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肥在小麦玉米上的应用
2017-04-05李庆彬
李庆彬
(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农业局,河北 邢台 055150)
摘 要:通过对田间试验常规施肥的对照,分析出缓释肥不同配比与用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对施肥的常规用量进行分次处理,发现在小麦生育后期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仍然比较高。而对于玉米来说,缓释肥在玉米的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对于农作物来说,缓慢的施肥更有利于作物的充分吸收营养,同时减少土壤的浪费。为了缓释肥在玉米小麦的生长上达到最大的潜力,缓释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玉米小麦两季生长直接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玉米和小麦的产量。
关键词:小麦玉米;缓释肥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24
缓释肥具有养分缓慢释放的特点,对于农作物它可以起到避免因养分过于集中而导致作物减产。另外,因为缓释肥的有效周期比较长,小麦和玉米在生长周期之内一直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养分给予,从这一角度来说,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比较了小麦和玉米土壤中氮的含量在不同时分条件下的变化动态,并且分析传统施肥与缓释肥情况下小麦和玉米产量上的差异,最后评估一次性施肥的可能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土壤选择质地砂壤潮土,其小麦播种前的土壤ph值为8.10,有机质4.10g/kg。为了达到试验的效果对土壤进行以下的处理:1次性施100%包膜尿素和小麦生长周期的3次缓释肥。3次施肥的时间是种植前、返青和拔节3个时期,比例为6:4:2。而玉米分2次施肥,分别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比例为4:6。在尿素的选择上选用n46%。磷肥选择n18%r 磷酸二钾和P2O12%的过磷酸钙。钾肥选择K2O50%的硫酸钾;试验周期为轮作一个周期。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测定并考核小区内的小麦和玉米的成熟期。考核小麦的穗高、株高、穗长、粒数、和千穗重的指标。对于玉米的考核以穗长、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指标。在小麦的0~20cm生育时期进行采集土样,而玉米则在20~40cm进行采集土样。然后用kci提取液进行震荡提取, 之后测定硝态氮的含量和土壤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随着生理周期的延长0~20cm和2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逐渐下降,而且施肥的效果显著高于不施肥的效果。而对于缓释肥的土壤,虽然前期的硝态氮含量比较低,但在0~40cm之间逐渐成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氮素释放的原因。一次性施肥的土壤對比于缓释肥分次处理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肥料浪费现象。缓释肥的特点是不同阶段的满足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所以更大程度上节约了肥料的使用率。
2.2 不同施肥处理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经过等量养分包膜氮肥,缓释肥与普通尿素的对比可以发现玉米土壤在一次性施肥普通尿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前期会很高,后期逐渐下降。特别是20~40cm的土层。由此可见,一次性施肥因为其下渗比较多从而使得肥料的过于集中导致肥料的浪费。而减量条件下的缓释肥要比一次性施肥的硝态氮的含量要低,但也高于一次性释肥的水平,这也是缓释肥利用率高的一个特点。
2.3 不同施肥处理作物产量及其性状的变化
小麦的产量在缓释肥的条件下要比普通施肥的条件下产量要高。这也表明,缓释肥更能保证农作物在生长期对肥料的需求,小麦的生长在生育后期也需要一定的肥料供应,而一次性施肥在这个时候很难达到作物所需要的肥料。从而导致产量的明显差异。而对于玉米来说缓释肥比普通施肥在穗长和穗粗上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缓释肥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
3 讨论与结论
对于肥料使用的重点来说,不是大幅度的提高施肥水平,而是如何提高其利用率和效率。就这一点来说,缓释肥已经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因为缓释肥不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小麦玉米在轮作条件下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没有在缓施肥的条件下合理。缓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玉米尤其在生育的后期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且产量也相对增加。由此可见,保证各生育阶段小麦的氮肥供应是提高其产量的前提。小麦农作物在中低产田通过缓释肥不仅可以使得作物充分地吸收养分,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从而起到了环境保护和节约成本目的。适应了国家关于农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另外,低产田的小麦玉米轮作区缓释肥的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低产田的保水保肥和肥料的用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所以在不同季节肥料的进一步优化配置还有待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春明,邱韩英,赵铁铮.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上应用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