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2017-04-05汪俊武
汪俊武
(安徽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汪俊武
(安徽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文化母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高校美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重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找准切入点,将两者有机融合,设计行之有效的价值实现路径,最终将能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的培养目标。
高校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美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与组成部分。较之中小学美育而言,“大学美育更有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它不仅关涉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涉大学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而且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1]。加强高校美育工作,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提升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3],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除了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更需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
一、在高校美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必要性
高校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文化母体,为高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美育过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文化母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在其生成和传承中,“一方面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心理”[4]。因此,高校美育无论是美育内容的选定,还是实施者的审美心理,都受到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思维的影响。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美育的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就高校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美育开展的文化背景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而高校美育的开展有必要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母体之中。近年来,随着国学、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以及动画等学科或专业在全国诸多高校的纷纷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作用更得以彰显。虽然在围绕文化的保护还是利用方面存在着不少争议,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所起到的母体作用已达成共识。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文化母体,为高校美育的开展不断地提供养分,并通过或明显或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高校美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在高校美育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崇,并渐趋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规范,从而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然而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缺乏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转而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如“洋节日”火爆而传统节日冷淡的现象便折射出青年大学生文化关注问题。因此,发挥高校美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6]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要求。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和重大实践课题。而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高校美育有其自身优势。其一,高校美育的对象是肩负着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继而引导他们去传承民族文化;其二,相较于智育与德育,在美育过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将增强高校美育的文化底蕴,提升高校美育的活性,更能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其三,师范类高校学生毕业后往往在各类学校担任教师,在其教书育人过程中,他们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进一步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大有裨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7]蔡元培先生曾言:“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8]王国维也说过:“能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善之域;一面为德育、智育之手段。”[9]可见,美育是德育、智育开展的重要途径,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历史视阈来看,在素质教育体系中,高校美育作为一种引导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教育方式,既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体育中,又能有效地促进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开展,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对智育、德育的开展均有积极作用。智育的学习重在“激发”二字,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广泛兴趣。例如,边塞诗涉及自然地理、历史掌故、政治风云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往往会在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智育的提高。德育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依赖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资源与养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德育偏向于理性的说教,高校美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能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年大学生,促使他们乐于接受教育,从而提升美育的教育效果。例如,广大高校在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时,可以通过传统节日的介绍、民俗民风的讲解、孝道感恩的宣讲、诗词歌赋的鉴赏等途径,从审美的情感体验中逐渐树立和巩固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在高校美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可行性
事实证明,在高校美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特质与高校美育的目标大体一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深邃,既有儒家的“经世致用”,也有道家的“清静无为”,更有佛家的“参禅修行”,各家思想融会贯通构成其思想内核,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稳定的特质。虽然传统音乐、文学作品、舞蹈艺术、行为礼仪等载体各有特色,但也具有共同的特质。钱穆将中华传统文化定义为“中国人生乃一礼乐之人生”[10],并解释道,所谓“礼”便是传统文化中道德层面的内容;所谓“乐”则是包括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钱氏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且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言论中加以理解。孔子认为人生境界的提高应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1],由此可揭示出道德教化与艺术教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与艺术的共荣共生,重视人格理想的终极追求,这一特质可以说与高校美育的目标基本一致。美育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目标均是提高教育对象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实现人格的发展及人生境界的升华。这一共同点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美育的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丰富营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便包含了“乐”这一美育的内容。蔡元培先生更是立足于美育的发展,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做了概括性的论述:“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类艺术形式饱含人文精神和美育思想,为高校美育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高校美育的重要“资料库”,这一关联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依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思维和审美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例如,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借助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寓情于景,追求的均是一种含蓄之美。诗歌创作中形成的这一追求趋势,便是因为在传统文化的审美心理中推崇含蓄之美。而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体系中,青年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富有含蓄之美的古代诗歌,这样的审美体验影响着他们审美心理的养成。
笔者认为,在高校美育中融入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关键环节在于调动教育对象的参与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融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高校美育的相关内容,更符合青年大学生自小养成的审美心理,易于增强他们的代入感,产生文化认同,从而提高高校美育的实际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联系紧密,但要将其价值真正落实到高校美育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审美教育的规律及时代发展的规律找准切入点,设计行之有效的运用途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美育的当代建构。
