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女子学院发展模式探析
2017-04-05吴超雅
吴超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菲律宾女子学院发展模式探析
吴超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菲律宾女子学院发展历史悠久、数量可观,在培养各领域杰出女性领导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以菲律宾女子大学、康考迪亚学院和马尼拉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菲律宾女子学院致力于促进女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提供本硕博三级系统完整的学位体制,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菲律宾女子学院的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女子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菲律宾;女子学院;发展模式;启示
菲律宾位于东南亚群岛之上,历史上曾遭受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的殖民统治,其高等教育是在殖民活动的参与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菲律宾女子学院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国家独立后,菲律宾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期,其高等教育政策的扩张和女子学院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入学机会。早在1955年,菲律宾在读大学生中女性的比例就高达45%[1],高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本文将从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入手,从历史沿革、使命践行、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成效等方面介绍菲律宾女子学院的发展模式,从而为我国女子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 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背景
菲律宾女性教育产生于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多为中小学水平,女性还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直到美国占领菲律宾,并于1908年创办男女同校的菲律宾大学,才开启了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众多女子学院纷纷建立,逐渐领跑东南亚国家。
1. 殖民时期的女性高等教育
长期被殖民的历史使得菲律宾的高等教育体制带有浓厚的宗主国色彩,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色彩。西班牙统治时期的菲律宾高等教育机构只招收西班牙人或当地贵族男性,菲律宾女性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1898年美国取代西班牙对菲律宾实行殖民统治,开始创办不同于西班牙教会大学的近代传统高等学校,并由此开启了菲律宾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1908年创办的菲律宾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明文规定实行男女同校政策,但这一时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寥寥无几,女性所学的专业集中在女性传统优势学科。1908—1920年,仅有12名女性从菲律宾大学毕业,主要学习师范、家政、药剂学和护士等专业。直至1927年,获得菲律宾大学学位的女性增加到231人,所学专业也拓展到科学、商业、人文科学等[2]。此后多所大学逐渐对女性开放,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所学的专业范围也越来越广,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 国家独立后的女性高等教育
1946年菲律宾独立后,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强调妇女在教育、就业和参政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在法律层面保障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和女子学院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领先其他东南亚国家。
进入21世纪,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女大学生占所有大学生的比例(图1)和女大学生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图2)两方面[1]。
图1 21世纪以来菲律宾在校大学生中女性的比例
从图1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菲律宾女大学生的比例始终高于50%,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可见,菲律宾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
图2 21世纪以来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从图2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整体呈波动增长的趋势,且比例始终高于男性。对比发现,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与男性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差距逐年拉大,2014年的男女毛入学率差距比2001年增加了67%,可见菲律宾女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远高于男性。
二、 菲律宾女子学院的发展模式及特色
菲律宾女子学院历史悠久,包括宗教性质和非宗教性质两种形式,提供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层次的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菲律宾社会经济的变革、社会精英的推动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性质的女子学院兴起和发展。目前,菲律宾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进入男女共学大学;二是进入专门的女子学院。菲律宾女子学院的数量和发展历史领先东南亚乃至许多欧美国家,为各领域培养了众多杰出女性人才,成为菲律宾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菲律宾现有女子学院主要有菲律宾女子大学(The Philippine Women’s University)、菲律宾圣母升天女子学院(Assumption College Philippines)、康考迪亚学院(Colegio de la Inmaculada Concepcion de la Concordia)、马尼拉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St.Scholastica’s College Manila)、菲律宾奎松学院(Miriam College in Quezon City)、马尼拉圣灵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Spirit Manila)等,这几所大学除了菲律宾女子大学以外均属于宗教性质的私立学院。
1. 历史沿革
