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分析
2017-04-06王亮王楠
王亮 王楠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深圳小记者》进行分析,并从框架转换、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分析三个方面提供节目创新与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少儿电视新闻 框架理论 策略
《深圳小记者》是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少儿频道2012年全力推出的一档集校园新闻、时事资讯、儿童趣事等为一体的少儿电视新闻类节目。它作为周播节目,每期二十分钟,迄今为止,共播出了近200期节目。作为一档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少儿新闻节目,《深圳小记者》已经在深圳广大少年儿童受众中获得了一定认可。然而,要寻求节目持续的发展与创新,营造良好的少儿电视环境,一些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从框架理论出发,可以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问题解决提供理论。
框架理论是欧文·戈夫曼借用人类学家格里高利·贝森特《游戏与幻觉理论》中的框架概念,在《框架分析》一书中创立的理论。他在书中对框架理论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①由于少儿新闻节目制作者多为成人,节目受众又以少儿为主,因此新闻生产的框架和受众理解框架就会存在巨大偏差,从而导致节目的价值呈现一种割裂的状态。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问题显现
少儿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分裂。框架是人们借此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是以当事人的视角对事物的一种判断。在成人眼中,电视新闻由于节目时效性和真实性的限制,往往比较严肃简练。但少儿电视新闻主要是反映社会、家庭、学校与少儿有关的新近发生的、适合少儿理解和接受的事件,传递一些活动、游戏、娱乐、学习等的信息。②从少儿视角来讲,生动有趣,适合少儿理解和接受是少儿电视新闻的先决条件。目前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展开,用成人新闻的框架代替少儿新闻的框架,导致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打下了成年人的烙印。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主持人的语言和新闻稿件的内容这两个方面。
在少儿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新闻播报中,许多小主持人的“语言符号机械化”“非语言符号成人化”导致失去了少儿本应该有的童真和个性。电视屏幕前,小主持人机械地背诵着成人编导写好的台词,笑容僵硬,语言生涩,俨然已经变成了受人摆布的“机器人”。比如第152期《深圳小记者》中,两位小主持人端坐在屏幕前,以非常流畅的方式将导演撰写的台词背诵了下来,将传统的“主持人+画面”的播报形式一成不变地复制到了少儿世界,抹杀了小主持人天真烂漫的童趣。还有在节目中的一些稿件组织上也缺乏趣味性,一些词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稿件的写作语言抽象概括,完全将成人世界的新闻接受模式套用在儿童新闻的内容编辑中。
成人媒介参与权的占有和少儿媒介需求的低估。从框架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媒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媒介怎样反映现实并规范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因此在少儿新闻节目制作中,成人从节目的前期策划到后期的制作,成为媒介参与权的主要拥有者,用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来规范少儿的世界。近年来,随着少儿媒介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少儿不仅仅有信息获取的需求,而且有参与信息采集、制作、输出全过程的渴望,他们希望媒体能夠真正反映自己的眼中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卜卫曾提出少儿参与媒介的参与权阶梯,她认为,少儿对媒介的参与分为八个等级:1.操纵;2.装饰品;3.象征性参与;4.成人做出决定,但事先通知少儿;5.成人决定,但咨询少儿意见;6.成人策划,但与少儿一起做决定;7.少儿策划,少儿自己决定;8.少儿策划,邀请成人一起讨论,然后做出决定。目前我国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还停留在少儿参与较低的等级。
虽然《深圳小记者》中会有带小记者去有趣的地方体验,也会让小记者用自己的话去报道一些新闻事件或者是在镜头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但是他们很少介入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环节。在《深圳小记者》的五个小板块中,多是编导设定环境,让少儿去进行体验式的报道,少儿更多扮演的是体验者角色,而很少在板块的策划和讨论议题的设置上成为节目制作真正的参与者。
回避社会问题与公民意识培养的矛盾。框架关注的焦点是参与社会建构的主体认知,成人在社会构建过程中是主导。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中少儿被简单地认为是一个弱小群体,他们的发言权往往被剥夺,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也常常被低估。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在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分量少之又少,少儿对一些公共事件进行探讨更是难觅其踪。参与社会新闻的讨论,不仅仅是少儿新闻节目制作、发展的需要,更是少儿权利的一种体现。少儿通过对社会新闻的表达,甚至一些国际新闻的关注,从小培养了他们的公民意识,也是少儿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圳小记者》中,“童眼看世界”板块做了一些尝试,选取了深圳本地发生的与小朋友有关的一些新闻,让少儿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该板块并不固定,也显示出栏目组的这种谨慎心态,其实依旧低估了少儿接收信息的范围和能力。很多的重大事件都有少儿的解读空间,只要成人以一种他们听得懂得方式告诉他们,少儿一定会有自己的态度。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策略
框架转换。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认知的重要凭据。媒介传播的框架通过成人不自觉地描述“社会组织”中的规范、角色、等级等树立少儿的行为规范,形成少儿的社会期待。这种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少儿的想象与天性的发展。
少儿新闻节目中,无论从新闻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应该将新闻框架转向少儿的立场,充分意识到少儿对社会的主观认知,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需求,能够从少儿的视角去表现少儿世界和少儿眼中的成人世界。国外少儿新闻报道组织CE进行了颇为大胆的实践,通过完全由少儿进行新闻策划、选题、制作,然后在大众媒体进行播出的方式,使“为少儿制作新闻”变为“少儿为所有人制作新闻”。
沟通与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经由框架的分享而实现,意味着框架也是交流传播的平台。尊重少儿、平等对待少儿观众的就要敢于和善于引导。少儿新闻节目不是教科书和第二课堂,它是少儿表达意见的平台,这正是少儿新闻存在的意义所在。“它的目的不仅让少儿了解自己的生活,也要让成人或全社会听到少儿的声音,通过大众媒体而不是少儿媒体让少儿的声音进入主流社会和决策层。”③
美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播出时间最长的少儿电视新闻《尼克新闻》,其成功的关键就是让少儿处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场中,让少儿的声音、期望和观点在这个场中和成人碰撞,提升少儿的公民意识,在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中培养少儿对于社会的思考,帮助少儿更好得完成社会化。
理解与分析。人们藉由框架来理解,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事件。媒介中表现的多数信息是来自成人社会的现象,对于他们的理解常常会自觉得套用成人的框架。少儿对这些信息的理解是表面化的、直观感性的,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框架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信息的误读。由于他们模仿能力强,甚至会将这些错误的信息作为自己对待外界的指导。那么,成人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树立自己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和理解的框架。少儿电视新闻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少儿电视新闻存在的价值,也是将来少儿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
日本NHK电视台《少儿新闻周刊》节目中,家庭式的节目环境代替了专门的主持人,六位表演者分别扮演爸爸、妈妈、三个孩子和一位卡通人物。他们在讨论诸如全球气候变暖、恐怖袭击、国家财政等问题时,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比如图表、模型、故事等引导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有时还协助孩子对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提升他们分析判断事件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电视媒体残酷竞争的环境下,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是知易行难。在政府政策引导和鼓励下,电视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公共服务的责任,为少儿提供有益成长的电视节目。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
①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p.21.
②陈舒平:《少儿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③卜 卫:《媒介与儿童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