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技术与森林灾害预防的关系与应用分析
2017-04-06陈树黄北水
陈树 黄北水
【摘要】:通过对营林技术与森林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森林灾害发生的条件及主要制约因素着手,从林内和林外两方面详细阐述了营林调控技术在预防森林灾害上的应用。
【关键词】:营林技术 森林灾害 应用分析
森林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和其他自然灾害,是林业行业的重点与难点工作。森林灾害具有对森林的破坏力大、可控性差、突发性强和难以处置等特点。森林灾害的预防工作关系着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事关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安全,关首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后代的生存环境。在森林灾害预防工作中,除在灾害溯源、灾害监测、处置队伍建设、意识提高、设施配置等措施外,森林灾害与营林技术上有着紧密的关系,营林技术上的措施是森林灾害绿色防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营林技术与森林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森林灾害发生的条件及主要制约因素着手,从林内和林外两方面详细阐述了营林调控技术在预防森林灾害上的应用。
1森林灾害与营林技术的关系分析
森林灾害,是指在人为不可控制的情况下,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灾害行为。森林灾害的主要成因与产生要依赖相应的环境,在特定的发生因素具备前提下才会发生。以森林火灾为例,产生森林火灾需要林内可燃物、林火垢火源和助燃物(如氧气),需要在具有林外火源(含人为火源或自然火源)的情况下进行持续预热,当火源温度达到林内可燃物燃点温度时才会引燃林内的可燃物,随着林内可燃物的大面积燃烧曼延,从而造成成森林火灾。另以森林病虫害发生进行举例,只有当林分密度达到比较密集的情况下,由于林内通风不良,使森林病虫害有着合适的发生环境。在林分林木生长不良时,由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林木对病虫害的自我防控能力弱,在小部分发生的基础上,进而大面积爆发。在森林灾害与林内环境分析上来看,以森林火灾为例,树种结构是否为易燃树种(如松树、杉树),林内是否有大量的可燃物,林分是否稠密,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着森林火灾是否发生。如果通过营林技术措施,将树种结构改造为不易燃的阔叶树种,将林内的可燃易燃物的累积和林分密度尽可能减少,营造一个具有难燃性和抗火性强的林分结构,营造一个林内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林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营林技术上的关系也很紧密,通过营林技术将林分改造为树种结构合理、林内通风良好、病虫害不易滋生、生长健康、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林内环境。从林外环境而言,在林分外围或小范围区域营造生物阻隔带,如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病虫害生物隔离网络等,从而营造一个相对封闭、有效阻隔的网络。
2森林灾害预防上的主要营林技术
2.1林内环境的主要营林技术
林内状况中,林内的通风状况、林内可燃物和林分密度情况等是森林灾害发生的的物质基础和助长因素。以森林火灾发生为例,林内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林内的树的抗火性和林分密度是森林火災发生的中林火传播的主要因素。林内的可燃物包括容易燃烧的枯枝落叶和生长的地被物、较易烧烧的枯死木和林内的腐殖质、不易燃烧的生长期中的草灌。林内的可燃物较多,森林火灾的隐患越大。而林内的可燃物,也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寄树树种、滋生环境和传播环境相关。林内可燃物多,林内通风不畅,林分中有特定的寄主树种,林分中林木抗病能力弱,这也导致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从林内环境上分析,主要采取的林内营林技术就是对林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有针对性的各种营林技术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增加林内通风、将树种改造为防火抗病树种、降低林分密度、实行有针对性的营林抚育措施等。一是可以通过林分改造对易燃、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如松树改造为难燃、不易发生病虫害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二是通过卫生伐改善林内的环境,减少非目的树种以外的杂草杂灌,减少可燃物,改善病虫害易滋生的环境,增加林内通风能力。通过修树抚育增加林木的活枝高,加大林冠与林地的间隔性。在幼林的抚育中,通过全铲、带铲、穴铲和劈草等措施,增强幼林长势,减少林地内地表可燃物,减少可燃物的载量,提高林木自身的防病防火能力,从而起到防病防火作用。对于未成林,进行除草及松土等抚育措施,减少地表易燃的杂草。对于荒山,在造林前进行全面清理后进行打穴,可控制杂草的滋生,有利于防病和防火。
2.2林外环境的主要营林技术
在森林灾害的防治中,林缘和局部区划分块的营建设生物隔离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东江林场为例,由于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的有效营建,使林场在近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许多林场外的林地由于没有防火林带,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灾害隔离法就是通过营林措施,采取有效的阻隔手段,使火与可燃物分离、病虫害与寄主树种隔离、使已燃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隔、使发生病虫害的林木与未发生的林木形成隔断。因此,在造林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对造林的面积合理区划,对各区划的面积依据周边环境、地形、立地等条件设施并建设完善的生物阻隔网络,实现森林灾害的绿色防控。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合理规划、科学设置。在造林设计规划中,要根据树种、地形、立地、主要风向、河流、山脊线、道路、灾害发生隐患和人为活动等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因害设防。根据森林灾害发生的潜在可能,分片分区,按区建设隔离网络。以森林防火为例,在对主要山脊线、行政区界线和城镇周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外,要特别对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如可能烧田基处、沿路线、林缘周边等)及火灾隐患大(如松树纯林、杂草多的幼林等)的地方进行主动设防。其次在生物阻隔林带网络的建设上,要适地适树基础上选好生物阻隔带的树种;在生物阻隔林带网络区划上,分片分区营造闭合的绿色林带圈。在大面积造林时,在整地同时建设阻隔生物林带。以树种选择来举例,要选择抗病抗火性强的本地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以防火树种举例,东江林场及周边可选用荷木、杨梅、红花油茶和红荷等。在生物阻隔林带的宽度上,考虑高火险季节秋冬的风向及相关地形因素,一般要在30米以上。再次要对生物阻隔林带进行良好的抚育和维修,以保证生物林带生长良好,带内林下地被物基本得到有效清除。
2.3林内外综合调控的营林技术
林内外通过营林技术措施综合调控林分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森林自我健康调节能力,调整树种和林分结构,促使林分健康生长。通过营林技术减少抗火力和抗病能力弱的树种,减少针叶树种比例,减少单一树种的纯林,营建多树种的阔叶混交林,营造多树种的复合阔叶林结构,提高森林稳定性及健康情况,使森林生态系统形成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此外,可以应用间伐手段,对针阔混交林选择性疏伐树脂含量高的针叶树,伐除小径级林木、枯立木,保留大径级的抗病抗火阔叶树。三是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对松林、桉树林等进行改造,建设阔叶混交林。
3 相关建议
3.1加强森林灾害预防营林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协同防控研究
针对森林灾害发生的环境和主要因素,在营林技术上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如化学除草、测土配方施肥、林内腐殖质的分解处理、保水剂应用等。加强对主要树种的抗火防病虫能力研究,提高主要树种特别是常见纯林营建的用材树种的抗火防病虫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将非营林技术措施与营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2 重视综合营林技术措施的协同和累加效应
在营林技术的实际应用上,要从造林、幼林管理、中林抚育等方面各环节有序有效利用营林技术,采取全面的“造、抚、封、管”的综合营林措施,促进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森林健康生长,使森林系统形成稳定的自我健康调节能力。
3.3 强制将生物阻隔带等营林措施纳入营林工程和森林灾害预防的工程建设中
在造林规划和林分改造时,要科学规划设计,将生物阻隔网络带的建设强制纳入到营林工程和森林灾害预防的工程建设中,打造完善的生物阻隔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梁军,张星耀.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J].林业科学,2005,41(4):168-176
作者简介:陈树(1985-06),男,广东河源人,本科,林业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林业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