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性

2017-04-05张雷声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凯蒂利润率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性

张雷声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阐述贯穿《资本论》三卷始终。资本积累理论的整体意义不仅表现在它的宏观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进程和整体方法方面。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核心内容。托马斯·皮凯蒂在自身的眼界范围内,以资本与劳动、贫与富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事实,对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做出了进一步证实。但是,他的研究目的则与马克思的研究大相径庭。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所特有的表现。马克思关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验证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资本积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

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马克思在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思想进程中,对资本积累理论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资本积累理论的完整阐述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宏伟巨著《资本论》中。多少年来,在一些西方学者对《资本论》横加指责和怀疑时,也有不少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理论倍加赞赏和认同,资本积累理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在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更加凸显其内在的价值和魅力。

一、资本积累理论的整体意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阐述贯穿《资本论》三卷始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以后,对资本积累的内涵、实质、形式、后果、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分析了资本的运动过程,继而分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从资本积累的一般理论分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分析,构成了一个理论整体。

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内涵、实质、形式、后果、发展趋势。在分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在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两种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内涵、实质、形式、后果。马克思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因为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意味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即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他人的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页。因此,无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否,资本积累都会对工人阶级产生极大影响。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积累增加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需求超过供给,工人工资得到提高,但是,“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4页。而且“工资的增大至多也不过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的无酬劳动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制度本身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5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中,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劳动力的供给却在绝对增加,因而“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其结果带来的就是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即剥夺者终将被剥夺。

其次,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资本运动过程。资本积累是在资本运动中进行的,一个货币额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是执行资本职能的价值量所完成的第一个运动,仅此不够,因为这个运动是在市场上、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资本运动还必须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原预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的商品,然后再投入流通领域,把这些商品的价值实现为货币,把这些货币再重新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在资本运动的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它的循环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这个循环本身的各种形式”,以及“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怎样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种形式的循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1页。,都是积累的条件;不论是单个资本,即使是社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的组成部分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流通过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2页。,也即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也都是积累的条件。并且,资本积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内部作用的发挥而不断趋于深化。

最后,以对资本积累的一般理论分析和资本运动过程的分析为基础,马克思通过揭示利润率下降规律,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前面的分析使我们看到,资本积累的增加对于劳动者来说要么是提高工资,但工资决不会超出固定的范围,要么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积累着无产阶级贫困,而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分析中,马克思则进一步从资本积累的增加对于资本家阶级所产生的后果做了分析,他认为,资本积累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积聚,“使社会资本的绝对利润量日益增加,使它的利润率日益下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3-244页。,利润率的下降又会加速资本的积聚,并通过对小资本家的剥夺,对那些还有一点东西可供剥夺的直接生产者的最后残余的剥夺,来加速资本集中。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利润率的下降在促进人口过剩的同时,还促进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利润率的下降和绝对利润量的同时增加就是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的内容,正是这个规律的作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着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存在着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而这些矛盾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化的明显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制约性的明显表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具体分析,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关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构成了资本积累理论的整体。显然,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的分析,是建立在对资本积累的实质、形式、后果的阐释基础之上的,也是对资本积累在资本运动中深化的反映,而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揭示、对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剖析,则以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更进一步证明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资本积累理论的整体意义不仅表现在它的宏观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研究的逻辑思维进程和整体方法方面。在《资本论》整个三卷中,马克思采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述了资本积累问题。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构建《资本论》理论体系的方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资本积累理论体系的方法。如果说,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的内涵、实质、形式、后果、发展趋势的分析还处于抽象的理论状态,那么,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在资本运动中进行的分析则开始走向了资本主义企业和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具体状态,到《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及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因素,因而对利润率下降规律和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分析,则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以资本积累为视角的现实资本主义发展的图景。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通过把握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理解《资本论》理论体系中资本积累理论的整体意义。

二、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与“贫富分化”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马克思认为,无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否,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社会资本的再生产都会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关系,即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劳动力是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被并入资本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就成为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页。当然,在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资本家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为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不断地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而这些相对过剩的工人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的产物,而且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因此,资本积累在两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37页。,不仅有一支可供资本剥削的庞大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而且这支产业后备军又加重了资本对在职工人的剥削,加剧了工人的失业和贫困。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做出了精辟的概括:“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2页。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越增长,工人阶级也就越贫困。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世界依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之中,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穿越历史隧道,趟过历史长河,在今天依然焕发出青春活力。

