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已不再是一个区域性城市”

2017-04-06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杭州中心

蔡如鹏

“如果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杭州今后的发展来说,这肯定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比如,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杭州会越来越多,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越来越优化。”

张鸿铭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虽然今年年初离开了杭州市长的岗位,但是仍然心系杭州、关心杭州发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他在浙江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提出了《关于支持杭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

这份建议中,张鸿铭列举了杭州在经济、交通、创新力、人文魅力和城市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的优势,认为在很多方面杭州都已经跻身全国前列。

张鸿铭

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自從去年成功承办G20峰会后,杭州的国际知名度和城市发展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只是一个区域性城市,完全具备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

“杭州经济稳居国内城市第一方阵”

中国新闻周刊:杭州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

张鸿铭:从2010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编制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其中提出建设一批国家中心城市。去年,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就立刻跟有关部委联系、汇报,积极争取。后来,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杭州就明确提出了争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中国新闻周刊:在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杭州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张鸿铭:实际上,在明确提出争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之前,我们已经在做工作了。

2016年初,国家批复了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版。当时对杭州的定位是“一基地四中心”:即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杭州城市总规的修订工作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这几年情况又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2015年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落户杭州;同样是在2015年,国务院批准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两顶“帽子”对杭州的提升很大。

另外,这两年一些顶尖的国际活动也开始在杭州举办。比如,去年成功举办了G20杭州峰会,极大提高了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2年,杭州还将举办亚运会,这也是一项很重大的赛事。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杭州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杭州建设成一个世界名城。这些工作也为杭州争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目前除了杭州外,还有不少城市都在争取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你认为与这些竞争城市相比,杭州有哪些优势?

张鸿铭:这些城市各有各的特点,杭州也有杭州的特点。我觉得,杭州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创新力、人文魅力、生态环境和城市影响力等五个方面,已经具备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

去年,杭州经济交出漂亮成绩单。全市生产总值为11050.49亿,同比增长9.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和2.0个百分点,位居副省级城市的第二位,总量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名列第十。

此外,在经济结构和质量方面,杭州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去年,杭州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68.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2%,超过发达国家60%的标准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0%。这也意味着,杭州已然成为“服务业主导型”城市。

关于经济质量,有几个数据也可以说一说。去年,杭州财政总收入达到2558亿,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402亿,增长13.2%。这都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所以,不论是总量、增速、结构还是质量,杭州经济都稳居国内城市第一方阵。

杭州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拥有“天堂硅谷”的美誉。目前,杭州有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科创平台等多个创新载体和平台,是国内城市里最多的,形成了创业创新的“新四军”,即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和浙商系。

去年,杭州的人才流入量是国内城市中最多的。另外,杭州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

在杭州,每千人企业拥有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已连续六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在“中国大陆最优创业城市”中排名第四。

同时,杭州还是一个具有人文魅力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些年,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对文化的弘扬,让杭州的文化走出去。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和大运河。

生态环境也是杭州的一个优势。这些年,我们通过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使杭州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空气优良的天数,每年以16天的速度在递增,实现城市的“三无”,即没有钢铁企业、没有燃煤电厂、没有黄标车,其他城市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

最后一个优势,我认为是杭州的城市影响力。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杭州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外各大主流机构和媒体对杭州的评价不断提高。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G20杭州峰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可以说,峰会前后的杭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变美了,经济发展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更足了,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目标也更明确了。

“我们的电子商务是别人取代不了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杭州争取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在哪里?

张鸿铭: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关键是干部的国际视野和理念。去年,成功承办G20峰会后,很多城市来杭州学习,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但是要有自己的担当,作为世界名城,我们目标还更高一些,要用国际先进的标准和理念,来看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差距。我相信,通过2022年亚运会的举办,这个短板一定会补上去。

第二个短板是高等教育。与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杭州一流大学的数量很少,部属院校也不多。

这两方面短板需要不断努力补足。

中国新闻周刊: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被认为是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有舆论认为,杭州与上海、南京距离过近,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张鸿铭:这有两个概念需要区分,一个是超大城市群的概念,还有一个是都市圈的概念。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组成的是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这个意义上,不要把物理距离作为唯一的考虑,现在已经跨越了这个概念,物理距离不是障碍。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关键看这个城市对于全国经济的拉动情况如何。

一个城市不可能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比如,上海在互联网方面,就没有杭州精细。城市之间要考虑整体的功能分布,需要错位、差异、协调发展。错位就是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重复。

上海是全国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些是其他城市无法撼动的。但杭州可以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旅游休闲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我们的电子商务也是别人取代不了的,比如杭州是目前互联网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城市。每个城市对国家经济的拉动是不一样的。

事实上,这些年杭州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影响力和带动力正在不断增强。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都市圈是浙江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块,占全省经济的40%以上,是全国第四大都市圈。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会给杭州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和变化?

张鸿铭:国家中心城市是处于中国城市体系最高位置的城市层级,是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如果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杭州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世界名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杭州今后的发展来说,这肯定是一个重大的机遇。比如,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杭州会越来越多,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越来越优化。

事实上,G20峰会后,杭州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个区域城市了,它的知名度和发展水平已经走在国内城市前列了。如果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我想,这不仅是对杭州这些年发展的一个肯定,更是鼓励与期望。

(实习生吕银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杭州中心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杭州旧影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