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中的中医文化智库研究*
2017-04-05陈小平冯雅婷王歆妍严暄暄
陈小平,冯雅婷,王歆妍,严暄暄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中的中医文化智库研究*
陈小平1,2**,冯雅婷1,王歆妍1,严暄暄2,3
(1.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长沙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沙410208)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最佳载体之一。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代表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中医文化智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需要。为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医文化智库要明晰自身建设内容,彰显新型智库特色,准确定位功能。对中医文化智库的建设内容、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作系统梳理,能够为今后建设中医文化智库奠定理论基础。
一带一路中医文化智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上明确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开启了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代表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中医文化智库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需要。
目前,关于中医文化智库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中医文化智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中医文化智库的建设内容、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作系统梳理,旨在为今后建设中医文化智库奠定理论基础。
1 建设中医文化智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布局,为中医药的海外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提出,要与沿线国家“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因此,近年来,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1]。2016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中医药医疗与养生保健的价值被沿线民众广泛认可,更多沿线国家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与沿线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同时,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出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这一规划的颁布,无疑是从国家战略高度谋划了中医药在“一带一路”中的发展蓝图。中医药一定要把握住这次难得的、不可替代的海外发展机遇。
其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医药俨然成为了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最佳载体之一。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大批中国人、中医师到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海外发达国家开展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文化、针灸、推拿、中药等医疗服务和产品成规模地带到了世界各地[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是我们的国宝,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走出去,不仅关系到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巨大潜力,以中医药为载体,可以实现沿线国家医学体系互融互通,共同为拉动沿线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再者,尽管目前中医药越来越受到海外民众欢迎,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认知不同,中医药“走出去”仍然任重道远。有学者指出:医药文化的障碍以及中药市场国际竞争等问题是当前中药海外出口面临的主要困境[3]。在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中,中医文化智库完全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云集、理论基础扎实、以及文化的引领作用等诸多优势,积极为中医药国际化探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规划,自觉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在沿线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中医文化智库还可以积极发挥自身资政辅政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要发展,文化需前行。尤其是从“一带一路”卫生交流与文化建设两个层面来看,中医文化智库的建设更加紧迫。中医文化智库必须勇担历史责任,积极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为维护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2 中医文化智库的主要内容
中医文化智库是在新的医疗改革中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具有中医药优势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文化智库首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沿线国家传统医药的需求,关注并解决沿线国家中医药合作交流的各方面问题,包括各国发展不均衡、民众认可差异、贸易壁垒、产权威胁以及国内中医发展瓶颈等。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医文化智库的主要内容包括:
其一,中医文化智库要培养国家中医文化人才,建设中医文化人才库。中医文化智库应成为中医文化研究者的培训基地和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蓄水池。只有具备擅长中医文化的专家学者,中医文化智库才能在健康成熟的环境中获得良好发展。同时,要给研究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中医文化专业古籍、继承和创新中医文化等各方面的培训,不断提升师资力量、改善培训环境,开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定期开展公开讲座与社区服务,提升研究人员能力的同时促进公众的中医文化意识。
其二,中医文化智库需要智库研究人员针对中医药公共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整理研究成果,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社会资源。中医文化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现代中医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医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与中医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医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媒体语境下中医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等。而中医文化智库的学术研究的关键在于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医文化智库可以通过参鉴类研究报告、分析类研究报告和政策类研究报告等形式向沿线国家政府输出研究成果,并且以学术研讨、论文发表、会议展示或媒介传播等方式向公众传递最新信息。中医文化智库的学术研究要有实际价值,应服务于中医药临床,成为中医理论发展的思想先导和中医临床诊疗的思想先锋。
