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留守儿童弱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7-04-05朱佳王新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弱视留守儿童临床效果

朱佳++++++王新梅

[摘要] 目的 探究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弱视患者治疗积极性及改善患者弱视情况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86例留守儿童弱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团队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护理。护理1个月后采用依从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我效能量表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患儿弱视恢复情况。 结果 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量表得分、SAS得分、SDS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自我效能量表评分各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弱视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義(P < 0.05)。 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提高留守儿童弱视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提高患儿自我效能,对于弱视恢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留守儿童;弱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15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in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leftover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and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of amblyopia.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5, 86 leftover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at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BT. One month after nursing , compliance scale,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self-efficacy scale were detected, and amblyopia recov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One month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compliance scale, SAS and SD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be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score of self-efficacy scal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clinical effec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CB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and improve the self-efficacy of leftover children with amblyopia.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Leftover children; Amblyopia; Clinical effect

弱视是儿童多发的眼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双眼无法同视,从而多发立体盲症[1]。弱视按照屈光不正性可以分为远视性、近视性、混合散光性、屈光参差性以及斜视性弱视,近年来弱视在患儿中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被认为是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2-3]。弱视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学习,在儿童日后的成长中也会产生巨大的障碍,对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有非常大的打击,往往容易造成患儿心理自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4-5]。因留守儿童由于自小缺少父母的照顾,性格往往容易孤僻,这种负面影响对于留守儿童影响更甚。对于留守儿童的治疗,除常规的治疗方法外,还需格外注意护理方法的使用[6],如何通过护理改善弱视患儿的负面心理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现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86例弱视留守儿童,将团体认知行为疗法(CBT)应用于患儿护理中,探究该护理方法对于留守儿童弱视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弱视留守儿童(104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患儿纳入标准:①年龄≤14岁;②符合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中有关弱视的诊断标准[7];③能够自行填写或在隔代监护人帮助下能够填写评分量表;④患儿本人或其隔代监护人同意参与本次实验。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50眼,患儿平均年龄为(9.8±2.7)岁,男29例,女14例,其中轻度弱视16眼,中度弱视23眼,重度弱视11眼。对照组54眼,患儿平均年龄为(10.3±3.2)岁,男性27例,女性16例,其中轻度弱视14眼、中度弱视24眼、重度弱视16眼。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对患儿进行扩瞳检查,需配镜治疗者进行验光配镜。行常规远近视力检查、眼压检测、眼球运动状况检查、眼部屈光性质检查以及眼底眼周检查。每天两次涂抹1%的阿托品眼膏。

1.2.2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

观察组加以CBT,护理时间为1个月,共护理4次,具体方法如下:

(1)创建护理团队。由3~5名主治医师、心理医生以及专业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干预小组,专科医师和护士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设组长1名,组员1~5名,负责认知行为疗法的内容设计和活动落实,需对患儿自身情况作出调查,针对患儿特点制订相应的认知疗法方案,例如信心重建、认识恢复、健康宣讲、经验分享。

(2)信念和认知重建。护理团队需与儿童患儿及其监护人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不良情绪,鼓励患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压力,采用有效的团体干预方法,包括交流技巧、沟通技巧、角色扮演等,搭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桥梁,树立患儿信心,帮助患儿舒缓内心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策略,尽量不要预设流程以提高护理工作的灵活性。具体措施包括:①使用贝克的歪曲思维分类帮助患儿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进行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的矫正。②采用适当的记录表对患儿每周的情绪、心态、心理变化、行为方式等因素进行详细记录,告知患儿护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所在,对患儿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合理疏导。③定期开展讲座、讨论会、情景演绎等活动,引导患儿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分析,帮助患儿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④采用行为疗法、家庭支持、自我暗示放松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运动治疗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法综合护理的措施对患儿进行干预。

(3)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护理团队需整理有关弱视的相关疾病知识,定期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教授患儿弱视的护理方法、日常眼部清洁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的预期效果以及弱视发病的普遍性,通过健康知识宣讲帮助患儿纠正自卑的心理,正确认识弱视。

(4)经验式集体治疗。召集所有患儿进行统一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在病例人群中选择成功病例作为榜样进行护理治疗,以团队沟通为基础,鼓励患儿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分享治疗经验和生活经历,例如分享患儿治疗时期发生的不良反应或疗效恢复。从而减少患儿自卑心理,帮助提高患儿社交能力和生活信心。

