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城市都市农业量化模型与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2017-04-06常冬王瑞晶张维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3期

常冬+王瑞晶+张维

摘要 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为城市服务、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纳入城市建设综合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属于多功能农业,是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农业形态。针对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对安宁市都市农业“2-1”要素平衡量化模型分析,最终得出安宁市都市农业属于生态为主的生活-生产复合型都市农业模式路径,并提出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都市农业;量化模型;发展路径选择;云南安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63-04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the city,serves for the city,meets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and brings in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ning.As a new agriculture form,urban agriculture belongs to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which is highly merged with primary industry,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2-1″ element balance of urban agriculture was giv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Anning City.Final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urban agriculture belonged to the ecology-dominated,life-production com-pound urban agriculture,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Anning City.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quantitative model;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Anning Yunaan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发展,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型业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城市建设和农业用地之间,及城市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在这种背景下,促使城郊型农业向设施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围绕城市发展的新型农业业态——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化在云南省名列前茅,但工业区建设对周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安宁市“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镇化推动”等战略的实施,以及滇中大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安宁市发展正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加速的态势,农业在全市经济中比重日益下降。对于如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发展,在以昆明为都市圈的生态城市建设中脱颖而出,打造出不同于全国各地新兴的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都市农庄的模式,并能提高安宁市八街、青龙、温泉等地的农业优势,成功转型升级安宁市都市农业名片,研究新型都市农业的功能性要素选择“2-1”概念和适合于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评价模型,探索安宁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最终提出解决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问题的方法及对策值得探讨。

1 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

安宁市距昆明主城32 km,国土面积1 321 km2,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作为云南省最大的钢铁、磷盐化工基地,安宁市的工业化程度高于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列西部百強县(市)第5名,连续3年位列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

2008年,昆明市提出了到2020年要初步实现都市型现代化农业格局的构想,安宁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发展都市农业是安宁市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安宁市作为昆明主城副中心和安宁市工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安宁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仍然处于农业区位理论下的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过程当中,早年主要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其他)为区域支柱产业,按照安宁市的土地使用划分,传统城郊型农业突出的生产功能依然非常突出,比如其种植业中,粮食、油料、烤烟等低产值作物播种面积依然不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的粮食生产逐渐被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取代,“滇之红”红梨、安宁浅水藕、安宁弯葱、八街食用玫瑰、县街甘兰等特色果蔬生产逐渐成为安宁农业的名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营方式。

1.2 存在的问题

当前,安宁市都市农业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规划,整体农业产业依然没有完成从传统的城郊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都市农业的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引领,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尚不足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分区不尽合理,安宁都市农业发展未充分考虑服务自身和昆明主城区的双重功能,都市农业的分区存在一定误区;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有差距,缺乏现代都市农业所需的体制和组织形态,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性体系缺失显著,尤其是以鲜活农产品食品安全体系和快速物流缺失问题最为突出。

2 都市农业三大功能“2-1”模型

都市农业基本含义为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新型产业。在三大功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融合与加减,而是三大功能的平衡与制衡。现代农业生产中,生产功能始终与生态功能是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一对因素,农业产业化必然挤占现有生态资源。同时,农业生产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一个农业区,如果强调其生态效应,则农业生产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比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直接限制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种植品种、养殖规模等也将因为生态要求受到限制[1]。而强调生产功能,都将对区域生态圈带来损伤,譬如设施农业对生态的影响,现代耕作技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都将对当地土壤和自然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等[2-3]。而都市农业突出的生活功能,也与生态功能有一定的相互制衡因素,生活功能需要良好的生态功能作支撑,生态功能则反过来对生活功能提出了较高要求[4]。

2.1 都市农业三大功能“2-1”概念

都市农业与都市息息相关,是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农业,农业区位理论强调的是其生产功能,即依托都市资源,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都市第三空间理论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市民生活的重要性,突出了都市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5]而生产功能次之。从三大功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来说,是存在制衡关系的,其中生产、生活功能更多的是对地方经济发展、个体收益带来直接增长效应,而生态功能则是弱化了经济因素,突出的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补偿。许多例子表明,生态功能需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简单来说,可看作经济的负增长。因此,在都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中,可以认定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三者之间是“2-1”的关系,即生产、生活两大功能带来的效益将被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抵消(图1)。