菲律宾女子学院历史悠久,大多可以追溯到殖民统治时期。早期的女子学院只提供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女子学院才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创办高等教育,逐渐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体制。菲律宾女子大学是一所由菲律宾共和国法律批准成立的非上市、非营利、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的教育机构,是菲律宾唯一一所非宗教的综合性公立女子大学。该校前身是成立于1919年的菲律宾女子学院,最初只提供初等和中等教育,直到1924年才获得颁发教育、贸易和哲学学士学位的资格,于1932年受到美国殖民地政府认可正式升级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并更名为“菲律宾女子大学”。康考迪亚学院是一所天主教私立女子学院,成立于1868年,最初的目的是帮助穷困女子接受天主教教育,仅提供类似小学水平的教育,直到19世纪末才开设高等教育课程,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马尼拉圣斯卡拉斯蒂卡学院成立于1906年,是由来自德国的五个修女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为马尼拉地区的贫困儿童提供宗教教育和初级课程,直到1920年该校才成立了大学部,正式提供高等教育课程,并于1925年获得菲律宾教育委员会的认可,成为当时具有最高标准的教学设备、教师资源和教学方法的两所大学之一。
2. 使命践行
菲律宾女子学院对自身的发展使命与任务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和陈述,从学校创建伊始就确立了宏伟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并始终能将其贯彻践行到底。作为专门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学院,其使命和宗旨与促进女性全面发展、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卓越女性的定位密切相关,宗教性质的女子学院则融入了宗教色彩,体现了菲律宾女子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
菲律宾女子大学的发展愿景是“通过卓越的教学、先进的研究来适应全球化竞争并提供相应的服务”[3]。这与时代发展对菲律宾高校提出的新挑战相呼应,体现了该校办学的长远目标和国际化视野。该校“以培养女性的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为使命,以实现个性与品德全面发展,为职业、生涯和专业做好准备,为家庭和家庭生活接受培训,为参与社区活动和培养领导力接受培训”为主要目标[4]。该校立足于女性性别特点,致力于培养对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贡献的卓越女性。
康考迪亚学院作为一所由“仁爱修女会”管理的天主教性质的女子学院,其办学使命和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该校自创办以来就秉持天主教的教义和精神,以“生命、真理、美德、知识”为校训,致力于培养有主见的女性遣使会领导者和穷人的支持者。该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勇于追求基督教教育在课程和服务方面的创新;通过连续教育和遣使会的发展提升女性的领导能力,促进专业发展;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趋势、提供相应课程以及延伸社区服务来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热情互助以维护共同使命”[4]。
马尼拉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作为一所由天主教本笃会创办的女子学院,致力于为年轻女性提供卓越的学术教育,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创建公平公正的社会做出贡献。该校的愿景是“帮助有抱负的年轻人实现自我发展,培养其具备基督教的价值观,从而为追求真理和创建正义社会而服务”[5]。该校践行的使命与宗教教义密切相关,注重结合女性的性别特点,体现了宗教学校要创建正义和谐社会的办学愿景。
从上述三所学校的发展使命来看,无论是宗教性质还是非宗教性质的女子学院,都始终把培养女性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参与社会事务的使命感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女性完善的人格品德、批判意识和领导能力,帮助其在专业领域和职业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实现自身的卓越全面发展。此外,女子学院还结合女性的性别特征,注重培养其参与家庭生活的能力。菲律宾女子学院这种清晰、准确的办学定位契合了当今时代对女性素养的要求,同时也准确反映了女性希望从高等教育中有所收获。
3. 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高校最根本和持久的生存之道。菲律宾女子学院的学科设置灵活多样,既注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又充分考虑了女性的性别特点,注重发展传统的女性优势学科,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菲律宾女子大学设有人文科学、视觉艺术与设计、音乐学、食品工程、医学、护理学、药学、营养学、教育学、旅游学、商务、国际关系学、酒店管理、社会工作共14个学院,开设了20余种专业,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该校的专业设置以应用性为主,结合菲律宾的实际情况,兼顾女性的性别特点,专业多集中在医疗、教育、家政等方面。相较于菲律宾其他综合性大学,菲律宾女子大学的科系设置略显单薄,但这与该校的办学定位相契合,基本上符合菲律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康考迪亚学院仅提供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的教育,开设英语、社会工作、商业管理、教育学、艺术学、护理学等8个专业。相较于其他两所女子学院,该校设置的专业类型较少,但简明精要。该校的学科设置反映了鲜明的宗教特点,继承了教会学校重视教育课程与护理课程的传统,重点建设教育学和护理学两个学科领域。该校以培养天主教的遣使会为己任,注重学生外出传教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以这两类课程为教学重点。
马尼拉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以项目的形式开设专业,共开设本科、联合学位或双学位、研究生三种形式的项目。其中本科项目涉及的领域有会计、人文科学、音乐艺术等,包括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两种。研究生项目涉及工商管理、教育学、音乐艺术、酒店与餐饮管理等领域。该校的联合学位培养项目是与马尼拉南部学校共同开展的,要求学生在双方学校修满规定的学分;双学位项目则要求学生同时修读两个不同类型的学位,学习年限为5年。
值得一提的是,马尼拉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还专门开设了一个附属的女子研究项目,即菲律宾女子研究院(Institute of Women’s Studies Philippines)。该项目设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女性问题,学会从新视角思考改善女性生活的策略,在学习中形成性别意识和性别自由的观点,积极拥护女性权利”[6]。该机构的资源开发项目旨在为各类妇女研究课程提供活动支持,机构下属的“菲律宾女性档案中心”收集了大量与女子研究相关的图书、影像等资料,并与马尼拉其他学校开展合作,形成了重要的数据信息中心,对女性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4. 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卓越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菲律宾女子学院深知这一点,在坚守传统时又与时俱进,秉承卓越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制度机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作为菲律宾最早提供正规音乐教育的学校,马尼拉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至今保留了音乐教育方面的优势,长期与其他国家开展音乐交流活动。该校设立了多种多样的学生组织,分为学术组织和利益组织两种,设有包括艺术协会、通信学会、基督徒社区发展学会、圣斯考拉斯蒂卡学院合唱团等学生社团,还创办了学生文学作品集(The Scholastican) 和毕业班年鉴(PAX)两本学生刊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该校还设有社区服务推广委员会,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力图使校园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充满活力的社区。
5. 办学成效