1.3 评价指标

护理1个月后采用依从性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定[8]。依从性量表、SAS、SDS均为百分制量表,其中依从性量表得分越高依从性越好;SAS与SDS得分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高。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评定两组患儿包括社交效能、饮食选择、保持活力信心、照顾效能等多项指标;其中社交效能和照顾效能为0~50分,饮食选择、保持活力信心、躯体功能和情绪克服为0~5分,量表总分12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对两组患儿弱视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其中基本痊愈表现为视力≥0.9,有效为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无效为视力退步、不变或仅提高1行[9]。总体有效率=(基本痊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依从性、抑郁和焦虑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得分比对照组高(P < 0.05);见表1。观察组患儿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

2.2 兩组患儿自我效能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社交效能、照顾效能、饮食选择、保持活力信心、躯体功能以及情绪克服等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弱视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弱视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大幅上升,对于留守儿童疾病的控制和护理近年来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弱视的发病率在留守儿童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眼部疾病的发病率达到17%[10],如何控制留守儿童的弱视病症,并降低患儿因长期弱视产生的负面心理和不健康情绪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11-12]。通过护理提高弱视儿童生活信心和治疗效果尤为重要。

CBT是通过帮助患儿建立信念并改变患儿行为来达到修正患儿不良认知的护理方法,该护理对于消除患儿不良情绪,缓解患儿心理压力,提高患儿治疗信心有着良好的效果,被认为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13-16]。CBT治疗目的在于改变患儿消极思维,帮助患儿清除潜在意识中的抵抗和排斥心理,重塑患儿信心从而改变患儿对某一问题的行为模式。

CBT首先对护理团队有明确的要求,护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以及心理医生共同组成,一方面该团队能够提供患儿最专业合适的疾病知识,保证弱视儿童或者其隔代监护人对弱视病症有明确的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后期的心理辅导能够事半功倍,明显降低患儿的抵抗心理。另一方面,该团队不仅注重患儿的病情恢复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患儿的心理有明确的治疗方法,通过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儿内心不愿告知别人的压力,通过案例分享、角色扮演等途径能够让患儿意识到弱视并非特殊的疾病[17-18]。以往的治疗中常常有患儿因为自卑或其他负面心理,不愿意配合医生和护士,从而降低治疗的效果。CBT能够有效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以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为桥梁,实现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对于提高患儿治疗信心有重要作用[19]。CBT并非仅仅针对个人,而是以团体的方式进行有效宣讲。通过组织一定数量的弱视患儿,带动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治疗经验和生活感受,给原本自卑闭塞的弱视患儿提供了一个来能更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降低心理压力。而且通过团队交流,患儿的社交功能得到有效锻炼,进而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个人信心明显提升,从而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最后CBT注重患儿家属的作用,由于大多留守儿童是与隔代监护人一起生活,通过向隔代监护人宣传知识、沟通交流保证隔代监护人能够正确认识弱视,在与患儿的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以支持,而有研究指出来自家庭的支持对于患者身体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患儿治疗主动性,提高治疗效果[20]。

综上所述,CBT能够有效提高留守儿童弱视患儿的治疗积极性,减轻患儿的负面情绪,提高患儿自我效能,对于弱视恢复有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毅,李洪阳.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3):352-354.

[2] 苏炳凤.儿童弱视治疗的护理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3,24(10):1495-1498.

[3] 陈嘉锡,何花,杨红,等.完善相关辅助检查避免儿童弱视误诊的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57(6):692-696.

[4] 康映红,李丽红,李娜,等.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临床疗效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154-156.

[5] 彭静,李春花.儿童弱视420例综合疗法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5,43(9):1136-1137.

[6] 王季芳,黄国秀.强化护理干预改善儿童弱视训练依从性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4):64-67.

[7]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 4(3):97.

[8] 赵堪兴,史学锋.学习新版临床指南进一步规范弱视诊断治疗[J].中华眼科杂志,2014,50(7):481-484.

[9] 石荣先,方亚飞,张建华,等.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 20(3):19-21.

[10] 杨意念,钱华英,唐陆秀,等.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和残余肾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23):58-61.

[11] 齐翠萍.少年儿童屈光不正5174例弱视临床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5):545-547.

[12] 杨红侠,冯满来.护理健康教育对弱视患儿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6):896-897.

[13] 贾悦,仇晓溪,魏萍,等.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病人心理及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8(33):4214-4216.

[14] 黄慧兰,刘新民.团体人际心理干预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社交焦虑的疗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5):324-327.

[15] 何靜,张俐.团体认知干预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压力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 31(13):71-73.

[16] 闫煜蕾,王珊珊,唐淼,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 29(1):10-15.

[17] 秦晓红.团体认知护理对癌症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7):920-922.

[18] 朱丽,郭丝锦,夏效升,等.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癌症进展,2016,14(5):500-502.

[19] 臧刚顺,宋之杰,赵延庆,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3):560-563.

[20] 陶云,赵玉娜,陈长香,等.家庭支持对唐山市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1):2770-2771.

猜你喜欢

弱视留守儿童临床效果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