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经济发展综述(1800—1980)
2017-04-06李志强
李志强
[摘要]土耳其作为中东地区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1800—1980年,土耳其(前身为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发展逐步从以出口原材料为主的半殖民地经济到以国家主义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变,最终走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全方位开放的经济发展之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一方面是土耳其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土耳其;经济;政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4
1引言
土耳其国家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80年代,土耳其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世纪已翻了近五番,人均预期寿命由32岁提高到62岁。[ZW(]TaMer etin And 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ZW)]此外,土耳其国家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城市化同样也起步于19世纪,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速才明显加快。人口数量由1880年的1300万增加到1950年的2100万、2010年的7200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25%提升到2010年超过70%的水平[ZW(]Ibd[ZW)]。
从人均购买力来看,1820年,土耳其人均购买力水平只相当于西欧的52%。1880年,土耳其人均GDP达到850美元,约合西欧和北美人均GDP的39%,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均GDP的47%。1913年,土耳其人均GDP为西欧和北美人均GDP的29%,为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168%。②“二战”后土耳其的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截至1980年,土耳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31%,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为同时期高收入国家水平(如西欧、美国)的25%,发展中国家水平的220%。②
2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21“开放”经济发展模式(1800—1912)
19世纪时,为了应对国内外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挑战,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共和国的前身)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是始于19世纪上半叶中期的坦齐马特改革[ZW(]1839年11月,奥斯曼帝国年轻的新苏丹阿卜杜梅吉德(1839—1861年)颁布敕令,宣布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改革。从此开始了延续三十七年之久的改革时期,直到1876年宣布立宪为止。“改革”一词在土耳其语中叫“坦齐马特”,根据敕令推行的改革,称之为坦齐马特改革。[ZW)],该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如军事、行政、教育、法律等。此外,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加速整合。1838年,中央政府先后与多个欧洲国家签订多项自由贸易协定。1820—1914年,帝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近十倍①。出口商品多为农产品、食品和原材料;进口商品主要包括棉纺织品、食物、各式各样的机械和工业半成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奥斯曼帝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大量拥有家畜和土地等生产资料,但缺乏技能的家庭式作坊是从事生产的基本单元。农业商业化的推进伴随着经济作物逐步取代粮食成为农业的主要作物而迅速铺开。生产方式仍是以手工生产为主。现代意义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如以蒸气为动力的面粉厂、皮革厂、纺织厂、玻璃作坊、砖厂等)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
同时,当时经济发展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外国资本的大量出现。“一战”前,外国公司将60%的资本投入了铁路建设上[ZW(]Ay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urkey,London:Pluto Press,2005:34[ZW)]。随着连通农业产区与主要港口铁路的陆续通车,帝国的农业商业化进程加快。此外,外国公司还把资本投入别的一些行业,如港口、造船、保险和公用事业等。相比之下,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获得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随后西方列强先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帝国获得了多项特权,如独立审判权、税率较低的关税等,这些因素让本就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发民越发艰难。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在“一战”爆发前,帝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不足1%①,而增长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产品的出口。相比之下,工业发展异常缓慢。
22国家主义經济发展模式(1912—1950)
1912—1913年爆发的巴尔干战争及随后爆发的土耳其独立战争(1920—1922)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据统计,包括军人、平民在内的人员死亡高达200万。此外,150万原先生活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亚美尼亚人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或被驱逐出境或被杀或死于疾病。土耳其人口由1914年的1700万下降到1924年年末的1300万。人员的大量伤亡、机器损毁等因素引发国家多个经济部门面临崩溃的边缘,如农业、采矿业等。据统计,1923年土耳其人均GDP只有1914年的40%②。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随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国家投入巨资修建铁路和对国内私营资本进行国有化改造。
1924年,政府废除了农业税。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土耳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农产品价格断崖式下跌,进而导致国内很多以农业产品出口为主的地区农业发展趋于崩溃,如西安纳托利亚地区、黑海东岸以及南部的阿达那等地。政府被迫于1930年宣布实施国家主义经济政策[ZW(]国家主义经济原则,1931年月20日,凯末尔正式提出了国家主义经济原则的主张。主要内容有:以俄为师,制定五年发展计划;强化国家计划管理;严格经济总体控制;实行外资企业国有化,优先发展国营企业;高筑关税壁垒,改造进口替代战略。[ZW)]。随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帮助下于1934年正式实施。到20世纪30年代末,土耳其经济发展不仅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且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有控股的企业已在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丝织业、冶炼、制糖、水泥和采矿等行业。交通运输方面,铁路通车里程达7381公里,公路里程达40900公里;工业发展迅猛,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6倍,达到 33100万里拉。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农业部门雇用了全国超过3/4的劳动力,创造了国家近一半的GDP产值②。
土耳其尽管未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仍然不得不动员百万军队陈兵边境,以防法西斯的入侵。对外贸易的下滑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据统计,到“二战”末期,土耳其国内的GDP下降了35%,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小麦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随之而来的是物价飞涨以及政府维持对城市供应生活必需品难度的增加[ZW(]TaMer etin And 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ZW)]。在此大背景下,政府不得不通过实施货币扩张政策来维持巨额的国防开支。随后高通货膨胀率、人员大量伤亡、物资极度匮乏成为生活的常态[ZW(]共和人民党,1923年9月9日,人民党正式成立。1924年11月10日,人民党改为共和人民党。该党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土耳其开放党禁之前,为国内唯一合法且执政党。在随后的多党制时代,该党先后多次单独或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ZW)]。
总之,这一时期内土耳其推行国家主义经济政策的根本初衷只是为了换取经济的增长和经济模式的转变,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争议,其根本缺陷在于排斥和限制市场,长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那种在工业化建设中不计代价,不讲效益的发展方式都严重扼杀了土耳其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生机,最终导致战后国家主义经济体制的衰亡。
23战后的混合制经济发展模式(1950—1980)
