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鳄蜥人工饲养初探
2017-04-05黄文志孙斌吴雄光刘春智
黄文志,孙斌,吴雄光,刘春智
(茂名市林业局,广东 茂名 525000)
幼鳄蜥人工饲养初探
黄文志,孙斌,吴雄光,刘春智
(茂名市林业局,广东 茂名 525000)
广东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一直致力于鳄蜥的救护、饲养和繁殖工作。文章通过对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建的鳄蜥生态园饲养繁殖的幼鳄蜥的饲养方式、人工喂养食物的研究,分析出不同食物对幼鳄蜥生长影响,为人工饲养、繁殖鳄蜥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支撑。
鳄蜥;人工喂养;食物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华南地区的古老爬行类动物,分类地位十分特殊,为独科、独属、独种。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国在1989年将鳄蜥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国际上将其列入CITES附录Ⅱ中。鳄蜥在历史上的分布范围曾经最北到湖南省的江华县境内,最南则跨越了北回归线[1]。1977—1987年间,广西师范大学张玉霞教授在广西贺县部分山区发现了鳄蜥的分布[2];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的黎振昌教授在广东曲江罗坑发现有鳄蜥的分布[3]。但由于滥捕滥猎、生态破坏等原因,鳄蜥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不断下降。
广东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水质清澈,无污染,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0.5 ℃,年最高温35.8 ℃,最低温度0.8 ℃,年均积温7 483 ℃,年降雨量2 731.5 mm,年蒸发量1 209.8 mm,相对湿度81.6%,特殊的水文和气候条件,孕育林洲顶鳄蜥在此生活了1.7亿年而不灭绝。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5年在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有鳄蜥的分布,因此,一直致力于鳄蜥的救护、饲养和繁殖工作。
1 鳄蜥的基本特征
鳄蜥为卵胎生,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的山沟、溪流中,喜欢生活在溪流平缓的积水坑中,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鳄蜥喜欢栖息、隐蔽于溪沟旁的藤条、小树枝上。鳄蜥属于嗜睡少动的动物,平时活动较少,一般只在晨昏活动、觅食。鳄蜥的食性较广,主要以活的昆虫、小鱼、蠕虫、蝌蚪、小型蛙类等为食。喜食蚯蚓、螟蛾、黄粉虫等,幼蜥主要以蚯蚓、黄粉虫、小蝌蚪及其他小型昆虫为食[2]。
2 鳄蜥饲养方式
人工饲养鳄蜥目前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救护、饲养了一批鳄蜥,为了开展对鳄蜥的饲养繁殖的研究,2008年该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鳄蜥生态园,面积达6 000 m2,建有50多个救护繁育池,池内陆地采用本地生长较好的阴生小灌木等进行生境营建,在水池内搭配少量河石、粗砂,在离水面30 cm处用数条2 cm左右的树枝横过水面作为鳄蜥的休息场所,整个绿化约占养殖池60%以上的空间。
人工喂养从每年4月底—12月,这段时间当地气温超过23 ℃,鳄蜥开始进食,温度越高(35 ℃以下),鳄蜥食欲越强,根据气温情况确定次数和喂养量,一般每周2~3次,在16:00—17:00时喂养,喂养量以鳄蜥七八成饱为佳。一般成蜥喂食量为体重的4%~10%,幼蜥适当提高喂食量,为体重的7%~20%,最高可达体重的50%以上。
3 幼蜥人工喂养食物试验分析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查阅和对野外鳄蜥进食的观察,其生活环境中有关食物来源的可行性,开展以蚯蚓、黄粉虫、大麦虫三种昆虫为主食,搭配其他副食的三种类型鳄蜥食物搭配试验,以总结幼蜥人工喂养最佳的食物搭配。
3.1 林洲顶鳄蜥生态园幼蜥饲养试验所采用食物主要有以下三组不同的搭配:
食物搭配一:蚯蚓+黄粉虫+蟋蟀+幼蛙。蚯蚓为主食,占80%,黄粉虫、蟋蟀、幼蛙占20%。
食物搭配二:黄粉虫+蚯蚓+蟋蟀+猪内脏。黄粉虫为主食,占80%,蚯蚓、蟋蟀、猪内脏占20%。
食物搭配三:大麦虫+黄粉虫+蚯蚓+小鱼,大麦虫为主食,占80%,黄粉虫、蚯蚓、小鱼占20%。
3.2 喂养试验分组
试验共有29个饲养池参与,幼蜥试验区1-13号池面积为1 m2,14—29号池面积为1.5 m2,每池放养5只幼蜥,以每2~3个池为一组,共分12个试验组,每个组按顺序对应一种食物搭配。
3.3 人工喂养食物的影响
3.3.1 幼蜥存活率情况 1年生幼蜥在试验期间平均存活率为89.2%。1、2号池组,6、7、8号池组,12、13号池组,17、18、19号池组4个组1年生存活率100%,其他组低于平均水平;除上述组外,4号池、9号池、14号池、16号池、21号池、24号池、25号池1年生存活率100%,其他池低于平均水平。2年生幼蜥平均存活率为91.6%,其中1、2号池组,6、7、8号池组,12、13号池组存活率为100%,其他组低于平均水平,除上述组外,4号池、9号池、14号池、16号池、19号池2年生存活率100%,其他池低于平均水平。3年生幼蜥存活率为94.3%,其中1、2号池组,6、7、8号池组,存活率为100%,其他组低于平均水平,除上述组外,4号池、9号池3年生存活率为100%,其他池低于平均水平。
3.3.2 幼蜥生长量 对存活的93只幼蜥分年度、分池养殖数据进行汇总,不同池组间幼蜥在吻肛长、全长和体重3个指标方面差异显著,3个指标其中1、2号池组最好,比平均水平高22.3个百分点,6、7、8号池组17、18、19号池组,12、13号池组3个组次之,分别高10.7个百分点、8.8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其他池组在平均水平以下。池间幼蜥在吻肛长、全长和体重3个指标方面差异极显著,1号池最高,高出平均水平41.3个百分点,7号池次之,高出平均水平28.4个百分点;平其他2、4、6、8、9、12、13、16、17、18、21、24、25号等13个池都高于平均水平;15号池最低,比平均水平低34.1个百分点。
4 食物对幼蜥存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分析
由于鳄蜥捕食比较特别,不吃死物和腐物,在野外只吃活动的软体小动物、小昆虫、小鱼、幼蛙等活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如何满足鳄蜥对食物营养的需求成为规模化人工繁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的食物搭配,对幼蜥成活率和生长量影响很大。从上述的对比试验统计结果分析,食物搭配一比食物搭配二、食物搭配三在幼蜥存活率以及生长量方面都高。因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以蚯蚓为主食,合理搭配其他昆虫是幼蜥的最佳食物,是提高幼蜥成活率及成长率的重要手段。
[1] 龚明昊,黄乘明,于海,等.瑶山鳄蜥及栖息地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45-51
[2] 张玉霞.中国鳄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4
[3] 黎振昌,肖智.广东曲江县发现鳄蜥[J].动物学杂志,2002(5):76-77
Q95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9.042
1005-5215(2017)09-0117-02
2017-07-28
黄文志(1980-),男,湖南新邵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