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诗教观
2017-04-05高会燕
高会燕
摘要:儒家“诗教观”由来已久,从孔子到后来的儒家学者,都推崇其“诗教观”。相应的儒家诗教观不仅对后世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且有其独特的文艺学意义。
关键字:“诗教观”;影响;文艺
一、先秦儒家之“诗教”观
“诗教观”由来已久,最初只包含在乐教之中,自春秋战国之际礼乐崩坏之后,诗教的地位才比乐教的地位高些。诗教虽是一个历史概念,但历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口不一。在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著作,里面有很多关于“诗教”的提及。在这里对儒家“诗教观”进行浅谈。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一段话提到,诗教为六艺之教之首,其基本精神为“温柔敦厚”。而对诗教的定义,则指的是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是儒家学者通过总结《诗经》的内容、性质和社会作用而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主张。这在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大量提到。《诗》成为孔子教导学生的重要教材。“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孔子认为《诗》思想主旨纯正无邪,是人们通向学者的必由之路。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多引用《诗经》里的原话。孔子十分看重《诗》,甚至把《诗》作为自己的一个信仰。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基本,所有的事情需从诗开始,只有立好根基,才能长成撑天大树。孔子论道《诗》的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兴观群怨”之说,为各家引用。《诗》可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观察风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交往朋友,可以讽刺评论不平的事情。而且近则可以用来侍养父母,远则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并且可以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知识。孔子也曾对其儿子孔鲤说过“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于!”如果不学习《诗经-国风》里的《周南》《召南》两部分,就像是面对着墙壁站着无法前进。
在《孟子》、《荀子》等书籍中,大多情况下而是把《诗》当做解释说明的工具。《孟子》、《荀子》中引用诗的共同点在于大部分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且涉及国家政治及个人道德修养。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在《荀子·天论》中,曾提到“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在孟子所引的《诗》中,大多是赞美西周统治者的美好,歌颂伟大业绩和突出所谓“圣王”的地位及功能。孟子也为了向统治者论证“仁政”的重要性,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民本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孟子的政治纲领,而其王道思想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此,孟子提出“保民”、“养民”、“教民”具体的实施纲领。只有与民众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才能真心得到人民的拥护。
而荀子与孟子不同,荀子更多地引用《诗》来表达“礼”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此,荀子提出了“隆礼”的观点,对礼在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荀子认为礼是道德之本,“人道之极”“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之者危;从之者存,不从之者亡”、甚至认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可见“礼”对荀子的重要性,礼的存在甚至关乎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荀子·修身》篇中就提及到“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侵;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焰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是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此类的言语在《荀子》一书中比比皆是。荀子用“诗”来传达自己关于“礼”的言论观点。不管是国君治国还是君子修养自身的道德,都要以礼为最高标准。
二.诗教观之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著名的“诗、观、群、怨”说。重视诗的社会政治作用是儒家诗论的核心之处。而教化主要是统治者对臣民的教化。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本阶级的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的教育,以使被统治者被教化者恪守所谓的伦理纲常,礼仪制度,维护、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鲜明的例子就是“党八股”这种选举考试。不否认这种考试也让聪明的人实现了自己的仕途。但是更多的是人们为了考取功名利禄,束缚于这种制度之下没有自己的思想甚至人格,比如众所周知的就是“范进中举”。这种封建统治的长期统治,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入人心。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其意识形态性鲜明,那就是为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服务的。而这种意识形态性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也是存在的。
所以说,诗学观是工具型的,道德化的,社会化的。而儒家需要诗歌,就个人而言,是为了修身养性,增长知识和锻炼才干;就社会而言,则是为了“补察时政”、“泄道人情”。主张“言志”,其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治理和组织社会,寻求一种能够深入人心的劝善惩恶的教化工具。儒家的诗学公式是“诗歌——人心——治理”。诗歌可以塑造人善良的心灵,而善良的心灵可以纯洁社会的风俗习惯。中国文学正视现实人生,通过文学的感化作用来安抚民心,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秩序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的长期进步与发展。
“诗教观”是一把双刃剑。“诗教观”让文学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文明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进而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文学的优质发展,削弱了文学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诗教观”的文艺学意义
《論语》中说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些初步显示了诗歌具有“言志”的功能。而汉代的《毛诗序》则对言志说做了经典性的表述,认为诗歌是情志的抒发。而我们知道,经荀子到《毛诗序》,言志说大体形成。此后,出现了司马迁诗为发愤的时候作出来,陆机又提到“诗缘情以绮靡”,韩愈提出诗为不平则鸣,朱熹提出“志者诗之本”,严羽提出“诗者吟咏性情也”等等,言志说不断发展,而其理论的源泉则是孔子的“兴观群怨”之说。而“兴观群怨”说也体现了文学的实用功能。
读孔子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特别重视“诗无邪”。孔子在《论语》中说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且孔子也极为强调诗的“兴观群怨”以及“事君”、“事父”。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孔子论《诗》,把诗或者为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而把“善”作为衡量文学的首要标准。所以,很长一段时期,作家创作出很多“善”的文学与这有很大的关系。
在儒家文艺思想内,“言志观”、“诗缘情以绮靡”与诗的“温柔敦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重视“善”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