展到现在的面向解放军所有军种及武警部队和公安消防部队。
直招士官,是指直接招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入伍,作为志愿兵役制士兵到部队服现役。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是以军地联培联训的模式,为部队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军委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兵员和文职人员处处长孙季鸿介绍,以往直招士官大多数从当年毕业大学生中录取,他们在军事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有短板,到部队后很难短时间适应军营节奏。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将选拔的时间进行了前移。
定向培养士官学制3年,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前2.5学年的全部课程由地方高校负责,部队根据需要对接指导教学;后0.5学年为入伍实习期,由部队负责。
培养对象实习合格后,高校直接办理毕业相关手续。毕业后,所在部队按照规定权限下达士官任职命令,其军衔等级和工资档次,比照同期入学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的士官确定。
定向直招士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入伍“征进来,留不住”的问题。
对拒服兵役者的处罚力度也在加大,并且选择了公开。军方上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98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以来,拒绝服兵役事件不止一次,只不过处理起来“静悄悄”,往往只是以内部通报的形式进行。
2016年,宁夏吴忠市、云南省安宁市分别对四名怕苦怕累拒服兵役的青年进行公开处罚,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6月1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等行为要进行联合惩戒。
宁夏吴忠市决定对拒服兵役的两人,每人一次性经济处罚3万元,5年内不得将其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3年内公安机关不得为其办理出国(境)手续,3年内教育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入学升学或转学手续,3年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3年内金融社保部门禁止向其提供各种贷款业务,并将两人列入《红寺堡区2015年拒服兵役人员黑名单》和公安机关违法人员黑名单。
军方人士还建议择机修订完善《兵役法》《士兵服役条例》《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等与兵役相关的法规,增强执行力和操作性,使服兵役的责、权、利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让拒服兵役者受到惩戒。
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兵役登记实施办法》,目的是掌握适龄公民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摸清适龄公民的政治、身体和文化状况,依法确定应征、免征、缓征、不得征集等结论,并从中选定预征对象,为年度征兵工作做好准备。
这份《实施办法》规定,拒不履行登记查验义务,将不能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的招聘考试;不能办理出国手续;不能取得毕业证;不能办理高校入学、升学手续;不能办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不能办理银行贷款;不能购买机票、高铁票;不能享受社会保障等。这无疑是各省区在兵役登记阶段最严厉的政策。
改革兵役制呼声渐起
3月5日,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昂望索南等38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去年两会期间提出“建议修改兵役法,增强并以工作政策支撑,逐步转变服役主体”的议案得到了回复。
尽管回复中没有明确何时启动《兵役法》修改程序,但军方在改革完善兵役制度,探索建立能够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一为主两结合”的新型兵役制度,已经形成了共识。
实际上,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后,军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军内专家频频调研,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兵役制度。
2016年1月1日,《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改革兵役制度”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中央军委组建军委国防动员部,专司征兵工作,并指导民兵、预备役等后备力量。
军事科学院一位不具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兵员动员能力、补充能力,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参数,也是一个国家总体战争能力的基础,中国必须保持相当的兵员补充能力。“即便中国实行军人职业化政策,依然要保证军队每年正常的‘服转退轮换。”
军委办公厅一位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防动员部由原总参的二级部,升格为与新组建的联合参谋部平级,意味着国防动员体系的改革。
在将除北京卫戍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外28个省级军区纳入麾下后,军委国防动员部开始在征兵工作方面发力。
随后,“一为主两结合”的新型兵役基本制度的改革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即在坚持现行“两个结合”,即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基本制度前提下,以战争形态转型为牵引,瞄准强军目标,坚持军队需要至上、质量标准第一的原则要求,结合改革强军战略的实施进程,逐步建立“以志愿兵役制为主,志愿兵役制与义务兵役制相结合、民兵制与预备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基本制度。
军方人士认为,不管是志愿兵役制、义务兵役制还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其出现必然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匹配。每一次的兵役制度改革,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安全形势背景。
以志愿兵役制为主,是世界军事强国兵役制度的普遍做法,也是应对兵员补充危机的做法。建立“以志愿兵役制为主”的新型兵役基本制度,有利于现役部队保留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提升战斗力。
不过,兵役制度改革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配套政策和實践探索论证。
前述军委办公厅受访人士说,这一改革的初步设想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完善现行兵员征集制度,建立新型兵员征募制度,提升兵员征集质量;第二阶段,基本形成“一为主两结合”的兵役基本制度,提升军队现代化水平;第三阶段,全面形成“一为主两结合”的新型兵役基本制度。
尽管军委国防动员部并未明确改革的阶段性时间表,但军事专家认为,随着军改进入到“脖子以下的躯干位置”,兵役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已引弦待发。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胡晓”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