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寻找德育切入点
2017-04-06惠慧李宗芸
惠慧 李宗芸
【内容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要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道德教育。笔者以《基因突变》一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德育渗透 基因突变
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入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但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征,往往容易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其严密的知识系统教学,而忽略其深层的德育内容渗入。笔者以《基因突变》一节教学设计为例,充实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成分,尝试把德育贯串于平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
一、展示太空育种图片,导入新课
介绍: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
2012年6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预计将于29日返航。届时,飞船上搭载的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种子,将随神九返回舱一起回来。
图片展示:太空椒和普通椒相比,太空椒具有明显的优势,果实肥大,把其种子下去后结出的仍是太空椒。
导入:由于环境改变而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利用社会热点人物,分析典型实例
资料展示:2006年7月,NBA公牛队球星布泽尔的第一孩子卡玛尼出生刚满两个月,就出现了病症:体内的红血球数量总是很低,手脚浮肿,经常发烧。医生告诉他,孩子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目前没有效的治疗方法。
设疑:什么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回答:镰刀状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设疑:这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引起红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的最可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物质组成分析)
回答: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不完善引起使红细胞变形,从而失去输氧功能。
设疑:血红蛋白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提问:你能从中找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血红蛋白分子异常的原因吗?
回答: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
提问:借助密码子表分析推测相应的DNA分子的碱基片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T//A被A//T改变。
小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中氨基酸被替换,根本原因是碱基对改变。
三、合作、探究、展示,突破学习难点
分组探究:利用磁条构建的脱氧核苷酸在磁性黑板上排成一个含有8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教具:磁条制成的基因碱基对)。
组一:在这个基因片段中改变一个碱基对,是否一定会引起蛋白质的改变?
组二:随机在这个基因片段中增添、缺失或改變一个碱基对,这三种情况对性状的影响相同吗?
组三:是不是增添或缺失的碱基对越多对性状影响越大呢?
展示:每组同学利用黑板上的磁条,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
归纳结论:
①DNA碱基对替换,不一定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②一般情况下,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对引起的基因突变影响大于替换引起的基因突变。
③一般情况下,以3为单位成倍地增添或缺失碱基对对性状的影响较小。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笔者在处理本节的教学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分组探究,利用碱基磁条模型演示基因突变的几种类型对性状的影响。
四、收集整合素材,介绍基因突变的原因
过渡:你喜欢经常把手机贴身带在身上吗?你喜欢吃韩国泡菜等腌制食品吗?课前老师请两组同学分别对这两个话题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现在有请两组同学的代表到讲台前进行汇报发言。
学生活动:汇报发言
提问: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外因有物理因素比如X射线、激光等;化学因素比如有亚硝酸钠等;生物因素比如病毒和细菌等等。
强调:基因突变的内因是DNA复制过程中出错。
通过课前收集、整理“手机辐射”、“泡菜危害”的相关资料,课上交流展示,总结基因突变的外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关爱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讨论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应用良好,新课程理念体现充分,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促进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良好。教学中充分重视生物课程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本节内容的德育知识点,充分利用生物学科德育的特点和方法,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效果。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寻找恰当地切入点,把德育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