20世纪40年代末,土耳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很多政党对执政的共和人民党一党专制表示不满。他们呼吁渴望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减少政府的干预;从国外看,美国在“二战”中的崛起以及战后独霸世界并长期存在打破了原先世界政治格局多及化的局面;而苏联对于土耳其领土的要求迫使其不得不与美国和西方世界加强合作。
20世纪50年代民主党政府上台执政后,对国家经济领域内的方针政策做出巨大修改与调整,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政策,逐步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扰。
民主党政府一方面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信贷措施来保障私人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私人企业数量 由1951年的660家增加到1960年的5284家②。此外,战后私人经济的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精力旺盛、具有创新观念、具备优秀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政府先后于1950年、1951年两次颁布法令鼓励外资的法令,大批外国投资者到土耳其投资。1951—1960年,外国投资额平均每年达到 2200万里拉。1951—1960年,土耳其批准外国投资额为547亿里拉[ZW(]彭树智主编,黄维民著:《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ZW)]。
此外,民主党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并给予巨大投入,先后采取多种措施来刺激农业发展,如在广大农村大规模实行机械化,加速国有土地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得益于此,1953年土耳其农业产量比1947年翻了一番,小麦产量增长了两倍,水果、蔬菜以及别的农产品增长速度更快④。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外汇市场危机的出现以及消费品供应的大量短缺,民主党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并最终引发财政赤字、通货膨胀。1952年,土耳其的外债是775亿里拉,1960年增加到50亿里拉,内债高达100亿里拉④。1958年政府不得不接受由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组织(OECD)[ZW(]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前身是1947年由美国和加拿大发起,成立于1948年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后来其成员国逐渐扩展到非欧洲国家。1961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改名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ZW)]共同提出的解决方案。
1960年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民主党执政的政府。随后土耳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1年土耳其颁布新宪法,从法律上确定国家为一个混合型的经济体制,即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经济与私有经济,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混合型经济体制。随后的历届政府都坚定执行这一重要经济发展原则,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政府逐步將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私人开放,金属制造、机器制造、汽车制造业有很大发展。到1970年,土耳其的私人企业已经发展到175万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1968年是210家,1973年是470家,1977年达到1584家④。私人企业几乎垄断了羽绒皮鞋业、橡胶业、玻璃与玻璃器皿业以及科学仪器设备业的全部生产。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劳务输出创汇,西欧各国成为土耳其劳务输出的最大市场,每年对外劳务输出100万人,创汇达947亿美元④。
截至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前,土耳其的经济发展相当不错,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率也达到36%。在农业方面,农业产量以年均3%的速度快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土耳其农业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利于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化肥、灌溉和良种的广泛推广使用,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数倍之多。工业方面,钢产量由1266万吨增加到3258万吨,水泥由3244万吨增加到15043万吨;棉毛纺织品增长了50%以上。彭树智主编,黄维民著:《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0世纪70年代前期,土耳其经济发展进一步向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7%、工业生产年均增长9%,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32%[ZW(]Tamer Etin,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10[ZW)],为中东地区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此外,政府开始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自由的政策,对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控制放宽,对出口商品予以退还出口税,并对进口货实行政策,使得土耳其的出口额逐年递增。1970—1979年土耳其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08%;纺织品、玻璃制品、陶瓷和有色金属产品成为贸易出口的主要产品。
但好景不长,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土耳其经济发展遭受两次沉重打击。第一次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能源价格的爆涨,使土耳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土耳其为进口原油所支付的费用由1973年的227亿美元增加到1975年的811亿美元、1976年的1126亿美元。1977年,进口石油的费用占全年出口总值的84%;贸易赤字也由1973年的769亿美元猛增到1975年的33亿美元[ZW(]Ay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urkey,London:Pluto Press,2005:37[ZW)]。第二次冲击是在1978—1980年,由于政府内债外债负担过大引发的经济危机。政府为刺激经济,长期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外债总额逐年攀升,政府已无力偿还高额的外债(其占GDP的比重由9%上升至24%)①。随着石油价格的爆涨,经常性的停电对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于进口货物的短缺以及政府对价格实行管控,生活必需品的大量短缺在全国陆续出现。经济危机、政治腐败、政党分裂、民众抗议等现象的出现无疑把土耳其帶到了内战的边缘。1980年军方再次发动政变,接管政府。
3结论
通过对1800—1980年土耳其国内经济发展历程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制度及政策不仅是决定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至关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社会不同群体如何分配财富的主要力量。从发展历程看,土耳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服务于增加城市贵族和资本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利益的诉求,进而实现他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塑造;同时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都因制度层面的缺陷而被迫中断。
土耳其国家政治体系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当局多执政时间较短,且执行力不足,政府常常由于某些现实因素,如财政赤字、特定阶层利益等采取短视政策。而来自政治和宏观经济层面的不稳定则加剧了这种局面的出现。软弱的政府很难将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整合在一起,以此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随着20世纪80年代素有经济设计师之称的厄扎尔总理的上台执政,土耳其的经济发展逐步迈向了正轨。可以说1800—1980年土耳其的经济发展充满各种艰辛和坎坷,其中的经历值得其他与其有着类似经历的国家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彭树智,黄维民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黄维民战后土耳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评析[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3]姜明新土耳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演变[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6)
[4]田文林土耳其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启示[J].经济导刊,2014(3)
[5]Ay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urkey [M].London:Pluto Press,2005
[6]Tamer etin,Feridun Yilmaz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in Turkey: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M].New York:Nora Science Publisher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