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怀墓志》摭论

2017-04-05周春晓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魏碑运笔书体

周春晓

(长乐市古槐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00)

《元怀墓志》摭论

周春晓

(长乐市古槐中心小学,福建长乐,350200)

魏楷是众多书体中艺术表达较为独特的一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元怀墓志》堪称魏楷的代表之一,现着重剖析《元怀墓志》体现出魏楷的高超书体艺术、成因,阐述《元怀墓志》运笔技巧和细节,字体结构与布白安排诸方面元素以及《元怀墓志》笔法传承的脉络。

元怀;墓志;书法

中国书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书法的艺术性也随着书体的嬗变渐渐丰富起来。魏楷是众多书体中艺术表达较为独特的一种。魏楷从广义上说,北朝之后,尤其是北朝这一时期,其碑碣、摩崖、造像、墓志等石刻文字均可称之,在书法史上可谓开隋唐楷书法则之先河,后人赞誉之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汉字的演化发展,尤其是结体笔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愧为严谨有序,朴厚灵动,丰腴而不失刻板。从魏楷存在、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一般认为东晋以后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书法自当为社会服务、随之也分为南北两大派。人们评价北派豪放,古拙刚劲,带有汉隶的遗风。南派蕴藉、疏放妍妙,有江南山水之风骨。而《元怀墓志》全面体现了北派魏楷的风格。

一、元怀及《元怀墓志》

《元怀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八月刻,1925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出土,原石现藏开封市博物馆。《元怀墓志》志文楷书,十六行,行二十字。志石纵八一厘米,横八十厘米,厚一九厘米。[1]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史书对元怀的记载的甚少,仅在《魏书》、《北史》中孝文帝元宏的诸子传目里有他的名字,而且是有目无文,其余的就无从稽考了。《元怀墓志》虽仅三百余字,却使我们对其生前和身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元怀,字宣义,北魏宗室,孝文帝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太和12年(公元488年),10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后来担任过骠骑大将军,以及司空、司徒等官职。熙平2年(公元517年)逝世,活了30个春秋,被追封为太师、太尉,“谥曰武穆”。元怀生前地位显赫,他是皇子、皇弟和皇叔,权倾三朝,死后享有哀荣。可以想见能为如此人物树碑立传,撰写和镌刻墓志,绝非等闲之辈。纵观全志的谋篇布局,结构严谨,运笔自如,多有神来之笔。

二、《元怀墓志》书风的历史轨迹。

北魏中后期,魏碑在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元怀墓志》平正工整,茂实刚劲,俨然已是唐人楷书的景象。《元怀墓志》的书法属于较为标准的魏碑字体,曾被称为魏碑的"馆阁体",从某些方面来说标志着这一书体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高峰时期。这既有历史的偶然性,更有着必然性。看似历史的随意,实则历史的选择。探寻时代与历史的轨迹,魏楷的成因固然有诸多方面,然而不可忽视蕴含着两大元素:

(一)时代创造的机缘

元怀之父孝文帝作为一国之君,推行汉文化政策功不可没。据史书记载,孝文帝太和18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此后,他大力推行并汲取先进的汉文化。这一开明国策得到了延续,数十年间,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极大地揉入了汉文化,既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又促使北朝文化飞速进步。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孝文帝的这一团结、亲和兼容的民族政策的开花结果,有力地促使了当时的社会能够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较之前朝更有所加快。社会氛围的变化,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学习、探讨和研究,推动其顺应时代气息奔腾向前。由此,时代带来的变迁的机缘使魏楷的发展成熟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文化的需求。没有当时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的需求,就没有魏楷产生的社会土壤,这一点是无庸细述。[2]

(二)历史赋予的使命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历经秦、汉两个王朝的篆、隶两大书体,其时都发生了不少演变。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到了魏楷流行成熟阶段,《元怀墓志》及同时期的一批精品凸显了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渊源与脉络。因而这绝不是偶然的变革。[3]诸如《元怀墓志》体现出魏楷在运笔技巧和细节,字体结构与布白安排等元素,几近达到了天衣无缝,直逼魏楷高峰代表作品之一,堪称一代范本,名满天下,广及四海。罗振玉《松翁近稿》评曰:“此志大书,端劲秀拔,魏宗室诸志中之极佳者。”这是一种相当公允和有代表性的评述。所谓极佳,不仅因其出土较晚,未经损耗、剥蚀,锋棱清晰,自出土之后能得到妥善保存,管护如新,难能可贵,而且还因其用笔秀劲圆润,结构宽博端庄,布局疏朗,意态雅正,将达极致。所以,可以这样说,此志楷书,为以后隋唐楷书诸家树典则,足可为后人借鉴。

