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2017-04-05吴小红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畜牧兽医站福建寿宁355508
吴小红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畜牧兽医站福建寿宁355508
一起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报告
吴小红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畜牧兽医站福建寿宁355508
该文报道一起仔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仔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内引起的以贫血、黄疸、高热为特征的寄生虫病,又称红皮病。多数动物对红皮病具有易感性,而且不同种属动物之间也具有交叉感染性,能引起人畜共患,不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对养殖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诊治了一例表现为呼吸困难、反应迟钝、精神不振、食欲废绝、高热、黄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仔猪红皮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福建省寿宁县大安乡溪潭村某养猪场饲养67头仔猪,根据饲养员自述:2015年6月21日有23头仔猪起初出现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等轻微症状,后逐渐表现反应迟钝、黄疸、四肢内侧皮肤发红、高热达40℃以上,畜主先后用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无效,2 d后有12头仔猪相继死亡,25日来畜牧兽医站求诊。
2 流行病学
经调查,该养猪场饲养管理粗放,卫生条件极差,猪场内粪便未及时清理,饮食不卫生,恰逢高温高湿天气。又从毗邻的浙江等周边地区调入小猪,隐性感染患猪是传染源,双重应激从而导致猪发病。
3 临床症状
12头患猪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贫血、精神萎顿、不采食,耳、颈、胸、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红甚至红紫、按压不退色,似“红皮猪”。眼结膜、口腔黏膜黄疸,持续高热达40℃以上且不退,尿深黄至褐色,喘气呻吟,严重者四肢颤动,倒地死亡。
4 病理解剖
剖检病死猪可见以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耳部、颈部、胸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出现大片紫红色斑块。血液稀薄如水、淡红色、血凝不良。皮肤黏膜苍白、皮下组织出血肿大;肝脏水肿,明显黄疸,表面呈棕黄色条纹;胸腹腔积水,轻度黄染;心包积液,心肌柔软,色淡;胆囊肿胀,胆汁黏稠;脾脏、肾脏肿大呈暗黑色,有出血斑;膀胱和肠黏膜充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坏死。
5 实验室检查
5.1 血液直接压片镜检取患猪耳静脉血1滴涂片,生理盐水10倍稀释,混合均匀,加盖玻片,放在400~600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红细胞呈“观星”状、齿状等不规则形态。红细胞表面附着一些折光性颗粒,血浆中游动着折光性强、球形、杆形、逗号形等不同形态的虫体。
5.2 涂片、镜检取患猪耳静脉血1滴涂片,姬姆萨染色后放于油镜下检查,可见部分红细胞周围有折光性强、形态不规则、淡红色或紫色的虫体。
6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7 综合防治措施
7.1 环境消毒将患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定期对猪圈、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及时清除粪便,保持猪圈较好的温湿度和通风条件。
7.2 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发因素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做好猪圈灭蚊和灭蝇工作,有效切断节肢动物和吸血昆虫的传播途径,减少诱因。
7.3 药物治疗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15 mg,每天1次,连续3 d;土霉素按0.1%~ 0.2%拌料,连续投喂10 d。10 d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由于该病极易造成反复感染,在治疗中,应连续用药,切忌见病情好转就停药。
此次患猪经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逐渐痊愈,在随访中未出现新病例。
8 小结与体会
1)此次发病原因可能是猪场管理粗放,不注重卫生,从毗邻地区调入隐性感染患猪,双重应激导致。因此应提倡自繁自育,若外调猪则必须先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后再并入健康猪群。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和温湿度。定期进行环境消毒。
2)夏秋两季是该病多发季节,应提前预防。定期驱虫,灭蚊、灭蝇,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应激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使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小程度、最少损失。生产中,除了使用土霉素外,还可选用强力霉素、金霉素、磺胺类等药物进行防治。
3)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治疗应及时。临床上要与猪瘟、猪弓形虫病、猪肺疫等病鉴别诊断。在治疗期间应连续用药直至痊愈,以免造成反复感染。
B
1003-4331(2017)03-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