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进有了深刻变化、发展有了新的空间的同时,也充满着矛盾与种种不幸,存在着危机和种种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收入日趋扩大的同时是劳动者收入增长的滞缓甚至相对下降,特别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动者收入大幅降低,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并进一步推动了财富的分配不公。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同步深化。“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现象到处都在上升。大多数人的实际工资在下降, 生产性经济不想要的流氓无产者的数量在增加, 中产阶级与整体国家美国之间的社会契约已经破裂。过去一百年医治不平等现象的主要办法社会福利国家正在溃退。”*[美]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页。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使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往往会导致金融动荡、经济衰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底层劳动者生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就美国而言,贫富差距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贫困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产阶层也同样落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没有停止过。“近30年来,占人口90%的美国普通家庭拥有的总体财富在全国所占比例直线下滑,从36%降至23%,而占人口0.1%的最富有家庭财富占比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增加,已经升至22%。占总人口0.1%的最富有家庭和占人口90%的普通家庭拥有的财富不相上下。”*参见《美国0.1%最富与90%普通家庭的财富相当》,《人民日报》2016年7月5日。资本主义世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事实,充分证实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正确性、科学性。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说到的“我们必须向马克思求教”的原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不少西方学者都对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贫富分化问题进行过讨论,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他在风靡全球的《21世纪资本论》中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作了评价,指出:“马克思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首先,他以一个重要问题开始(关于工业革命期间空前的资本积累),然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答,现代经济学家都应该以他为榜样并从中获得启发。更加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无限积累原则表现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它对于21世纪的意义毫不逊色于其在19世纪的影响。……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某些欧洲发达国家和日本,私人财富水平在国民收入中呈现的高水平,直接辅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但是,皮凯蒂却认为马克思是在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进行写作”,而“19世纪的经济学家将分配问题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并致力于研究其长期趋势,这一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因此,必须“把分配问题重新置于经济分析的中心”。*[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6页。皮凯蒂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来研究财富不平等问题的。

皮凯蒂运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历史材料,对300年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和财富收入的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证明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日益加深。他对问题分析的逻辑就是“资本收益率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即r>g,如皮凯蒂自己所说:“这个根本性的不平等现象将在这本书中占据一个关键角色,我将它表达为r>g(这里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它囊括了我所有结论的总体逻辑。”*[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他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已经证实,“资本收益率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运行的结果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平等。虽然在财富积累和分配的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力量”和“分化的力量”,但是,趋同的力量“只是部分自然和自发的”,“当经济增长疲软而资本回报高的时候,在财富积累和集中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分化力量。”分化的力量要比趋同的力量影响更大,它是“导致长期财富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新占据上风,正如现在21世纪初似乎正在发生的一样。未来几十年内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可能减慢,从而使得不平等趋势更令人担忧。”*[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托马斯·皮凯蒂对从古代到2100年全球资本收益率和产出增长率做了比较分析,绘制了演变情况图,说明了在历史长河中资本纯收益率明显高于全球增长率,到20世纪虽然有显著下降,但是在1950-2012年间,世界经济却以每年3.5%-4%的速度增长。皮凯蒂预测:“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随着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口增长)的放缓,二者的差距在21世纪会再次扩大。……2050-2100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速很可能在1.5%上下,与19世纪的水平大致相当。r和g的差距会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平。”*[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64页。根据这一分析,托马斯·皮凯蒂明确认为,“不等式r>g在直到‘一战’前夕的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显然成立,在21世纪很可能也是如此。不过,这一事实是否成立,取决于资本遭受的冲击大小,也取决于控制资本和劳动关系所采取的公共政策和制度措施。”*[法]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页。托马斯·皮凯蒂由此提出了缓和“资本收益率持续高于经济增长率”、防止贫富差距扩大、收入不平等出现长期趋势的资本约束措施。

