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院校教师党建工作的四大融合

2017-04-06周其艳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23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党建融合

周其艳

【摘 要】高等院校教师党建工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教师党建工作弱化是一个不争事实。因此,如何提升教师党建工作效果是当前教育领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学校各级党组织需要重视党员教育与关怀、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思想教育知与行、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四个方面的融合,从多层次契合教师实际的角度来提升党建效果。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师 党建 融合

在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剧烈转型过程中,高等院校教师党建工作是新的历史条件和使命下强化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教师党建工作存在弱化现象。很多教师忙于课题、论文、授课、职称、社会咨询等业务工作,疏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修炼和秉承,不仅表现为教师入党意愿低、党员教师参加党员组织生活兴趣低、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积极性低等各种特征,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深陷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泥潭而难以为人师表,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根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党建工作不力是核心。本文认为,改变这一现象需要紧扣以下四个方面的统筹工作,以强化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1 党员教育与党员关怀的融合

广大高校教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习者、受众者、传播者和执行者,也是经济社会生活层面的普通大众。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必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困惑和诉求。因此,高校教师党建工作需要将信仰、纪律、思想教育融入关怀党员生活学习的实践之中,使得党建工作本身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才不至于出现“党建是党建、工作归工作”两张皮问题。本文认为,高校教师党建过程中,各级教育主体在解决思想认识的同时务必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即,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避免高高在上、避免单纯说教,而是要以群众路线为指引,深入教师群体中去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党员反映强烈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多做一些切合实际的实事,以获得“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效果。事实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以及中国革命史来看,无数事实证明,只有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群众支持,从而党的教育才有威信。而反观我们日常工作,导致党建工作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说教有余,解决问题不足,使得广大教师党员把党建工作视为简单的“走形式、走过场、走秀”。正反两面的比较可以断言,只有当广大教师能够经常得到党组织在工作生活中的关怀和指导,在有困难、困惑的时候能够得到党组织的及时关怀和照顾而排忧解难、沐浴“家”的温暖,那么党员教育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而成为建立在教师党员信任、认可、拥戴基础之上的有效沟通,才能从灵魂深处去思考、接受党组织所崇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党建工作才会有真正效果。

2 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的融合

高校教师大都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普遍业务工作繁忙,并受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时间的约束,而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分散性和不一致性特征,这使得高校党员教育具有相当程度的特殊性。如何能够契合于教师党员的专业特征,将党建工作有效贯穿在教师业务工作之中是提升党员教育科学性与党建效果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应该采取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也即,一方面,党组织要能够根据实时动态,集中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以取得在教师集合情境中共同分析问题、凝聚共识的效果。事实上,人天然具有社会属性,使得他们在集中式群体情境中,容易激发对某一问题的深度思考与讨论,容易集思广益而解决学习和思想困惑;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党员的工作业务特征,党组织可以将党的基本知识、原则、纪律、价值观等学习活动分散到各个支部、各级院系、教研室、各个专业甚至是学习小组,甚至是高度个人化的自学,以利用各个单位、各个主体分散学习的灵活性。就目前实践看来,定期大范围集中式的“政治学习”尽管非常必要,但一味采取这种形式,必然和教师业务工作产生时空上的冲突,效果将大打折扣。对此,党组织可以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将教师党建工作适当分散到基层部门,并以教师为核心选择形式多样的个人主题演讲、知识大赛、小组讨论、个体作业、论文等形态,以获取各级“微单元”的支持以及以教师为核心的主人翁感、获得感、存在感,化“被教育”为“自主教育”。

3 思想教育知与行的融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做到知识之师,也要做到行为之师。这既是教师党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也发挥其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传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风向标功能。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用知识去指导行动,用行动去检验知识的正反馈效应,会强化正确认知、修正错误认识,也使得,通过行动检验的认知来指导行动时更加坚决。因此,在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中,不仅要力求教师党员能够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信仰,同时要力求在行为上践行马克思主义真谛和党中央的各项要求。本文认为,党建工作在对广大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加强行为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必要的约束制度和行为规范,引导和塑造高校教师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行为,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党建工作中,党组织一方面可以通过“三会一课”和党内生活等重要载体,强化教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一些具体的党员实践活动,在具体行动中践行党章与相应规范的要求,以实际体验强化理论知识学习,获得体验和成就感。此外,高校教师在中国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群体。借助这一特征,党组织要有意识地树立先进教师党员“知行合一”典型,以创造龙头效应、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

4 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

传统党建工作的空间载体是教室、办公室,与其对应的党建形式是集中式学习。這种方式不仅具有规模上的局限性,也具有时间安排上的“非及时性”弊端。当前互联网发展为突破前述制约提供了技术基础。应该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空间跨越性、开放性、交互性、多元性特征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扩散阵地和教育渠道,也为各种思潮、认知、判断、观点相互渗透、交锋与影响提供了新领域。因此,强化党建工作效果必须将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融为一体,使得党的信仰、纪律、规范在互联网时代永保主流地位。为此,当前教师党建工作应该重视以下几点工作:(1)建立校、院系、基层支部多层次网络红色阵地,在线传播以往由传统教育单一渠道呈现的内容和主旨,并根据时势变化和要求及时更新主题;(2)强化教师党员的网络道德人格立场,提高党员网络主流意识、自律意识和网络自控能力,使他们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并承担起网络时代党组织文化的秩序维护功能;(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驾驭舆论纷争、信息传播和监控的技术素质和政治素质,以及时从网络获取思想政治信息,并在党建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熟练运用。

参考文献:

[1]修耀华.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吴剑锋.支部党建工作在高校基层的创新模式分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3]刘召鑫.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论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0).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党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