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2017-04-05盛燕
盛燕
(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延安716000)
【摘 要】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一朵奇葩。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不仅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途径,也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工作,笔者尝试以意象为解读诗歌的抓手,寻觅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诗歌鉴赏;意象
鉴赏诗歌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高要求,如何鑒赏诗歌是许多高中生面临的难题。在刚刚教授完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后,笔者觉得他提到的诗歌是有暗示性的特征,启发了笔者和学生的思考。为何不从意象入手呢?诗品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以奇。”胡应麟在《诗薮》里也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由此可见意象是诗人倾注情感的焦点,捕捉到它,是否就能在诗歌艺术殿堂中自由地穿行呢?故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诗意象做了一点浅斟低唱,希望通过掌握古诗的意象,鉴赏诗歌就能登堂入室,驾轻就熟。
一、杨柳依依是离别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杨柳是离情的象征,柔弱的柳枝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都是杨柳掩映,因此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很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当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先让学生想象离人“酒醒”后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触景生情,眼前立即闪现出恋人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灞陵折柳赠别的情景,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伤痛呢!“杨柳”无情地搅起离人的思亲之情,接着就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在诗词中见到写“柳”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了征戍之人的哀愁,杨柳依依,似相送,又似挽留,这种忧伤之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诗歌的风格,“柳”也就成了离别的代名词。王勃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青青的柳色平添了几分伤感与慨叹。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勾起人无限的情思:又见柳树绿,夫君却未归,时光如流水,春情含悔意。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别行旅之苦昭然可见。最后,让学生总结“柳”的意义,自然水到渠成。
二、酒入诗词都是情
在人教版必修四中选取了李清照的两首词,无独有偶,这两首词(《醉花阴》、《声声慢》)中都提到了酒,看似无关,细细思量却发现两处写酒大不一样。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于是,在上课前笔者用下面一段与酒有关的名句导课: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样的导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兴趣,而且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课堂氛围。最后,笔者又用这样的语言总结本课的学习: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饮酒》)
与雪,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与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让学生深入领悟到酒浸透了文人的才华,书写了文人的才情。
三、梧桐芭蕉显哀愁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像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经融为一体,像那庄生梦蝶般分不清你我,而那份凄凉与悲伤却早已是深入内心、痛入骨髓。再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将离愁别绪渲染得不可谓不淋漓尽致,让人欲罢不能。所以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课堂上,在出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句子时,笔者就以词解词,用李煜、温庭筠的诗词来诠释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并辅助以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课堂上乐声之凄清,似苏轼《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听之无不为之动情。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诗歌鉴赏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