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景转嘴河
——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民族文化研究会研究文章系列之二
2017-04-05任晓明
文/任晓明
一步一景转嘴河
——湖北恩施州咸丰县民族文化研究会研究文章系列之二
文/任晓明
1856年的一场大地震,尽管灾难深重,却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古地震遗址小南海,其实那场地震还给咸丰县众多地方留下了鲜为人知的地质奇观,活龙坪境内的转嘴河就是其一。
转嘴河其实称不上河,只是一条蜿蜒十余里的小溪沟。它虽然没有大江大河磅礴的气势,却也不乏山涧溪流的娟秀。当地人之所以称它为转嘴河,与它奇特的地质地貌和它在当地人心目中应有的分量有关。
据史料记载,160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同时地震者,环数百里皆然”。一列列断崖,一垒垒乱石,就是地震依稀的记忆。转嘴河离小南海不足40公里,在其波及范围内。
在转嘴河沿岸,奇特造型的山川地貌,山体立面的怪异结构形成了一幕幕奇妙的风景。一些山体立面由条型块状石材层层重叠、错落有致,有时这类山体岩面顺势延展数千米,仿佛在昭告山形地脉的由来与走势。导致条型块状石材如此取材规整、排列有序、规模庞大的原因,当地人不得而知,只是揣测这其中一定有不小的地质科考价值。另一些独立的山体立面则像一幅幅巨大的岩画。这些岩画既有雄伟的雕塑,又有连绵的浮雕,还有巨幅的彩绘,是“形”“色”相融之精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画廊。
山体是矗立的巨石,石头如大山抖落的皮屑。大凡有过强烈地壳运动的地方,多会成为各类奇石汇聚的王国。亦或是地壳隆起抬升的溢物,亦或是山体坍塌的滚石,转嘴河这些外形各异、材质疏密有别、色泽缤纷、种类繁多的石头,或袒露、或半嵌,或立于山头、或跌入沟谷,或被日晒雨淋、或被溪水冲刷,无论置于何处,它们都以美的方式呈现。
从上面看下去,那墩巨石活像被困在沟谷深处的“重型装甲”,车顶的部位又疑似人工所为。好奇心引领着人们走近这墩巨石,近距离观看,巨石底部早已悬空,支撑巨石的两墩石头就像“装甲”的两排车轮。从某个角度看过去,这“装甲车”似乎就要启动。在“装甲”的底部,聪明的水鸟在那里筑了个鸟巢。“车顶”上确实有人工浆砌的几十墩200公斤大小的方石,找当地人打听后才知道这是大集体时期人们修桥浆砌的桥墩。
转嘴河的这一段落差较大,河床是一整片绛红色的石板,溪水就在石板上的凹槽内奔流,“装甲”模样的巨石顽强地蹲在河床中央,溪流被一分为二,绕着巨石向下冲去。想象着山洪暴发时,洪水向巨石强烈地冲撞,说不清是洪水勇猛,还是巨石更为坚强。千百年过来,巨石岿然不动,却被腹底镂空,谁胜谁负已无足轻重,长年累月的剧烈冲撞,双方锐气未减,而魅力倍增,原本刻板的顽石变成了灵物,转嘴河的溪水也只有在此处才能更好地呈现出极至美。
大自然的奇观就是这样,它默无声息地呈现在那里,似乎是在暗示着某种哲理,某种需要有心人去感悟、提炼和升华的人生哲理。
转嘴河河谷的石头很多,石头无序的布局,把溪流摆弄得出奇的美。溪水撞击石头,溅起绚丽的水花,细心观察溪流,会发现石头与溪水的相互作美。石头随心所欲地阻挡与避让,改变着溪水的流动方向和方式,或千曲百转,或激流勇进;或俯身潜流,或面壁而漫;或欢跳,或飞坠;或碧波荡漾,或碧玉一潭。而溪水对石头的冲刷与浸润,让石头的表面变得光鲜圆润。溪水对石头的冲撞调整着石头的姿势,让石头发生着位移。溪水对石头的回报让转嘴河河谷林立的怪石变得千姿百态,溪水还可以“滴水穿石”,改变石头的容颜。也许这石板上的凹槽本没有,溪水不息地冲刷,成就了板石美丽的凹陷。绝对的落差让溪水不止地飞坠,这貌似“虎跳峡”的小地方悄然地改变着,若干年后,会变得更加美仑美奂。
转嘴河一旁的凤凰村一个叫岩底的农家院落边,有个小小古树群落,经历并见证了1856年的那场灾难。如今,它们的生命力依旧顽强,不尽让人肃然起敬。
古树群落中有两棵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一棵枝繁叶茂,是名贵树种金丝楠树。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这是咸丰境内存活的最大金丝楠树。当地老乡说,这棵金丝楠树是一棵母树,每年都有种子散落一地。
另一棵是咸丰境内随处可见的酸枝树。第一次看见这棵古树的人都会惊叹为何这棵鲜活的古树能长生于巨石之上。爬到树蔸前,才看见树根往岩缝里艰难延伸着。经过多角度观察,发现这棵古树之下是山体坚硬的岩石,古树拼命向岩体扎根,顽强生长,已将岩体崩裂。树根与岩石相互盘绕,坚不可摧。遥想当年那场地震,这墩石头之所以没有完全崩塌,正是因为古树深深植根大地的缘故。古树的躯干生长到十多米高后便一分为二,两根枝桠如人的左膀右臂。十多年前一次雷击,硬生生劈下一枝,古树产生光合作用的机能丧失了一半。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在地震与雷击摧残之后仍生生不息、生命不止。古树的生命奇迹,诠释着宇宙间万物生命的力量。
奇山异水、怪石古树,一步一景的转嘴河是镶嵌在大山深处的地质奇观,它才美而不外现,在饱人眼福娱人心境之余,蕴藏着不俗的科考价值和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责任编辑:邱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