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恋爱更美妙的事
2017-04-06范晓波
范晓波
主编手记
比恋爱更美妙的事
范晓波
在写作的熟人与我之间,不时发生类似对话:
“这个稿子你帮我看看,觉得行的话帮我推荐到哪家报刊发表一下吧。”后半句有时是用眼神说的。
“可以尝试自己去投稿的。”
“很多刊物的编辑你不是挺熟悉吗?”
“有些比较熟,可我推荐和你投过去不一样的。投稿的过程也是写作的一部分。”
然后话题就冻住了,我们的交往也冻住了。熟悉渐渐变得陌生,笑脸转换为背影。
也有回来解冻尴尬的,一般是数月之后,不仅复活了笑容,有的还附加了眼波的涌荡和喉结的耸动。
没找到绿色通道的作品周游各省后,被一些期刊发表,有的还又被选刊转载。
“你真说对了,向陌生的编辑投稿被选中,特别有成就感。有的刊物虽然没发表,但给了指导意见,等于免费上了写作课。”
“我们又不是名家,泡泡也不冒是常事。一开始总担心编辑没看。后来想明白了,不看也是一种表态,说明作品缺乏足够的新鲜感吸引编辑读下去,以后写东西就会有意识地强化题材、语言和标题的特质。”
如此理性的一般是老文青。
新人的表达感性得多:“收到稿件留用通知就跟写求爱信被录取一样,心跳了好久。”
他们是我周边文友中进步最快的。其中一位四十多岁才开始投稿,另一位以精神自娱的方式写了十来年,近两年有了文本自觉,很快从文学票友升级为新锐作家。
他们能够脱胎换骨,得益于对前沿文学理念的跟进学习,也得益于众多编辑的拒绝、指点和鼓励。
投稿有点像揽镜自照,也有点吃百家饭的意味,你领教的期刊越多,对自身写作的认识就会越客观。
文学评判不存在绝对真理,但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审美金线、银线、铜线的存在。
不同的文学期刊,往往就代表着不同的美学趣味和及格线。
我不愿作前辈状帮人修改作品;更不愿拿着熟人的作品去为难另一些熟人。二者都易让人陷入自以为是。不过我躲避这些也不只是出于自律。
写作者的自省和自信,必须靠几十上百次的投稿奠基。这个过程,别人无法替代,也不应该替代,除非你想剥夺他的某些权利。
同学聚会常有目光微浊的男女同学相互表白:“当年没经验,否则一定不会错过你。”言下之意是,现在经验是有了,却没了追求的资格。
投稿却不受这个悖论的诅咒,文学期刊那么多,作者不仅无需从一而终,还能不断总结经验另逐新欢。
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比恋爱美妙无数倍,你花心的能量越大,得到的赞美就越多。
201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