1.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教材的融合
系统的课堂教学是高校美育的重要阵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6]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当代建构,需立足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美育的教学规律,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分析、整合相关素材,编写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的美育教材,借助课堂学习的阵地开展审美教育。当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不是将传统文化直接嫁接进高校美育的教材,而是应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加工整合。
首先,注意辨别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落后的思想、理念,倘若不加辨别地将其纳入到美育教学中,是极其不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甚至可能将大学生引入歧途。青年大学生虽然对浅显且常见的传统文化知识已经有了较好认识,但在选择性地辨别与吸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华成分方面却明显不足。因此,推进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材,既需要将其中不利于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糟粕剔除,又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架构选取具有一定深度的传统文化内容。
其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的阐释工作。譬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创作于千年以前,语言结构和文学语境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因此,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立足现代高校美育的基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妥善到位的阐释,一方面可使青年大学生在接受高校美育过程中减少自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感,在美的熏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使从事高校美育工作的教师补充、完善自身原有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组织结构。
最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还需结合现实需求和时代特点,以增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当今信息时代,青年大学生每天都能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海量信息,尤其对那些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信息给予更多关注。所以,高校美育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大学生关注的内容连结在一起,利用新媒体、动漫、网络用语等“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整合,从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实吸引力。
2.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融合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高校美育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阵地便是第二课堂的活动。在高校美育的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通过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参与的青年大学生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美育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活动融合,可以以高校美育的目标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年级、分专业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读书会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阅读经典,领悟传统文学之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趣味;也可以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文化艺术节、成人礼、话剧、历史剧、文艺晚会等活动,让他们在审美体验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邀请诸如剪纸、木雕、民乐、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甚至开设专门实践课程,这样既可以吸引大学生参与,提升青年大学生鉴赏美的技能,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事实证明,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电视节目和原创文化作品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近年来,不少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电视文化节目,并取得不俗成绩。又如,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师生们在2005—2008年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原创作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6年根据毛二可院士的事迹创作的音乐剧《无悔的蜡烛》一经上演便赢得如潮似涌的好评;2007年为表达教师的理想与追求而创作的歌曲《我爱的路》,激发和振奋了学校一线教职工;2008年为弘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又创作了歌曲《奥运志愿者之歌》《生命的色彩》等,激励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奥运志愿者和全体师生。[12]此外,为了强化青年大学生在高校美育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也可以举办大学生传统文化艺术节,让学生根据兴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素材,自主组织和设计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
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高校校园是一个文化共同体,青年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良好的文化氛围对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重要途径。
美育离不开学生的需求与实际。因此,在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时,可根据其关注点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讲座”等文化活动,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食粮;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教学楼、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开设传统文化广场、传统文化长廊、传统艺术作品展览厅等实体文化载体,为青年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艺术提供直观的物质形态,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认同。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还需加强传播以形成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结合的生态空间,可通过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扩大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知晓度。例如,将校园的春日美景拍成照片,配以与美景契合的诗句和传统古乐,在校园网站、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和认同,并引导他们自觉发现校园中的美。此外,还可充分发挥高校校园论坛的作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
四、余 论
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仍有许多工作亟需开展。首先,需进一步提高认识,不能操之过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有所成就,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位置,适当增加民族艺术课程的比重,真正发挥“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的积极作用。办学条件允许的高校,应鼓励美育学科理论的创新,推进学科体系、科研方法的创新;师资力量欠缺的高校,可以采用整合或外聘师资的方式。最后,应切实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鼓励校园文化创新。高校应根据各自的条件设置相应的专业或研究中心,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等平台,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更好地发挥美育的功能。
[1]张典兵.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1):3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10-13)[2017-01-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807354.htm.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2017-01-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4]白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社区美育中的发展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58.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2017-01-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6]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17-01-22].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7]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17-01-22].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 8/22615/22793/2006/3/he7396032197360029150-0.htm.
[8]蔡元培.蔡元培经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6:128.
[9]陆一帆.爱美名言与轶事[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98:3.
[10]汤一介.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5.
[1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66.
[12]许晶.在高校美育中落实文化传承理念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62.
(责任编辑:周继红)
2017-04-12
汪俊武,男,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政工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G641
A
2096-3262(2017)04-00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