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哥儿俩好
2017-04-06陈唯正
陈唯正
大約5年前的某个周末,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我在德国用网络聊天软件将身在法国的男中音周正中、身在美国的低男中音沈洋和身在意大利的男高音石倚洁联系起来,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四地连线。笔者有幸聆听了这三位从上海走向国际的杰出青年歌唱才俊的“国际神聊”。他们聊艺术人生,聊歌剧表演,聊音乐作品,聊钢琴鉴赏,还在线找了不少艺术家的表演资料,边听边议,边品边评。三位年轻人视野广阔、思维泉涌。而和善的交谈气氛,对前辈艺术家的崇拜以及对同辈佼佼者的敬意,也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那些鞭辟入里、一言击顶的评论,总能启迪智慧、照亮心灵。点子最多的沈洋当时建议:“咱哥儿仨何时能一起同台演一部歌剧?”
此建议令我等翘首以待,可惜至今还未得如愿。但这个愿望得以实现的一半机会也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沈洋同周正中已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同台主演过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笔者由于无法脱身而与其失之交臂;去年石倚洁同周正中原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歌剧院的同台演出,却因一人染疾而未果,令人为之抱憾。
2016年,当我得知年11月在法国歌剧重镇图卢兹,石倚洁和周正中将同时出现在市政厅剧院(Theatre du Capitole)制作的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歌剧《土耳其人在意大利》(Il Turco in Italia)的主演“卡司”之中,我便开始筹划旅行。首演时间恰巧在我的一个越洋出差旅行前的48小时,时间吻合得妥妥帖帖。请注意,这不是国家行为的友谊演出,而是由专业经纪人带入、歌剧院点将的商业演出。用石倚洁的话说,“与自己的好兄弟在此种场合同台,就像是中了中奖概率极低的六合彩”。
罗西尼歌剧《土耳其人在意大利》是一部喜歌剧,题材围绕着三角恋而引出层层笑点。西班牙导演艾米利奥·萨基(Emilio Sagi)以拿坡里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制作,在当今德奥舞台上是见不着的。于我而言,观摩这个制作就像身处于一个法国歌剧博物馆。
序曲过后,周正中首先上场。他所饰演的诗人,是在舞台上时间最久的角色——他既是一部“隋节马达”,推动故事发展;也是一副“戏剧骨架”,穿针引线、撑起整部歌剧的故事结构。罗西尼没有赋予这个角色以《浮士德》中瓦伦丁似的舒缓优美的大段咏叹调(周正中曾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和香港艺术节上成功演唱过法国作曲家古诺的这一角色),却要言之凿凿、立论煌煌,舌灿莲花、滔滔不绝。在罗西尼作品的国际一线舞台上摸爬滚打十数载的石倚洁告诉我:“这个角色对语言功底要求极为苛刻,而且从来都是由意大利人包揽的。”图卢兹市政厅剧院将这个重担压在周正中身上,既是对他上一次在圣地亚哥成功塑造此角色的肯定,也是对他艺术才华的信任。
在这个以拉丁人为主、不乏演唱罗西尼作品的老戏骨的主演团队里,周正中好礼无倦、强学不忌。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张仁清教授的指导下,练就扎实的声乐功底,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图卢兹歌剧院、马赛歌剧院等地的常年演出中得以充分运用。他以优美柔软、坚实通透的男中音对角色进行了溢彩流光的塑造。舞台上,他时而英词俪句、通透顺达、口若悬河;时而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不亦乐乎;时而低吟悄唱、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时而口诛笔伐、横眉冷对、怒发冲冠。他英挺不群的舞台形象、风雅端庄的形体表演,赋予这个知识分子的角色以一丝贵族气质,使其在一群“下里巴人”中突显出词曲兼茂的卓越才华。
石倚洁饰演女主角的情人,也就是土耳其人的情敌。用石倚洁自己的话说,“在剧情上,这个角色是多余的,但是罗西尼的每一部歌剧必须都要有一个男高音”。纵观这部喜歌剧,咏叹调数量本来就屈指可数,而此男高音乃是整个歌剧的出彩亮点。其功能有三:一是闪亮登台;二是开嗓秀场;三是收获满堂彩。
罗西尼的音乐语汇不同于后期浪漫派的遒劲呐喊、一吼三咆哮,而是悠长延绵、装饰跳跃。能胜任这类角色的不是浪漫派后期的暗色沉重的阳刚男高音,而是具备明亮华丽音色,既能对那些极端音符九天揽月、又能对超速音符链发挥如簧巧舌、完成声乐“杂技”的灵巧性男高音。石倚洁具有非常干净秀气的嗓音和擎天玉柱般的气息支撑。在这个基础上,罗西尼那些快速奔腾的乐句、多彩绚丽的琶音、千姿百态的装饰、直上云霄的高音、惊涛骇浪的旋律,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他在温柔低吟时,心诚意挚、隽永感人;在炫技花腔时,却放声恣肆、豪畅不羁、势如奔马、气宇盖世。一曲唱罢,四座欢腾。其实于我而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智慧的句法,尤其是他在极高音符上将音量从极强无极收敛至极弱的能力,总能让我屏心静气、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幕问,我遇上一对中国大陆的年轻学生。他们本不是歌剧迷,却被中国哥儿俩的演出打动得无以言表。而哥儿俩在图卢兹不仅得到了观众们的激赏,还得到专业乐评的褒奖。以后的演唱合同也同样接踵而至。
首演后的第二天的下午,我便来到哥儿俩在排练、演出期间租下的公寓。既然机会如此难得,两位以诚相待、以礼相敬的年轻人,同住一处便其乐融融,自然也省去了通常寂寞难熬的异乡孤独。我到达时,周正中的太太刚刚从菜市场采购回来,正在忙前忙后地张罗着晚饭。我们则打开话匣子。遗憾的是“三缺一”,这次独缺沈洋。我们的话题也集中于他们俩对歌唱的认识。我也有意识地以访谈形式进行谈话。
生活中身高马大的“弟弟”周正中似乎总是维护着慈眉善目的“哥哥”石倚洁之权威——只要是哥不发话,弟绝不拿主意。石倚洁同周正中具有不少共同之处:国际比赛的奖项对他们来说早已是昨日的秣马厉兵、牛刀小试;他们都长期沐浴于欧洲歌剧的柔风细雨之中;现如今又都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真刀实枪地靠实力一展才华;他们分别在国内的艺术院校教书育人,培养着下一代。笔者在与他俩的多年交往中,发现他们都具有温良恭谦、宽人孝友的品格,谦逊里不乏自信、恭和中坚持原则、低调下露而不浮,言语举止间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大多是恰到好处,一切都让人处于舒服的语境之下。此次谈话的具体内容,且等日后撰文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