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崇云:“非遗”传人的剪纸世界

2017-04-06胡丹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肖像非遗合肥

胡丹

戴着一副老花镜,神情专注,手持一把小剪刀,熟练迅速地在纸上游移——在2016年底合肥民俗展会的现场,剪纸艺人葛崇云给围观群众露了一手。

老人如今已年近七旬,他与剪纸的缘分要从童年说起。葛崇云出生于合肥大杨镇五里拐。上小学的时候,村里的两位老师曾送了一些纸和图画书给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书被葛崇云视若珍宝。从未专业学习过绘画,他对此却有着天然的热情。十三四岁时,母亲剪纸贴补家用,他就跟在后面学起来了。葛老在剪纸之余,也爱玩玩乐器和根雕。老人的书屋不大,却不妨碍他满怀热情地做艺术。书桌上放着他以生肖鸡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剪纸:“鸡年大吉”、“雄鸡一唱天下白”……

几十年来,在葛老的刀尖下,剪出了17米长的53个三国人物画,70幅革命烈士肖像,还有他最引以为傲的合肥特色被面画。葛老以解放前平常人家盖的被面花样为原型,创作了四幅被面剪纸画——每一幅的花边都缀以碎花,内容形色各异——龙凤、牡丹、蝴蝶、仙鹤……“周围的花边是叠剪出来的,中间部分要一点点剪出形状。”葛老指着长约两米的一幅被面剪纸,向记者介绍道。这一系列的作品也在省工艺美术展上荣获了特别艺术奖。

葛老的剪纸技巧已炉火纯青,但他仍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常年与剪刀和纸打交道,老人的手磨出了许多水泡。旁人劝他戴手套,可他说:“戴手套剪纸,我的触觉就不够灵敏了。手指感觉到了,才能下剪子。”老人表示,剪纸也是有门路区别的。过去农村过年门上贴的“五福”,用锉刀一次能制作几十张。现在北方的一些工艺品工厂也都是用机械大批量生产剪纸。但葛老相信,总有和他一样坚守传统剪纸技法的艺人,依旧在认认真真地创作。

对于人物肖像的剪法,葛老坦言:“现在在外面展览,有些人想让我剪一个他的肖像,实际是有难度的。尤其是皮肤光滑的年轻人,不像老人有皱纹沟壑很好把握。只有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才能剪好肖像。”除了人物,连动植物都有不容小觑的剪法。在葛老厚厚的几大本文件夹里,装满了多年來的剪纸小样。仅仅蝴蝶这一类目,就有上百种形态。

葛老很想将剪纸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过,他明白要想让这门手艺不失传,加入新的思路很重要。他将从前民间常见的枕头花纳入到剪纸的素材中,传统的民俗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葛老也带过不少学生,有的吃不下苦,半途而废了;还有一些勤学好问,跟随他学习多年,这给了他极大的安慰。2011年,葛崇云的“传统剪纸”被纳入合肥市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录。相较于荣誉,他更多地还是关注剪纸这门传统艺术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葛老看来,好的作品需要展览,也要经得起打击:“搞艺术不能在华丽绽放的时候凋谢。我不会这样凋谢,我会一直坚持创作出新。”老人期待市民们能够透过自己的作品,关注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办一场个人作品展,让更多人能感受到剪纸艺术的魅力!

欣赏更多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老创客”微信公众号!如果您也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请拨打电话0551-62607765!

猜你喜欢

肖像非遗合肥
大自然的肖像
大自然的肖像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地毯肖像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