其三,中医文化智库要建立起能支撑中医文化研究成果产生的数据库,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中医文化数据库应成为中医药数据检索平台和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心,包括中医古籍丛书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疾病诊疗数据库、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数据库、中国医院数据库等。中医的数字化处理,为中医文化提供了新载体和新媒体,不仅能承载海量信息,更要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以及中医诊疗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需求。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医文化是通过长期医疗积累,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独有的文化。因此,时至今日,中医文化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而这从来都是任重道远的工作[4]。
3 中医文化智库的基本特征
作为新兴智库,中医文化智库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3.1从本质属性看,应体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点
中医文化智库首先要有“中国特色”。中医文化智库一定是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党和政府制定科学的中医药决策服务的。坚持以提高医疗质量、服务百姓为目标,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次,要体现“新型”。改革创新是中医文化智库建设的根本动力。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中医文化智库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地域学术交流,改革智库内部管理和外部合作等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和组织管理方式。此外,要始终牢记“智库”身份。最为关键的是保持自身观点的独立性,研究过程与结论不受政府和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确保其政策建议和观点的客观性[5]。应当不受决策者和资助方的干扰,实事求是地反映地方医疗实际,提出符合公众实际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过程中各环节的客观公正。中医文化智库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发出真实的声音[6]。
3.2 从学科分类看,应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
中医文化智库首先一定要体现出高水平的专业化程度。根据经典医籍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个体化诊疗进行研究探索,需要有基础扎实的中医理论人才以及有丰富经验的中医从业人才。面对未来科学发展新趋势,对研究人员的专业性水平要求会更高。其次,中医服务于百姓,中医文化智库应始终关注百姓需要。通过了解沿线国家百姓传统医疗需求,拓宽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和科学性。通过提高中医文化智库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把主体走出去了解医疗需求的形式转化为百姓走进来表达医疗需求的形式,以提供更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同时,中医文化智库,对于沿线国家中医药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能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发挥中医的优势,坚持中医基础研究和中医应用研究并重,并通过结合新颖、独到的中医药政策分析,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中医文化数据库,促进中医药资源共享,成为中医文化智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3 从文化层面看,应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扩大中医文化智库影响力
首先,建设中医文化智库是落实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中医文化智库要通过中医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沿线各国人民更多地接触中医、了解中医,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再者,中医文化智库要具有开放性,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积极推进中医文化智库与世界中医药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使中医文化智库人才、中医药理念走出去,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医疗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另外,中医文化智库要让研究成果对实际生活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要关注新知识的生产和应用,更要时刻掌握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要使中医政策决策者考虑或者采纳其政策建议,使研究成果真正成为中医药事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对于社会和大众舆论也要具有影响力,要使公众在遇到看病就诊疑虑时,能够及时地通过中医文化智库获取有效的咨询服务[7]。
4 基于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医文化智库的功能定位
智库是带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的和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同样,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医药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中医文化智库的功能是朝着进步的方向的。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促进中医政策沟通,辅助沿线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中医文化智库应以沿线国家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以解决重大医疗问题为导向,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交流,深化多边合作机制,分析各国中医药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医文化智库应实时掌握我国及沿线国家中医药政策动态和医疗服务基本形势。充分发在政策研究方面的作用,深入调研,精心谋划,随时进行充分的信息和思想储备,促进中医文化智库在医疗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能够提供专题研究的咨询方案帮助政府有效作出决策以及考核评估分析政策效果。中医文化智库应帮助各国政府在中医药政策决议上提供备供咨询,建言献策。参与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决策或直接承接国家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为政府提供专业的政策方案,为国家具体中医医疗事项的决策及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具体需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咨询服务。例如地方、行业、单位的中医医疗建设规划,中医治疗管理制度设计等。
二是要解决民生医疗问题,平衡政府与民众利益关系。中医文化智库应了解各国百姓传统医疗需求,将中医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和国家决策,发挥其社会功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中医文化智库应该成为百姓的政策参与渠道。百姓能间接地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进行沟通对话,这种交流沟通过程可以帮助中医药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百姓的中医医疗诉求。中医文化智库应及时深入群众,进行政策评估研究。中医政策出台后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反映等,都需要中医文化智库的研究人员及时进行评估,发现问题总结利弊,提出调整方案。开展中医药政策评估在注重国家利益的同时更要顾及民众的价值观。中医文化智库应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做好平衡,公正公平,发挥智库在政府和群众的连通作用。在做中医药相关决策时,需要平衡医疗卫生各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各类互相冲突的价值观念;在政策咨询上,中医文化智库应始终把政府作为其重要的服务对象,为政府所想,对研究项目保持与政府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在成果共享上,中医文化智库应为民众表达心声,坚持做好社会性、群众性、服务性的工作,使决策咨询能够真正得到社会化。