以昆明地区为例,在昆明主城区周边农业发展过程中,早期强调农业对都市的生产功能,其特点就是滇池水体围湖造田的工程,周边大量的农田出现,生产功能突出到最大,但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后期,农业产出已经不能满足都市的需要,生产对当地政府和生产个体带来的收益也被成本上升所抵消,生活功能开始得到重视,农家乐、餐饮服务等大量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出价值,而这些都是以牺牲生态功能为代价的,随着理念的变化,滇池周边的生态功能被高度重视,种植、养殖大量退出滇池流域,而地方政府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改善生态环境,单从经济价值角度看,都市农业生产、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存在负关联关系[6]。

2.2 都市农业三大功能“2-1”要素平衡量化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都市农业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三大功能量化指标体系(表1)。通过三者之间的指标量化来分析其中的关系,并以此为安宁都市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和定位。

在上述量化指标体系中,各因素权重和指标赋值均为主观赋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上述指标分析,来探索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上述功能和要素,需要进行几点说明。

2.2.1 理想状态。当三大功能得分相同时,可视为理想化的三位一体都市农业,即生产、生活、生态的完美结合,一般情况下,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出现,多数应表现为偏重哪一种功能的三元复合体。

2.2.2 极端情况。任何一个功能得分为0,可视为极端情况,当生态功能为0时,可视为高度发达农业区,即所有可用土地都为农业用地,极端例子可以以色列沙漠中的农田为例。当生产功能为0时,可视为该区域为都市核心区,已无农业生产,仅有个体化的都市种植设施,相当于都市农业类型中的中心区农业类型。当生活功能为0时,可视为传统大农业区,相当于北方粮食主产区。如果其中2项为0分,也是极端情况,比如生产、生活功能为0分,其极端例子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无人区或仅有少量人居住的原始森林生态保护区。

2.2.3 较高分值的决策影响。如果生态功能得分较高,而生产生活功能得分较低,表明该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理念是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农业生产完全服从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要[2],典型例子就是昆明主城区滇池流域的退耕还湖政策。如果生产功能得分较高,生态和生活功能得分较低,除了表面该都市的發展历程是从传统农业区发展起来外,更大的可能是管理者目光聚集在工业立市的理念上,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博弈将处于下风,大量农田用地有朝更高效益的工业和居住用地转变的可能。

2.2.4 量化指标分析模型。对于上述指标及赋值方式,提出如下计算公式。

其中:QPE、QLE代表功能系数;P代表生产功能;L代表生活功能;E代表生态功能;W代表权重;V代表分值。Pi(Wi,Vi)=Wi×Vi,即生产功能因素权重与得分之积;Li(Wi,Vi)=Wi×Vi,即生活功能因素权重与得分之积;Ei(Wi,Vi)=Wi×Vi,即生态功能因素权重与得分之积。

计算出的功能系数,以QPE数值构成横坐标,QLE数值构成纵坐标,组成横纵坐标轴图(图2),由此来确定该都市农业的功能倾向。

在上述坐标图中,原点数值为0,表明生产、生活、生态3个功能得分一致,数值1代表生产或者生活功能得分值为生态功能的1倍,表面生态功能比较弱,如果按照最高得分10分计算,则此时生态得分为5分,处于中间值。

以数值1作同心圆,如果象限点落在园内,表面生态功能至少为生产或生活功能得分值1/2以上,越靠近圆心,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得分越趋于一致,更为接近三者完美结合的理想状态。

在同心圆外,表明生态功能急剧恶化,已经完全脱离了都市农业创造第三空间的理念,此时的都市农业需要采取现代保护性都市农业理论的观点,进行“有计划地保护的农业”的政策倾向。

QPE、QLE 2项数值为正时,代表生态功能得分低于生产或生活功能得分;为负时,代表生态功能得分高于生产或生活功能得分。

QPE,QLE 2项数值落在各象限的含义:第一象限为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生态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功能较全,越靠近偏离线,越表明2个功能产生的价值接近;第二象限为以生活、生态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生产功能相对较弱,越靠近偏离线,越表明2个功能的协调性较好;第三象限为以生态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生产、生产功能相对较弱,越靠近偏离线,越表明生产、生活功能在这一地区接近;第四象限为以生产、生态为主的都市型农业,生活功能相对较弱,越靠近偏离线,越表明2个功能的协调性较好。

2.3 针对量化模型的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量化模型和计算结果,不同象限内的都市农业发展策略不尽相同,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见表2。

3 安宁都市农业“2-1”要素平衡量化分析

根据上述要素平衡量化指标的设定,以及安宁市的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对各个指标要素给出了初步评分(表3)。

