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米歇尔·昆策与西尔维斯特·里维谈百变《莫扎特》
2017-04-06陈冰燕
陈冰燕
已经在7个国家上演,超过200万人次观看,被翻译成7国语言的享誉全球的音乐剧《莫扎特》终于在2016年年末正式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这部汲取了德奥音乐剧精髓的年度大戏,不仅有令人惊艳的视听呈现,更通过深沉而热烈的情感表达,抒发了对于生命与个体的思索。在维也纳演出之际,《莫扎特》主创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与西尔维斯特·里维(Svlvester Levay)接受了VBW公司的专访,他们的讲述也将带领中国观众走入《莫扎特》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Q:这是一部影响深远,备受全球观众喜爱的作品。这次全新演绎的维也纳驻场版本,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以下简称MK):我们收集了来自各个国家的观众的反馈,在这个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调整,所以这一版本的情节脉络会更加清晰,塑造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极具情绪化的人物形象。我们一开始有些许担忧,担心是不是把整个人物的形象,或者说把这段历史给描述得太情绪化了。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些变化的出现改变了整部剧作的基调,而这与莫扎特所要展示出来的那种无畏和勇气是相似的。
西尔维斯特·里维(Svlvester Levay,以下简称SL):我很爱我的职业,它让我每天都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学习新的东西,我觉得我和作品在一同成长。这部作品让我更贴近了莫扎特的生活。米歇尔在我们的主创会议中提到,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用清晰的脉络,向观众们展现情感线路的发展。音乐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哪怕每一处微小的调整,我都需要仔细斟酌,去感受、去思考能否将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
Q:我们知道这部音乐剧里还蕴藏着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关于剧中出现的“陶瓷娃娃”以及“神秘盒子”,两位觉得有怎样的寓意?
MK:“陶瓷娃娃”無疑是神童莫扎特的化身。没有天赋,莫扎特就不会成为那位著名的莫扎特,但也正是这份天赋让他变成了魔鬼。这份天赋是莫扎特人格的一部分,“陶瓷娃娃”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把这种人格具象化。
“神秘盒子”可以看作是天赋创作的象征,这也是很抽象的东西,因为你无法真正解释莫扎特创作的源泉在哪里。每一位从事创作工作的人都知道,某一个时刻灵感就突然来了,你却解释不清它为什么会来。所以,“神秘盒子”所代表的是整个音乐的世界,代表是一个蕴藏灵感的地方。
Q:在音乐剧中,莫扎特的天赋最终给他带来的更像是一种灾祸,而非赐福。您觉得,历史上的莫扎特会如何来评价天赋所带给他的一切?
MK:我坚定地认为,莫扎特其实自己非常想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但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因为他做不到。
你简直无法想象,他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做出了多少成绩。有人计算过,光是将他一生所作的总谱誊写下来,就需要整整七年的时间。光是誊写就这么久,更别提构思和作曲了。我们可以想象,这完全就是一个一刻不停地工作着的人,也正因此,他对生活充满了渴望——渴望快乐、渴望社交、渴望各种形式的爱。我想,从自传中的事实来看,莫扎特一方面有着享受生活的人性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想辜负自己的才华,这两者的冲突是非常明显的。
SL:我也这么认为。
莫扎特可能在意识上有察觉到这种冲突,但更糟糕的是,这种冲突拖累了他的身体。所有人都想从他那里得到些东西,而他又是如此慷慨大方。外界的看不见的压力只要一去拉扯着他,他就总是照做不误。我想,他有想过要把那些事推到一边不去理会,但就算推到一边,这些事也会在他内心盘旋。因此我也深信,这些永远不知道满足的、想从他身上攫取才华的需求,对他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是生活就是这样。
Q:你们是不是也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感觉自己的肩头也有那么一个“瓷娃娃”在看着你们?
MK:不,我离天才还远着呢。“瓷娃娃”是上天的恩赐,是天大的才华,可这同时也是巨大的负担。就像我们在剧中展现的那样,这对一个人而言负担太重了。人们对莫扎特予取予求,这最后导致了莫扎特过早地死去。许多研究过莫扎特的人们,都向我证实了这一点。
SL:我自己也完全不能够与莫扎特相提并论。我对这位伟大的大师充满了崇敬与尊重。当我写出一些还不错的、获得人们认可的作品时,我真的是心怀感激——能被人们认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觉得,每天心怀感恩、脚踏实地地去创作,能够让自己保持新鲜饱满的创造力。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得意忘形,否则以后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
Q:你们觉得,剧作中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和现在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有相似的地方吗?
MK:当时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为艺术家,而现今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现在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可以在iPad上创作音乐,哪怕只是用来自娱自乐。就这点而言,艺术家这个范畴相比从前就要宽泛得多了。
其实,将生活过得有意义,也意味着不让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凋零。这个话题在当今时代不只适用于艺术家,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天赋,努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SL:不同的历史时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过我想,如果两个时代都能体验一下的话,可能很多艺术家都会觉得,现在和过去其实都有着极为相似的艰难。当一个有才华而且有自己艺术想法的艺术家还未成功时,他必须很努力地贯彻执行自己的想法,并且说服人们继续投资自己,才有可能坚持到被世人知晓并欣赏的那一天。而那些获得成功的幸运儿,则同样会面临莫扎特所经历的那些好的、坏的,所有的一切。
Q:在您看来,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至今都会如此受欢迎?为什么他能如此经久不衰地打动我们呢?
SL:我对他以及他的音乐、生活、心理、情感做了很多研究,综合起来看,我觉得他的音乐经久不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几点。
首先,他引起了世人的兴趣,因为他的作曲十分简单。虽然简单,但是绝妙,并且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其次,他是一个行走在钢丝上的人。他有时是个天才,有时又近乎疯狂,有时幽默,有时悲伤,有时愤怒,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音乐里,而且还是如此简单的谱曲,就能将如此复杂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你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感觉他的音乐不仅听上去舒适美妙,还能唤起各种情绪。一个拥有如此巨大的天赋,又能创作出如此完美音乐的人,世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呢?
MK:我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是因为的他的音乐。他的音乐非常易懂好记,至少他有努力使之易懂。就像西尔维斯特说的,他做得很成功。他的音乐有着让人同时得到镇静和消遣的特质,这是很特别的品质。
另一个方面则是因为他的性格。莫扎特作为一个让无数人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如此难以理解。他有着小丑的特性,总是把自己藏在面具后面,我觉得这和当代的艺术家很相似,比如绘画艺术领域的毕加索、达利,或者安迪·沃霍尔,莫扎特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像贝多芬这样具有标志性——人们脑海中对贝多芬有着清晰的形象,一个凶悍而且极度严肃的作曲家——但莫扎特不是,他有时是Hans-Wurst(译者注:德语即兴喜剧中很受欢迎的漫画人物,根据不同情况,时而愚蠢,时而狡猾,时而进取,时而自我放纵的欢乐角色),有时是叛逆者,有时是严肃的艺术家。他有着多样的面孔,并且没有确定要固定用哪一张面孔。这些面孔的存在又让他显得很现代。
(本文由VBW International GmbH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