三是要培养中医文化人才,推动中医文化传承创新。中医文化智库应是优秀中医基础理论人才、中医应用研究人才和中医药事业管理人才的大熔炉。中医文化智库的主体应主要来自中医医院、中医高校和中医药管理部门,主要从事医疗工作、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践工作经验。另外,中医文化智库要汇聚高端人才,应与沿线国家加强联系与合作。邀请中医方面专家加入研究团队,引进海内外中医学人才,建立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机制,构建政企学研之间良好互动的“旋转门机制”。
中医文化智库研究人员应为中医药事业建设提供咨询和指导,要充分发挥在改革实践探索方面的作用,推动中医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把研究成果放到中医药事业自身去实践探索。通过公开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举办讲座等形式,智库研究者向公众解读中医药政策,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中医药,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中医文化智库在夯实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的同时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要传播中医文化知识,提升中医文化国际地位。中医文化智库要承担面向广大民众的中医文化宣传与教育责任。公众要认知中医、接受中医,就要先消除对中医的误解。要推广中医基本常识,使群众了解中医文化,在此基础上用当代人的思维模式让大众接受中医,从而提高中医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增强中医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医文化智库要通过多渠道举办中医文化相关活动,扩大智库的影响力。利用中医医院、中医高校和中医药企业等资源,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举办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开放日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传播融入互联网、影视剧、书籍、保健产品、艺术作品等载体,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义诊、知识讲座以及富有中医药文化特色活动等,吸引群众,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医药文化,让老百姓能够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同时,中医文化智库为中医专家及中医爱好者搭建知识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医理论与应用的新思想、新经验和新知识的创新、论证和共享。在国内,与中医管理机构、中医高校保持密切的交流,逐渐确立自身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在国际上,要与世界中医药大会、国际区域性会议及专业委员会会议的活动相互整合,争取展开合作与交流项目。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访问等各种形式,创建政企学研交流平台,相互交换研究资源,提升研究成果质量,促进研究与交流活动的国际化,推动中医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进一步发挥中医文化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中医药文化及其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需要国家全面谋划,突破瓶颈。中医文化智库一方面应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做出中医药决策、破解中医药发展难题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以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为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弘扬中华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中国中医药报,2016,7(4):12.
2黄建银.“一带一路”将开启中医药海外发展3.0时代.中国医药报, 2015,23(4):6.
3任虎,曹俊金.“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中药国际化研究.科技通报,2016,32(12):57-61.
4邹明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与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全国医药院校社科研究协作会第四次工作会议纪要.医学与哲学,2014,35(1):95-97.
5荣婷婷.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五点思考.全球化,2014,4:56-64.
6吴康宁.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中国高等教育,2014,6: 16-19.
7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 2014(9):1-6.
Study o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hink Tank in the Horizon of“Belt and Road”Strategy
Chen Xiaoping1,2,Feng Yating1,Wang Xinyan1,Yan Xuanxuan2,3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2.Research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Changsha 410208,China; 3.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China)
In the“Belt and Road”strategy,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best carriers for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other“Belt and Road”countries.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It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needs to construct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n behalf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Belt and Road”.In order to give effective service for“Belt and Road”strategy,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hink tank should clear its own construction content,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k tanks,and locate its function accurately.Combing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basic characteristic and main fun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think tank systematically will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hink tank.
Belt and Road,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hink tank,new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0.11842/wst.2017.06.016
R286.0
A
(责任编辑:王涵,责任译审:王晶)
2017-06-05
修回日期:2017-06-20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3YBA256):文化强国战略下中医文化软实力研究,负责人:陈小平;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C⁃ZH220):中医药跨文化传通——英国地区的人类学考察和传播学分析,负责人:严暄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2JD57):中英两国中医形态的比较人类学研究,负责人:严暄暄;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陈小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