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04-05黄丽珍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运用策略小学数学

黄丽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广大教师不断探讨的话题。“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运用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情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可以引领学生自主思考。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通过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学开始笔者创设了一个妈妈分糖给3个孩子的情景,引导学生:“妈妈把6颗糖分给3个孩子,怎样分?你们来帮这位妈妈分一分。”然后让学生说说分的结果。老师再问“如果这样分——一个孩子1颗,一个小孩2颗,还有一个小孩3颗,公平吗?”学生会回答“不公平”。老师再问“怎样分才算公平呢?”然后再让学生去分,并要求这次分出来的结果必须要公平。学生就带着“必须公平”的意识再次分糖。學生的兴趣盎然,思维一下打开,从分的过程中明白:分的公平就是“平均分”。这样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投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从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巧设悬念,创建“愤”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老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笔者先写出一个数“216”,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让学生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再让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为难老师。但结果是笔者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笔者进一步追问:“你们不用计算,能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都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这就收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巧用旧知,营造“启发”情境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师可以把它们当成联结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笔者先故事引入:有一位妈妈,她有4个孩子,她想考考她们。妈妈说:“妈妈有4个月饼,要分给你们,但要分得公平,每人分得多少?”哥哥说:“每人分得1个。”妈妈又说:“如果我现在只有2个月饼,你们每人分得多少?”二弟说:“每人分得半个。”“那么半个怎么用数字表示呢?”这下可难住了兄弟四人了。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发”的作用,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用道具,构建愉悦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总之,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五、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动手操作也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感知。学生活动一:做一做——用两根硬纸条、一个图钉制成活动的角,来回拉动,发现并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口的大小有关。学生活动二:折一折——用不规则纸片折角,在相互比较中发现并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学生活动三:画一画——先由学生尝试画角,再观看课件中用尺画角的全过程,模仿画角,初步学会用尺画角。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仅仅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应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要有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应当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不同情境的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运用策略小学数学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