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坪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017-04-06袁淑兰彭昌家
袁淑兰+彭昌家
摘要 从选用良种、种植方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规格、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轮作等方面介绍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旨在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搞好大豆高产栽培,提高大豆单产,增加农民收益。
关键词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四川南充;高坪区
中图分类号 S565.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35-01
大豆又名黄豆,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 0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籽粒中含有大约40%的蛋白质,30%~33%的碳水化合物,20%的脂肪和多种矿物质与维生素。长期以来,大豆对于丰富食品组成、改善口味、提高膳食营养、培肥地力等方面作用特殊,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因而是自然界赋予人类重要而又极其宝贵的农业资源之一,也是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的主要作物之一[1-3]。我国大豆产量居世界第1位,大豆品种资源也极为丰富。大豆含油量高,油质好,是食用油的主要原料,榨油后的饼粕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和优质的有机肥料。大豆还可以作菜用,其营养丰富,风味鲜美,供应期长,并可速冻加工制罐长期供应市场。大豆根部有大量固氮根瘤菌,利于培养地力,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近年来,优质高油、高蛋白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是今后大豆发展的方向[4]。对此,近年来,在南充市高坪区进行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并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选用良种
春大豆和秋大豆选择丰产性突出、早熟性好的品种如南豆5号、南豆8号、南豆23号、贡秋豆4号等;夏大豆选择耐荫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突出、品质优的中晚熟类型品种如南豆12、南黑豆20、南夏豆25等。
2 种植模式
大豆主要采取净作和套作种植,其中套作模式有“小麦/玉米/大豆”“小麦+蔬菜/玉米/红苕+大豆”“小麦+蔬菜/春玉米+夏玉米/红苕+大豆+蔬菜”,在幼林果地套作模式主要有“果—豆(经)”和“果—豆—豆(秋豆)”,在经作园间套种有“菜—豆”等模式。
3 适时播种
大豆按播种期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春大豆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夏大豆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秋大豆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种。
4 合理密植及规格
4.1 净作
春大豆一般行距40 cm,穴距20 cm,每穴播种4~5粒种子,每穴定苗2株,种植密度24万株/hm2;夏大豆行距为50 cm,穴距20~30 cm,每穴定2株,种植密度15.0万~19.5万株/hm2;秋大豆行距30~40 cm,穴距20 cm,每穴定3株,种植密度3.6万~4.5万株/hm2。
4.2 套作
主要是麦/玉/豆或麦/玉/豆—豆模式。其中“双100 cm(即双三○尺)”套作,小麦收后播2行大豆,行距30~35 cm,穴距20 cm,每穴定苗2株,种植密度9.9万株/hm2;或小麦收后播2行大豆,行距30~35 cm,穴距25 cm,每穴定3株,种植密度12万株/hm2。“双六尺”套作,小麦收后播3~4行夏大豆,行距50 cm,穴距25 cm时每穴定苗2株,穴距40 cm时每穴定苗3株,种植密度6.0万~7.5万株/hm2。
5 科學施肥
春大豆底肥用加有600 kg/hm2磷肥的腐熟(堆沤15 d以上)灰渣肥15 t/hm2,也可用氮磷钾复合肥(N 34.5 kg/hm2、P2O5 72 kg/hm2、K2O 67.5 kg/hm2)。肥沃土壤上种植春大豆一般不需追肥,但如土壤肥力差、苗架弱的地块施尿素75 kg/hm2兑猪粪水22.5 t/hm2淋施。夏、秋大豆采取白穴播种待出苗后约10 d用清粪水22.5~30.0 t/hm2加磷肥450~600 kg/hm2、尿素75 kg/hm2、钾肥112.5 kg/hm2(或草木灰3 000 kg/hm2追施)。花期用磷酸二氢钾加钼肥和硼肥叶面喷施2次。
6 病虫鼠害防治
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750 kg/hm2喷雾豆苗根部防治根腐病;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豆苗根部防治疫霉根腐病。虫害上春大豆苗期主要用辛硫磷防治土蚕,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防治蚜虫,用毒死蜱、阿维菌素等防治卷叶螟,后期注意用毒死蜱、阿维菌素等防治豆荚螟;秋大豆必须防治豆杆蝇和潜叶蝇,用苏云金杆菌(Bt乳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等防治,出苗后10 d内必须防治。同时应加强鼠害防治。
7 收获与轮作
大豆荚达到9成熟时就应及时收割,以防多雨、低温造成豆籽霉烂变质。收获后挂在防雨通风的地方使其后熟晾干,再摊晒脱粒和晒干豆籽。要确保大豆产量和豆籽质量,大豆种植就要合理轮作,净作最多连种3年必须换1次地,带状套作要实行多种作物轮换种植,避免在同一带上连作。
8 参考文献
[1] 牟锦毅.粮油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52-177.
[2] 苏永.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75-76.
[3] 殷世明.夏大豆保优高产栽培技术[J].农机服务,2011,28(6):762.
[4] 吴新华,杨宏,张四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