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
2017-04-05许温洁
许温洁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的培养
——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
许温洁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处于战略性地位的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国内+国外的办学模式和丰富的师资力量,又提供高水平的实践活动,但也存在语种分布不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单一、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满足国家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政府应加强对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广西高校应当在增设语种的同时,完善小语种课程的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并进一步加大对硬件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
一带一路;广西壮族自治区;小语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小语种人才培养显得尤为迫切。“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而目前我国教授的语种仅20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国内掀起了小语种热潮[1]。在这个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应该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全国各高校的关注,尤其是处于战略地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本文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分析小语种人才培养情况,为我国其他高校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广西的战略地位及“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东接粤港澳,南连东盟。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作为我国内陆与东盟国家的双向通道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的交通非常便捷,水运建设较为发达,是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和海上通道,也是中东部地区“西进”、西南地区“东出”和“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广西拥有多重的优惠政策,既可以享受沿海沿边沿江开放政策,又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人才兴则事业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加快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成为广西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首先,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语种人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其次,我国现阶段开设的语言课程数量极少。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小语种人才而进入瓶颈期,语言问题已成为国家交流、新丝绸之路建设的难题之一。资料显示,目前和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使用语言约95种,而我国仅开设54种语言课程[2],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美国哈佛大学设有90多个语种,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有80多个语种,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则设有100多个语种[3]。再次,我国部分外语高校已经勾勒出小语种人才培养的蓝图。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力争到2020年覆盖世界上主要地区的语言,涵盖所有与我国建交国家语言,其中包括大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将逐步开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涉及语言,并通过师资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强对相关语言教学的支持[4]。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广西高校来说,强化小语种人才培养,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成为当务之急。
二、 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概况
近年来,广西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外国语学院,结合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重要门户的优势,依托学校培养小语种人才的经验,有规划地扩大小语种专业招生人数,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政策,鼓励学生报考小语种。此外,还经常与东盟国家合作,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本文选取了广西的三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外国语学院),从教学目标、开设语种、师资力量、教学活动、特色项目等方面总结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广西三所高校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情况
注:根据三所大学的网站资料整理而得。
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上各具特色。广西大学的特色在于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院校的学术交流。该校与美国墨海德大学,加拿大尼皮辛大学,日本三重大学、歧阜大学、熊本县立大学,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东方大学,以及越南国家大学等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换学生合作项目。为鼓励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友和企业为学院捐赠设立了“桂樱学子”奖学金、“自信自强”优学奖助学金、“春雨”奖学金、“陶克伦”奖学金、“持久”翻译技能奖励基金等多项奖学金。
广西民族大学的特色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现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1个。该校连续11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派出教师担任高级翻译、高级联络官,派出学生担任专业志愿者,为广西自治区政府领导国外访问和各种级别的会议担任翻译,选派优秀教师借调到商务部、外交部、孔子学院等单位工作,为各种重要会议、商贸洽谈、峰会等提供翻译、联络、导游、陪同等方面的服务;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广州亚运会、中越青年大联欢活动、世界体操锦标赛等国际赛事提供服务。
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特色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该校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外语+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为学生构建语言学习+经贸类专业模块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还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等课程,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以上三所学校在办学中各具特色,但总体上也存在相似性。
三、 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特点
1. 国内+国外的办学模式
为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外国语学院都特别重视小语种人才的“国际性”培养。三所高校都开展了中外联合办学的学习项目,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后,给他们提供出境出国学习的机会。
从办学模式来看,广西大学采取的是“2+2”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广西大学学习相关语言,后2年前往相应国家交换学习。该校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还开设了“3+1”模式供学生选择。从项目的可持续性来看,“3+1”模式更具实用性。学生前3年在该校学习专业知识,最后1年去相应国家进行语言实战训练,前3年的语言积累相当于为第4年的出国留学做准备。相比 “2+2”模式,学生花3年时间学习专业语言知识,知识储备更丰富,语言能力更强,也提高了使用语言的熟练程度。
广西外国语学院提供的教学模式更具前沿性,其“4+1”模式非常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大学4年在该校学习语言知识,第5年前往相应国家进一步研习,学成归国可获得硕士学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为人才的专业化和高水平化提供了保证。一方面,学生花5年时间就可以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和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去源语国进行语言熏陶,提高自身竞争力。“3+2”模式与“4+1”模式相似,即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然后前往源语国学习2年,毕业后同样可以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这样的模式非常适合语言基础扎实、语言功底好的学生。另外,本科实行的“3.5+0.5”模式以及专科实行的“2.5+0.5”模式,也给学生提供了去源语国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机会,富有实践性。
2. 丰富的师资力量
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外语教学师资力量都非常雄厚。学校不仅高度重视小语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也要求教职工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样对学生的培养就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如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都具有高学历或海外留学经历,98%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大部分教师到过语言对象国留学或进修;广西外国语学院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95%。