三、《元怀墓志》的书体特点

(一)运笔技巧

对于魏楷的运笔特点,比较一致的看法可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横、捺笔画秉承了隶书的特点,书写中笔锋可达到字形的边界或溢出边界之外;二是字形相对而言多生扁方形;三是撇、捺向两侧伸展,看上去整体字形圆润、潇洒、雄健,中正有度。《元怀墓志》运笔上的技巧以“三线”的标准来衡量,不难发现其内在规律十分精澳,且十分完美。人们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该志书体生动活泼,即使时光流逝近1500年,风采依然不减。欣赏和临习的人都清楚,上品的书法在每一个字的形态上美感都应高人一筹,尤其在点、撇、捺等基础笔画更显出无懈可击。该志书刻实为令人叹为观止。首先,点画而言,形态变化不一,多姿多彩。例如有并列点(“位”)、上下点(“于”)、对称点(“堂”),还有把点写成变形点,更显出变化,如“无”、“崇”的点拉长,写成短画。更有甚者把八字点写成形似撇和捺,伸出长脚, (如“六”、“黄”),可谓独树一格,别出心裁,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人见人爱。其次,撇画来说,书写开放且分外舒展,带着几分潇洒,又让人觉得厚重大方,端庄可爱,令后学者叹服不已。最后,捺画上看,其伸展的力度非同一般,秀气中隐约透出起落笔的千钧之力。其他诸如横划、横折钩划等,运笔中无不恰到好处。为此,有人形象地将魏楷的书写技巧,特别是关乎一些基础的要素,概括为“三线”,即线形、线质和线律。例如,线形中的有关方笔线条和圆笔线条,线质中的温润线条和刻露线条,以及线律中的变速线条、匀速线条等,锋豪聚敛,无不体现内在规律,章法华丽,自成一体。要把握其中精髓,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持之以恒,参透内中原理。必须指出,由于历史的发展,魏楷自诞生传世以来,也是不断开拓进取,源于南北朝、而不囿于南北朝。总而言之,《元怀墓志》的一笔一划均显露充实饱满,笔锋坚挺有力,各具特色。所有这些细节之处皆决定了该志在魏楷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二)字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朝代更替。随着时光推移,人们还习惯于将魏楷与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如前所述,魏楷体现了从隶书向后来楷书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过渡因素。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元怀墓志》是魏楷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字体结构可概括为变中求稳,厚实犹如城墙。稳中有变,近乎出神入化。整篇文字从结构上看,上下结构者,在这方形字体中,或横划较长,或左撇右捺呈斜角,笔画的聚焦点常放在字的中上部,字下部的笔画空间呈金三角型,显得端庄稳重,表现出一种优雅的静态美,这是其一。其二,在左右结构的文字中,文字的构成呈左低右高的欹侧形,再加上左撇右捺曲势纵长,就愈发显得灵动飘逸,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美。这种能把楷书写得如此动静交融的功力,一般人是很难达到的。魏楷是一座大山,横空出世,让世人临习登攀。能达到这一顶峰的可谓寥若晨星,大多数人都难望其项背。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可以看出每一个字结构因势而变。例如,笔划较为繁多的字,巧妙安排相互穿插,疏密有度,非常和谐,这正是书家的高明之处(如“姿”、“汉”、“雅”、“懿”、“谥”、“体”)。笔划较少的字,不管上下左右交替,不胖不瘦,干净利落,浑然一体。总之,当学习借鉴每一个魏楷文字时,展现眼前的是个性的张扬。而面对许多楷书文字组成的文章时,展现眼前的就是一些共性的沉淀了。这些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魏楷的内在规律,学习借鉴它,就要从基本功入手。如前面提到魏楷的“三线”,文字基础结构的横、撇、点、捺等等,无不如此。

(三)空间布白

《元怀墓志》的文字布白安排也有其独到之处,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真正做到了依字体本身的笔划收放情形灵活处理,或上紧下松,或左疏右密,不一而定。概言之,可谓字字珠玑。虽似乎难以破解其中全貌的奥秘,但有一点不难看出,该志书中的文字布白安排做到了轻松自如又不失厚重稳实,灵动飘逸透出内在规矩。由基本线条和基础结构反映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学习借鉴的重中之重,学到了就能诚如通常所说,变古为今用,达事半功倍。科学性,即强调布局合理,尽展人意,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充分体现出书家高超的书法艺术,以及精妙缜密的思路。实用性,所有文字结体朴实,流畅无华,学习临摹一看就明白,下笔就能写,但要学深参透,却并不容易,乃至有的人一辈子也达不到。总之,没有日积月累,是难以企及的。形似随心所欲,随笔拈来,神则科学结体,妙不可言。