根据上述得分,各功能得分:P=5.356,L=6.45,E=5.16

对数据进行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安宁市都市农业现状处于生态型都市农业,并略微偏重生活型,可以简单概述为以生态为主的生活-生产复合型都市农业。

4 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战略路径选择

根据安宁市都市农业模式和现状分析,结合“2-1”要素平衡模型分析的结果,安宁都市农业已经具备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特征,而且具备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几个基本要素:单位产出高;休闲观光基础、交通基础、旅游基础好;特色产品较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有较大的水源保护区面积限制工业进入;空气污染指数低等。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基础较好,农村劳动力富余,具有部分农业产业组织,农业产业物流基本条件具备,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大,这些都是打造安宁独具特色都市农业的现实基础。

但安宁市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一方面农业本身受土地和水资源的限制,农业基数较小;另一方面安宁市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制约,大昆明目标市场还受到来自周边县区的博弈性制约。安宁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就是要将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从优势中找到目标,从局限性中找到突破口(表4)。

可见,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路径应与城市、工业以及与人和自然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和谐结合起来。能够利用和依托都市圈,合理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以生态为主的都市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特色化和差异化经营,取得与竞争对手的博弈均衡,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消费[8]。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安宁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是以下内容。

4.1 堅持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安宁市土地有限,水资源缺乏,但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生态区。当前,要规划好农业高新技术区和有机生态农业区,在生态条件好的区域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并限制影响有机农业的产业进入。同时,在土地资源较为紧缺,不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的区域建设一批高科技农业园区,依托高科技农业设施生产高科技农业产品,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科技水平。重点发展种子工程、温室工程、生物工程、绿色工程,提高农业科技覆盖率[9];依托昆明市农业科研院所,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4.2 走生产生活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

安宁市城市化步伐快,工业发达,第三产业初具规模,农业发展要充分依托城市化和第二、三产业。在纵向一体化方面,农业要与生产资料生产联合;在横向一体化方面,专业方向相同的农业企业可以以合作兴办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储运、销售和其他服务业而进行经济联合[10]。同时,依托的龙头企业,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型、农产品购销企业带动型、农业协会(包括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农户的联合和农民跨区域的行业协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构建。

5 建议

通过对安宁市都市农业的量化分析,在坚持生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和走生产生活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2种可选择的路径下,安宁市应在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高效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都市农业经营、发展面向“昆明都市圈”的特色都市农业、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都市农业的引导作用5个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具有高原特色的新型都市农业体系。

5.1 科学统筹规划,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新经济业态

在安宁都市农业发展定位中,应将安宁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八街、温泉和青龙三地的生活和生态功能优先提出,将农业产业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效结合,将安宁市其他经济业态与农业产业发展相互协调配合,理顺都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应尽快协调解决工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形成互补和良性发展。同时应积极完善形成都市大农业概念。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农业的范畴已经极大地拓展,林业、园艺产业、绿化、农产品交易与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已经属于都市农业统一规划的范畴,其管理已经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商业和工业领域扩展,应协调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完善的安宁都市农业整体规划。

5.2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引领都市农业发展

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都市农业,提升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引进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庄园经济)”的经营模式;建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3 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发展面向“昆明都市圈”的特色都市农业

重点发展服务现代新昆明的特色农业,依托北部特色观光农业区打造南部生态农业休闲区,形成南、北2条特色旅游线。围绕昆明都市圈发展特色农业,发掘利用现有各种资源,进一步推动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融合,结合温泉、青龙旅游观光区、八街生态优良区,促进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升级。

5.4 完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支撑体系

积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农业信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保护县街、八街生态开发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政府财政资金支持都市农业的引导作用,建立农业投资公司;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6 参考文献

[1] 樊长科,吴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3(27):113-114.

[2] 苏艳新.浅论都市农业的起源与特征[J].农业科学,2013,8(5):1-3.

[3] 宋家荣.谈都市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2014,3(1):13-14.

[4] 岳晓利.都市农业研究综述[J].社会发展,2010,6(4):61-62.

[5] 张敏,卢凤君,苗润莲,等.我国大城市都市农业发展阶段性的系统类变量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360-363.

[6] 许慧萍,常荣.对安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西南农业学报,2006,6(19):432-435.

[7] 万潇颖.都市农业发展与都市农业园区规划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52.

[8] 蒋玉洁.都市农业的技术特征及其技术创新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3):35-38.

[9] 戴越.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以政府推动为视角[J].理论探讨,2013,3(6):100-103.

[10] 周晓琴.坚持城乡统筹战略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0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