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标导学下的小组合作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效率
2017-04-05冼秋红
冼秋红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岗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区正积极实践“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然而,在这股合作学习热潮的背后,不少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偏差,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让品德课堂更有效成为不少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研学后教;品德与生活;合作学习;实践延伸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教师要有效组织适当的教学活动,提倡体验性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式的学习。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就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品德课堂有效性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前以自主体验为载体,充实鲜活的品德课堂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课程的核心。品德的教学植根于社会这个大课堂。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将学生的目光从枯燥无味的书本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这个大课堂。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会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自主的体验,让空洞的头脑充实起来。
案例: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中的《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
在《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中,其中一个学习目标是“我能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目标的确定,课前让学生调查人们遵守规则的情况,学生体会很深刻。有一位同学在15分钟内观察学校附近,有100多人骑摩托车不戴头盔,有大部分的人为图方便,不走斑马线。这数据的确惊人,农村车流量不大,但也有这么多的人违反交通规则。在汇报过程中,他有感而发:“我不去调查,还不知道呢!原来有那么多人不守交通规则!怪不得交通事故那么多!”这话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大家把课前调查的情况展示出来……通过学生课前调查,自主体验现实生活中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的普遍性,让学生形成了自我教育,学生对“珍爱生命的态度,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懂得对自己的交通安全负责”获得了初步的体验。
利用课前有目标地进行自主体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能充实鲜活的品德课堂。
二、课中以合作学习为手段,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在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馈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想践行,从思辨中增长知识,使课堂充满智慧。笔者认为,课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 话题讨论,在合作中运用生活经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的现实活动,创设话题,激情导入,引发学生讨论的思考。学生会根据自己课前的自主体验迅速进入情感状态,理顺课前探究的收获和困惑,筛选、确定课堂上自己认为重点的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
案例: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快乐的学校生活》中的《让我们学会合作》
教师为了达成“明确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要与他人合作的条件”的教学目标,在课中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折一折(即给单组学生十双筷子,一根根递增上去折,直至折不断为止);二是挤一挤(即给双组学生一张8K白纸,想办法让4位组员同时挤在白纸上。)
当教师宣布完活动内容后,有一位单组学生却举起了手。
师示意这名学生起立:是不是喜欢双组的活动?
生1:不是,老师,我可不可以提个意见?(由于急切,脸都涨红了)
师:好吧!
生1:把这些新筷子折断,我……我觉得……是不是太可惜了?
师一愣,马上解释:可是……这些筷子是我们活动的材料呀。
生2:老师,我也觉得把白纸弄脏,怪可惜的。
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精心准备的活动材料却被学生“指责”。然而老师在这个时候顺导问孩子:“该怎么办?”此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联系你们自己的生活,说说用什么工具比较好?”于是,学生通过谈论,能在智慧的火花中碰撞出各种的方法,有效地把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能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形成认知。
有效的话题,明确的目標,能让学生有效地投入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有效的话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有效的话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2. 计算探究,在合作中体验生活
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领悟,最后获得真知。
案例: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保护森林,节约用纸》
《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一课中朱老师确立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养成节约用纸、爱护资源的良好习惯”。结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调查的能力,课前老师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浪费纸的情况。然后,在课中,老师让学生一起算一算,“咱们班的同学一个星期浪费20张纸,那整个二年级学生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张纸呢?”老师逐步演算,得出一个学年下来全校约浪费了14400张纸,也就是说有将近5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从我们手中倒下。而单单在我们广州这个城市就还有千千万万的学校、公司、工厂每天需要大量地用纸。在小组的探究下,学生明白了用不了多久一座森林公园就不见了。调动出独特体验,马上有学生说:“以后我们要节约每一张纸,不浪费。”“我要告诉父母不浪费。”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用老师点拨,学生都有了保护森林、节约用纸的环保思想。
学生的道德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是由于教师巧用计算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讨论,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深化感悟,在合作中引导生活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而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从讨论中明白事理,得出观点和结论,使学生真正明白道理,强化品德课程的效果。
案例:北師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上册)第三单元《乡风乡俗》中的《乡风乡俗——靓汤飘香》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借“‘汤抒发与家人的情感,引发学生共鸣”李教师巧妙结合视频资料的补充,如高考赛场门外顶着烈日手提汤罐的母亲,在孩子病床前端着汤碗悉心喂汤的妈妈,在电话里总说要喝妈妈煲的汤的留学在外的女儿等资源,让小组分享自己生活中与汤有关的亲情故事。就是通过视频资源补充,让学生真情实感地感受亲情故事,还原生活本色,挖掘教学的内涵,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深度对话,激发对家乡人煲靓汤这种风俗的亲情感。
根据目标导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化的感悟,学生能在合作中引导真正的生活,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课后以实践延伸为形式, 深化生成的品德课堂
要实现品德课程真正回归生活,课后实践延伸教育活动是一条更有效的途径。加强课后的训练和锻炼,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社区,去深入体验,重构新的生活,进一步验证形成的观点,不断深化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案例: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的(下册)第四单元《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中的《早市引出的问题》
在《早市引出的问题》课上,老师确定教学和学习目标为“激发他们作为社区一员的责任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并解决问题,做好社区的小主人公”。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为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区出一分力;将那些做不到的方面,用你喜欢的形式,如书信、邮件、电话、网络等转告给居委会或者村委会,作为他们今后工作的参考。课后,学生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并向居委会和村委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真正成为社区的小主人。
通过喝汤温情的延伸,社区问题的进一步调查等课后实践活动,学生在心中播下探究的火种,进而把探究活动的精神延伸到学生以后的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堂形式生动、活泼热闹的品德课易得,而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的品德课难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立足于学生的主动、互动、灵动的课堂状态,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内化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了师生间的真正互动和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郭敏仪.小组合作学习在“研学后教”中的有效性尝试[J].读写算,2013(04).
[4]汤伟涛.基于网络环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