四、《元怀墓志》笔法传承之管窥

把《元怀墓志》与《张猛龙碑》对比,可以发现其书风极为相似,特别两篇碑文都有出现的“鲁”、“春”、“岳”、“年”、“之”等字,从笔画到结构几近相同。由于《元怀墓志》和《张猛龙碑》的书刻时间仅相距五年,我们有理由怀疑两篇碑文有可能出自于同一位书家手笔。清末大家康有为对《张猛龙碑》极为推崇,认为它是“正体变态之宗”,但《张猛龙碑》由于出土早,原碑风化严重,破损缺漏的地方很多。《元怀墓志》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张猛龙碑》这个缺陷,通过两个碑帖的比较可以体会理解《张猛龙碑》等同时代碑帖的用笔和笔画的特点,并从古人刀刻体会其中的笔墨情趣。

《书林藻鉴》中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透过刀锋看笔锋,由于魏碑上承汉隶,其中蕴涵了大量的隶书笔意。《元怀墓志》的撇、捺写得舒展、飘逸、大方,伸展得有些夸张,这和《张猛龙碑》的风格相同(如“春”、“美”、“文”)。走之的捺画起笔较重,捺笔也重,捺后拖出长长的笔锋,显示出一种力度(如“之”、“道”)。《元怀墓志》的横画起笔时笔尖向上露锋,行进时中锋运笔,略向右上方倾斜,笔画充实饱满,有力度,收笔时有明显向下有力的顿笔(如“三”、“量”、“皇”)。部分字的横画写成蚕头雁尾,像汉隶波状横画,形成一些有趣的变化(如“上”)。因此学习魏碑如果有汉隶作为基础,必定事半而功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大融合、大发展时期,书法艺术的张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释放,中国书法史上楷书三个系列中的两个,即晋楷一系、魏楷一系均发端于这一时期。东晋时的王羲之父子不仅是晋楷的集大成者,而且将行书也推上了一个高峰。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元氏墓志》是南北朝书风融合之产物,渗入南朝书法中的圆笔和行书笔法,墨色丰腴饱满,点画流动,圆润典雅,为北魏墓志中的佳品。而《元怀墓志》又是佳品中的上佳之品,其俊逸雅正一路确实吸收和传承了钟王意韵。书风从险峻凌厉向雍容典雅过渡,不乏细劲圆浑、疏朗平静、醇厚含蓄姿致呈现,奇伟与遒劲深藏于内而不浮显于外。其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开始注重笔画的就让、结体的均衡、谋篇布局的谐和。方圆并用笔法体现质文观念转换,从“以质为主”,由质趋文,到“文质并重”,虽然中规中矩,却不致局促呆滞。畅达空灵的章法,赋予了顾盼提携之相,冲淡了松懈阻塞之局。真情实露,既反映生活之本真,更有自觉意识之传递。

作为楷书的一系,魏楷不免对后世书法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后世的唐楷,《元怀墓志》的端庄疏朗,匀称瘦劲,宽博流美,秀润挺峭,从欧褚颜柳楷法之中,当可窥见魏碑之某种渊源。如《元怀墓志》的竖画起笔大多也是露锋,其笔尖向左偏出,行笔向下转为中锋用笔,坚挺有力(如“山”、“卫”)。字中间的竖画垂脚多为悬针竖,开成熟唐楷悬针笔法之先河(如“平”、“帝”)。又如《元怀墓志》方圆并用,其点堪称唐楷之祖,从欧阳询楷书中的圆点可看出端倪。书法学习其实就是在对比去粗取精、纯化雅化的文本转换过程,要善于从这种文本转换中努力提炼,方能取得成功。

[1]元怀墓志百度百科.( 2016-1-12)[2016-4-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wQcMXV3en-KSR5bRG-rTPmF3CvDRwESCXueTgQ5qJBh4xXYAf0DB4IU6ECMqd7ul7o1asn3jyJhV7sENHCGUq.

[2]陈永汉.白话二十五史精编(中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47-149.

[3]周春晓.魏碑扈谈[J].收藏参考,2014,(10).

[责任编辑:钟 晴]

J292

A

1008-7346(2017)02-0093-04

2017-2-20

周春晓,女,福建长乐人,长乐市古槐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魏碑运笔书体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写意青蛙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字钉运笔
学习书法如何运笔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打铁老太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