托马斯·皮凯蒂在自身的眼界范围内,以资本与劳动、贫与富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事实,对马克思在150多年前揭示的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做出了进一步证实。但是我们看到,他的研究目的则与马克思的研究大相径庭。马克思的研究在生产领域,而皮凯蒂的研究则限于分配过程;马克思的研究是在资本积累的深层,而皮凯蒂的研究则在资本积累的表层;马克思的研究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皮凯蒂的研究则是为了救治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托马斯·皮凯蒂的分析为我们研究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和素材。

三、资本积累历史趋势与“两个必然”

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形成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从此,“两个必然”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共产党宣言》完成之后,马克思迎来的是1848年欧洲革命,但是1849 年的势头更猛的工商业繁荣遏制了革命高潮。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1853 年底和1854年,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现象,到1857 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当时认为,危机之后将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于是他发狂似地通宵地总结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为的就是在革命之前至少能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但是,出乎马克思的意料,欧洲没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对革命的预期没有变成现实,这使马克思更加冷静地看待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见,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已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两个必然”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这就是人们后来概括的“两个决不会”思想。“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自觉地反思和克服他以前对革命形势和革命后果过于乐观估计、对资本主义寿命过短估计的结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是以“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为基础来分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他提出的“剥夺者就要被剥夺”的思想,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明确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为基础的,即是以“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而这一过程“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当马克思把资本积累历史趋势的分析视野放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现实层面时,面对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面对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矛盾,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积累增大所特有的表现,马克思将之概括为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马克思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对象化劳动的量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对象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断减少。而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而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然而,资本从来都是追求最高利润率的,资本的加速积累会引起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绝对量的增加,因此,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则成了由“两个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却会增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马克思以“这个二重性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既具有自我否定的特性,但资本的这种自我否定却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不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资本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过程中运行的。马克思关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验证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暂时性,但它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则是一个长期的和复杂的过程。

在学术界,关于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存在着许多的争论,无论一些西方学者怎么千方百计地想去诋毁它、否定它,但是,在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规律。如英国左翼学者克里斯·哈曼所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都是重要的,因为它必然导出资本主义存在根本的、不可根除的缺陷的结论。”*克里斯·哈曼:《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如果我们将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放到马克思思想的历史和逻辑进程中来理解,不仅看到的是上文已经阐述的它和“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关联性,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到它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联性。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对我们从不同层面来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而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则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行中反映出来的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必然展开形式。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呢?马克思在分析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中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着的、与人口相比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不断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条件相矛盾。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通过生产扩大与资本的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资本过剩与人口过剩之间的矛盾等许多具体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既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行为基础发生作用,同时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和深化,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此影响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在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者的关系中,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虽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但是,它却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利润率不断下降规律还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能否灭亡的一个尺度。马克思认为,由于在规律内部存在着“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如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因而这个规律“只有趋势的性质”,利润率是“趋向下降”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规律的作用不可能是直线的,必然会出现时而下降时而恢复的状况,许多西方学者都对这个问题做过探讨。例如,约瑟夫·吉尔曼、多米尼克·莱维、艾尔·坎贝尔、罗伯特·布伦纳等对利润率的趋势进行了经验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利润率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下降的,从80年代初期起,利润率开始部分恢复,但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曾被中断。并且,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利润率下降不是工资上升的结果,而是资本家进行“资本密集型”投资,其目的在于提高他们个人的竞争力和收益率的结果。之后利润率能够得以恢复的重要因素则是在整个经济中剥削率的提高,剩余价值率从1975年的1.71%上升到1987年的2.22%。马克思的理论被得到证实。*参见克里斯·哈曼:《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抗争之中,资本主义能否灭亡就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抗衡,利润率不断下降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的灭亡,但是,各种反作用的因素带来的结果又必然是资本主义寿命的延长,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相反的趋势总是在向心力之旁又起离心作用,这个过程很快就会使资本主义生产崩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消除各种反作用因素对利润率下降的阻碍,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是使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然路径。

(责任编辑:刘要停)

2016-12-04

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A811.2

A

1003-4145[2017]01-0013-06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凯蒂利润率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凯蒂与星夜——凡·高作品之旅
凯蒂游伦敦
凯蒂游苏格兰
凯蒂的伦敦圣诞节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破解“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