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要点

2017-04-05赵鹏海

农业与技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关键点防治

赵鹏海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十一管理区,黑龙江 双鸭山 155809)

摘 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产量大省,在水稻种植项目中,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利用有效的水稻种植抗病技术,才能在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优化地区水稻种植项目的基本水平。本文从水稻种植中抗病应用技术意义出发,对水稻种植中抗病应用的关键点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和防治措施进行集中的阐释,旨在为种植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水稻种植;抗病技术;关键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11

1 水稻种植中抗病应用的意义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水稻种植的抗病能力和技术结构,就要实现水稻种植技术和抗病技术的有效融合。尽管如此,在技术结构运行过程中,种植效果和水稻种植技术还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需求,需要给予技术运行参数和运行系统更多的关注。要在发挥水稻技术保质增产的同时,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成本的同时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水稻种植中抗病应用关键点

2.1 水稻种植中抗病操作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结合黑龙江省自身的实际情况,确保技术结构和运行参数贴合水稻生产的实际需求,这也是保证水稻质量的基本要求。特别要注意的是,种植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选取最适宜的种子,才能保证水稻的常规化种植。在选种过程中,也要保证种子本身较为饱满[1]。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水稻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选种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病害进行优化配置。另外,要在种子种植之前,要利用有效的药物进行集中泡种,提升种子的抗性,确保整体种植过程中,水稻生长态势符合需求。并且利用晒种操作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种子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幼苗健壮的同时,提高种子的防病能力,晒种时间一般控制在9:00—16:00,晒种天数控制在2~3d之间。

2.2 水稻种植中抗病操作要提高技术结构

水稻抗病技术研究的过程中,要保证育种途径和抗病技术贴合实际需求,切实维护水稻生长所需的条件,并利用精细化管理措施提高水稻的病害防御能力。目前,较为有效的水稻种植方式就是杂交,能保证增产增值的同时,提高水稻防病虫害的能力。而补浇“断奶”水也能有效提高秧苗的忍耐力,若是揭膜水不充足,要保证及时补浇“断奶”水。

3 水稻种植中主要应对的病虫害和防治措施

对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项目来说,稻瘟病是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真菌病害,也成为吊头瘟或者是火燒瘟,若是水稻出现这种病害,甚至会出现20%~30%的减产。在应对稻瘟病时,要保证对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时期施加不同的药物,确保苗瘟、叶瘟以及谷粒瘟等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穗颈瘟出现在水稻抽穗期,会在穗颈上产生许多褐色的小点,然后逐渐扩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阴雨天气和光照不足,会产生病原孢子。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保证在水稻育苗阶段进行有效防治,利用20%的三环唑1000倍浸种1~2d。另外,要保证栽培技术和旱地育苗符合实际需求。在治疗过程中,要利用20%的三环唑粉剂100g左右制成喷雾,集中喷洒,需要种植人员给予病害必要关注。

除此之外,要针对立枯病进行集中处理,立枯病主要是由于生长环境以及温差、光照等因素不理想导致的,也是真菌性病害。需要种植人员要在播种前做好种子和床土的消毒工作,并且集中控制苗床的实际温度和湿度。而在水稻发生立枯病后,要利用立枯克星和海藻酸碘喷剂进行集中喷洒,以保证立枯病得到有效防治。针对青枯病,要在水稻发病期利用灌水上床的操作,确保水稻叶片展开后能将水集中排出,并配合瑞苗青水剂,喷洒范围约1mL/m2。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病害技术的实效性,就要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的管理措施,在加大通风力度的同时,确保水分充足且不会出现湿度过大的问题。病害防护工作是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要素,管理人员要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之后利用酸碱度为4.0的酸水进行有效喷洒,保证及时追肥和叶面追肥操作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黑龙江省是主要的水稻产出省份,在水稻种植项目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要从抗病害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出发,建构完整的水稻种植技术。只有提高防治手段和管控效果,才能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均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进一步优化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的良性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泽华,马旭,梁莉,等.基于灰色关联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21(6):1167-1177.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关键点防治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医联体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锁定两个关键点——我这样教《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