3. 高水平的实践活动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只有反复使用、重复强化才能形成语感。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外国语学院三所高校都特别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特别是广西民族大学,该校连续11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派出教师担任高级翻译、高级联络官,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广西大学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重大国际性会议的接待和随同翻译等志愿者服务工作。广西外国语学院也经常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越青年大联欢等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 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不足
1. 语种分布不均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广西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数量明显不足。目前,广西高校开设的多为东盟语种,如越南语、缅甸语、印尼语、马来语等。但“一带一路”所涉及的65个国家中,许多语言目前还未在广西高校开设,如阿姆哈拉语、亚美尼亚语、菲律宾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吉尔吉斯语等。
此外,学生常青睐于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热门语种,而对老挝语、印尼语等较冷淡,直接导致了高校语种招生的分布不均。学习热门语种的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增大,而 “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大部分语种却无人问津,使这些语种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2. 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局限性,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与广西外国语学院也是如此。高校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语法知识,未能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往往只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只有在使用和交际中才能体现它的生命力。在小语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未把语言看成一种交流工具,更多的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知识,致使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却出现了“哑巴语言”的现象。学校只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常常采用灌输知识点的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即使毕了业也难以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
3. 投入不足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设备设施、师资力量以及语境,小语种的学习更是如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模拟同声传译会议室及多媒体教室等都是小语种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设施,然而,广西高校目前在这些硬件设施上仍未达标。
此外,投入不足还体现在对师资培训的投入上。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校对任职教师的门槛要求都很高,比如必须具有国外学习经历或者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如果不经常对自己“充电”,将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而目前在广西,高校很少给教师提供定期培训的机会,这就使得教师很难根据时代变化的要求,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
五、 促进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建议
小语种人才培养不只是高校的事,也是政府、社会和学生需要关心的事。强化小语种人才培养,事关我国小语种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1. 政府应加强对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1) 政策干预。为了解决学生及家长对小语种专业缺乏了解的问题,部分院校实行了小语种提前单考单招的招生录取制度,希望通过各试点高校单独命题、单独考试、自主录取的形式,招收到一批品学兼优、综合素质较高且热爱小语种专业学习的应届高中毕业生[4]。这种单独命题、提前招考的形式既可以宣传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又可以让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提前选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广西区政府可以联合高校尝试这种模式,采取提前招考的形式选拔对小语种学习有兴趣的考生。
(2) 设置鼓励金。学生在报考语种时考虑的往往是小语种的热门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冷门”语种无人问津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可以采取设置鼓励金的方式,为报考“冷门”语种的学生提供物质上的鼓励。
2. 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要因时制宜
(1) 增设语种。一方面,高校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课程,比如阿姆哈拉语、亚美尼亚语、菲律宾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吉尔吉斯语等;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做好市场调研,较精确地评估市场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合理地增设语种,适当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合理控制招生人数。
(2) 提供报考指导。面对学生过分青睐于热门语种的现象,学校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利弊分析,培养长远眼光,理性地分析市场需求,鼓励学生报考相对“冷门”的语种,并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比如为优秀“冷门”语种毕业生提供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机会。
(3) 完善课程设置。针对高校在进行小语种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课程设置过于关注语法内容的问题,各高校应该及时进行反思及完善。课程设置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其设置情况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以主干课程适应小语种语言的发展,以分支课程适应课程间的交叉,融合新兴课程和前沿课程。广西高校在课程设置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地改革课程,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语法掌握能力,还应关注语言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听、说、读、写的全面人才。
高校应该将小语种语言作为一种基础工具,培养学生在经贸、人文、媒体等领域的能力,即社会所提倡的“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不仅应具备娴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应兼具对对象国及对象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深入了解[5]。对于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应给予学生跨院系选课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多跨院系选课,填补知识漏洞,避免出现语言流利而“头脑空白”的尴尬。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在泰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应用泰语专业方向。其他高校也可将语言细化到科技外语、商贸外语、机械外语、外交外语、国际关系外语等颇具实用性的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4) 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在小语种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子书、选择网络课堂学习、观看网络视频讲座等形式来获得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多开展口语交流、语言角、语言情景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配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及时的自我反馈与反思。
(5) 加大投入。高校应增加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如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模拟同声传译会议室等,让学生拥有更多听说训练的机会,进行实战模拟训练。同时,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多引进一些外籍教师,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此外,高校还应加大对学生语言社团的赞助和投资,支持社团举办活动,让学生能在课外活动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水平。
高校还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增大投入。要使师资群具有较大的合力,学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整体上考虑教师组合,实现教师的优化搭配,增强向心力,使教学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6]。高校应给小语种任课教师提供轮流出国访学的机会,让任课教师定期到对象国进修学习,开拓教学思路,掌握最新教学理念,学习最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让教师“走出去”,同时还应该把国外学者“引进来”。高校可以高薪聘请源语国资深教师,定期给校内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工作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此外,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包括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成果的考核。
[1] 广西区委会.“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小语种人才匮乏问题[J].前进论坛, 2016(3):28.
[2] 张卉.小语种专业就业前景看好[J].教育与职业,2007(1):92-93.
[3] 宋媛.“大外交”呼唤“小语种”[N].国际先驱导报,2015-04-14.
[4] 肖平, 王红静.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改革[J].实践与探索,2011(18):281.
[5] 李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J].教育时空,2016(14):175.
[6] 陈红岩. 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J].职业,2011(23):48-49.
(责任编辑:姚时斌)
许温洁(1994—),女,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E-mail:xuwenjie@stu.xmu.edu.cn
G642.0
A
2095-3860(2017)01-0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