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五个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2017-04-06胡苗忠
◆基金项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会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供销函科字[2014]73号)
■中图分类号:F23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118-03
摘要:文章通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五个对接”的研究与实践的开展,建立了东方农商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从而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制订并实施专业三项标准,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用“课训深度融合”平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用“课证深度融合”平台,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用“十个一”工程实践育人体系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该模式解决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些典型性的教育困惑,是我院对高职会计专业办学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探索而凝练的成果。
关键词:五个对接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是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评价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如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会计环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是当前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紧迫的任务。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五个对接”。“五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贯彻落实好这“五个对接”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为指导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五个对接”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提是对区域经济的产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分析,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解决会计专业设置要适合区域经济的产业需求,并为产业需求服务的问题。
二是职业标准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解决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会计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问题。
三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否掌握现代职业活动需要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等内容,归根到底还取决于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解决会计专业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衡量与评价问题。
四是每一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既要获得毕业证书,又要获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解决会计职业岗位入职资格,满足经济社会对会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问题。
五是职业教育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和保障,通过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扩展了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如表1所示。)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五个对接”的创新点
(一)倡导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五個对接”的新理念
一是技能培养。以“课训深度融合”为平台,以“2663”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是素质培养。用“十个一”工程实践育人体系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知识培养。以“课证深度融合”为平台,以知识够用为原则,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充分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四是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建立东方农商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来解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五是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并实施专业三项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通过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五个对接”,产生了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标志性成果
一是会计专业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院级特色专业;二是基础会计课程成为全国供销社系统、绍兴市、院级精品课程;三是财会金融实训基地成为绍兴市示范实训基地;四是该项目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五是基础会计课程平台2015年获绍兴市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六是以“十个一”工程为平台,强化实践育人体系,该平台获绍兴市首届德育创新成果二等奖;七是出版专著2本,发表与该项目相关的论文11篇,产生省部级教学项目4项,市厅级9项,出版校企合作教材5本,衍生出精品课程9门;八是创建并运行10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创建并运行“2663”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创建并运行会计专业10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及鉴定标准平台;创建并运行东方农商校内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真账真做,建立会计电算化考证基地;创建并运行“课证训深度融合”的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并实施专业三项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室设备配置标准等。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五个对接”的实践模式
(一)深化产教结合,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1.校企共建东方农商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建立东方农商会计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作为行业品牌的绍兴东方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携手,开办真账真做班,由事务所业务精英带着真账,带着学生真刀真枪地训练,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突破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的瓶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达到1.5—2年会计工作经验,用最节约的时间成本快速达到企业对会计求职者工作经验的职业要求,促使学生快速成才,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校企共建“三结合”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三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理念,校企共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二)校企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1.制订并实施专业三项标准。通过制订专业三项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室设备配置标准,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共建四个中心,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应用中心和素材中心建设。
2.构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与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创课程建设理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能工巧匠走进课堂、学生走出校门课程),共创以“岗证训”“2663”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体系,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开发,和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特色校本教材。产生六个实践教学平台:认知实践平台、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岗位技能实训平台、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专业拓展技能实训平台。产生六大实训课堂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模式、任务驱动模式、竞赛模式、考证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模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三)校企合作育人,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构建“2663”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训深度融合”。“2663”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二个实践教学环境(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六种实践教学形式 (认知实践、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专业拓展技能实训)、实践教学贯穿于六个学期、训练三种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
2.构建仿真实践教学环境。一是新建校内实训基地:以系列实训室形式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包括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中心、会计信息化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财务沙盘模拟实训室、常用办公设备实训室、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心、财务咨询中心。二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考证基地。三是已建立16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元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形式,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3.构建“双轨并行”实践组织方式。通过会计认知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专业拓展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就业技能实训)六个主要实践环节。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摸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分期在六个学期从基础到综合的实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课证深度融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高职教育应结合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竞赛规则相衔接,做到课程与职业证书深度融合,与相关专业竞赛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充分对接”,具体如表3所示。
(五)立德树人,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构建“十个一”工程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构建“十个一”工程:进行一次大学职业规划、参加一个学生社团、聆听一场专家讲座、经历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次演讲或辩论活动、参加一次志愿服务、阅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比赛、考取一本证书、经历一次职场调研,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专业核心主干课程渗透职业素质教育。通过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总体目标,确定每门核心主干课程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制订每门课程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在课程中进行渗透教育,最终实现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现已制订并运行了10门主干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3.通过解决中高职衔接“七个衔接”问题,即专业衔接(专业设置衔接、专业定位衔接、培养目标衔接)、课程衔接(课程体系衔接、课程内容衔接、核心课程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顶岗实习衔接、质量评价衔接、教学管理衔接)、专业共建共享衔接、师资队伍共建共享衔接、实训基地共建共享衔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衔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通過实施,培养了学生诚信、敬业、严谨、细致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专业能力(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社会能力(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五个对接”的推广及应用效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高度认可
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100%,专业相关度近70%,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毕业生起薪平均数达3600多元,毕业三年后70%以上的学生成为业务骨干。
(二)专业教学质量显著
近三年毕业生对教学总体满意度达88%以上,对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82%,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85%,实践教学效果满意度84%,就业就职服务满意度83%,均超全省平均水平。
(三)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近三年获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个人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获省部级一类竞赛项目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7项。获市级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13项。
(四)教科研成果丰硕
该项目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该项目基础会计课程平台2015年获绍兴市高等教学成果二等奖,该项目以“十个一”为平台,强化实践育人体系,获绍兴市首届德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完成省新世纪A类课题1项,省部级教改类项目4项,全国供销系统会计特色专业建设1项,绍兴市示范实训基地1项,全国供销系统基础会计精品课程1门,绍兴市精品课程2门,衍生出精品课程9门。出版专著5部,厅级及以上课题26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2篇。创建并运行11门会计专业主干课程职业素质培养方案、8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及鉴定标准、专业三项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室设备配置标准等。
(五)政、企、校协作水平明显提升
与绍兴东方税务师事务所合作,创建东方农商会计实训基地,实现真账真做,培训学员10届,550人次。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创建考证基地,培训考证12个班,1 750人次。建立16个校外实训基地,8个校内实训室。和10多家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出版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特色校本教材6本。同时通过为农服务平台,培训农产品经纪人会计核算1 200人次。
(六)专家高度评价,辐射效应明显
成果得到浙江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的肯定,在浙江省财会信息化竞赛研讨会及其他院校多次做专题介绍。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会计专业育人经验。成果实施经验和成效在核心期刊、权威出版社等多次发表、出版和获奖。Z
参考文献:
[1]胡苗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及实施路径研究[J].商业会计,2015,(10).
[2]胡苗忠.《基础会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10).
[3]祝士明.吴文婕.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09).
[4]洪淑玲.“五个对接”在《外贸函电》课程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5,(12).
作者简介:
胡苗忠,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