菲律宾女子学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其严格的教学标准和卓越的教学质量为菲律宾社会培养了众多女性人才。当今菲律宾社会女性领导人、女教育家、女企业家层出不穷,其中很多是在专门的女子学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与日俱增,菲律宾女子学院顺应时代潮流的要求,主动与其他国家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在众多女子学院中,菲律宾女子大学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列,现已成为多个国际和区域教育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包括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南亚高等学术机构委员会等。进入21世纪以来,菲律宾女子大学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以成为一所高质量的教育和科学技术综合性大学为目标[7],成为了菲律宾众多女子学院中的翘楚。
三、 借鉴与启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限制,菲律宾女子学院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女子学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明确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指明了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菲律宾女子学院的办学目标大都立意高远,明确指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女性提供教育,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反观我国女子学院的发展现状,主要存在数量较少、层次较低、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2 595所,而全国独立女子学院、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女子学院、女子职业学院和女子专修学校加起来才10多所,且办学层次不高,多为专科性质学校[8]。因此,我国应积极倡导高校办学机构多样化,适当增设女子学院,明确女子学院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提高女子学院的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女性人才。
2. 追求一流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
大学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及服务精神直接决定了大学的教育质量。菲律宾高校中女性教师的数量和学历层次均高于男性教师,女子学院的情况同样如此,这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结合女性性别特点实施教育。此外,菲律宾女子学院还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国际化水平,定期为教师开设专业发展项目,与世界女子教育联盟组织的其他成员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目前我国女子学院由于办学水平所限,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高校没有明显的优势,存在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教学与科研经验不足、教师对外交流不多等问题。最为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女教师存在多重角色的困扰,成就意识淡薄。因此,我国女子学院必须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师资,重视教师的科研和创新,结合女子学院特色开展相应的教师发展项目,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课程体系是教育的精髓。菲律宾女子学院在注重结合现实经济需要开设相应专业课程的同时,继续保持女性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特色课程。目前我国女子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力度显著不足,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教育、语言、管理、旅游类等传统上认为“适合女性”的专业上,而自然科学等偏理的学科几乎没有涉及[9],跨学科课程建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必须改变这一现象,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开设更多的“男性优势学科”,实现女性的全面发展。
3. 注重多样化培养方式
教育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实现我国女子学院的卓越教学目标要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要培养女性走向社会后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长期目标则是要培养女性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结构,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延续,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面,这个问题在女子学院中同样存在。这就要求我国女子学院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突破课堂,走向更开放的实践空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其次,目前我国女子学院的校园环境相对和谐,但往往缺乏生机和活力,大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关注,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文娱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女性提供充足的领导力实践机会,践行以女性为中心的使命,培养女性的社会责任意识,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真正实现女性的全面卓越发展。
[1]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SI)[EB/OL]. [2016-09-15]. 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queryid=139.
[2] 范若兰.试论东南亚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前提和背景[J].东南亚(民族与文化版),2000(3/4):69.
[3] Mission and vision statement about PWU[EB/OL]. [2016-09-15]. http://www.pwu.edu.ph.
[4] Task and vision about Concordia[EB/OL]. [2016-09-15]. http://concordia.dcphilippines.org.
[5] Mission and vision statement about SSC[EB/OL]. [2016-09-15]. http://ssc.edu.ph/about-us/facts-about-ssc/.
[6] Institute of women’s studies(IWS)[EB/OL]. [2016-09-15].http://ssc.edu.ph/outreach-and-advocacies/institute-of-womens-studies/.
[7] 张艳秋.世界女子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88.
[8] 廖雯娟.英国高等女子学院发展研究:1869年至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47.
[9] 唐琳娜.我国女子大学历史回顾和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22.
(责任编辑:吴文英)
吴超雅(1991—),女,福建泉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女子高等教育。 E-mail:joannwoo@126.com
G649
A
2095-3860(2017)01-0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