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及运作

2017-04-05张艳婧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0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日本

张艳婧

摘要:从公害治理入手,日本逐步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而日本循环经济从开端到过渡,再到形成的建立过程,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协调配合的运行方式,也可总结为一种模式,给当前正处在转型期的我国以启示。

关键词:日本;循环经济;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0.020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日本以公害治理为切入点,逐步从传统经济过渡到循环经济,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模式”,是对一国循环经济建立及运行的概括。它包含纵横两个维度,即纵向审视循环经济其产生、建立的过程,横向探讨政府、企业、社会三者如何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协调配合。

1日本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背景

与具有“连续性”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传统工业“破裂、间断性”的生产模式,在使得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日本放弃传统经济而走向循环经济,除了传统经济本身弊端之外,也由于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压力需要其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日俄战争、一战以及二战后接连出现的神武、岩户、伊奘诺景气,一次次地将日本经济推向高潮,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一度在六十年代达到12.2%的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长时间的高投资、高积累、高增长路线下,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工业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时,也因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造成了巨大资源消耗,产生了庞大的废弃物。而这些有毒有害废弃物被企业随意处理丢弃和处置,便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熊本水俣病事件、阿贺野川汞中毒事件、三重县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神通川镉中毒事件为代表的四大公害事件的发生,就是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及对人身健康所造成的损害的最有力证明。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一国人均收入与其环境污染程度成“倒U型”曲线,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一国环境污染程度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变化态势。

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而进入七十年代,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使得日本工业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传统制造业发展受限、经济增速放缓,加之因工业化、城市化而大量产生的废弃物,迫使日本放弃原先以资源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转向一种资源高效使用、废弃物循环使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经济再次腾飞。

2日本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

2.1公害危机下的末端治理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由于环境恶化,公害事件的频发,使得公害诉讼以及反公害运动风起云涌。面对这样的态势,首先对开始对废弃物的处理进行了严厉的立法,开始了末端治理。1967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在明确了“公害”的定义、防止公害的目的之外,也划清了在公害防治中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各自所负担的责任及惩罚办法。该法是日本第一部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环境公害的法律,它也成为日后日本政府制定环境标准的依据。其后,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六部防止公害的相关法律并对相关法律予以修正,同时配合多项严厉的防止公害措施,使得公害锐减。

鉴于公害问题通常是由产业废弃物不良处置引起,1970年召开的“公害国会”通过了《废弃物处理法》,也就是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该法以废弃物处理为切入点,通过规范废弃物排放、将废弃物处理纳入法制轨道,以保护环境、解决公害问题,而它的颁布也开启日本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第一步。1971年,环境厅的成立,这使得对废弃物管理、公害治理走向常规化与行政化。

2.2从末端治理走向管端预防

八十年代,日本从末端治理开始走向“管端预防”战略,以期从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这是因为,单纯的规范废弃物处理并不能解决产业、生活废弃物不断增多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诸如噪声等新型污染的显现,使得环境问题更为多样。同时,石油危机与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带来的工业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也使得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因而,如何从生产、消费源头预防污染及公害的产生、降低资源消耗,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新时期的关键问题。不过,尽管管端预防战略的实施使得这一时期日本的环境问题有所减轻,但由于它并未脱离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思路,因而也就无法真正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问题。

2.3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

在八十年代末的泡沫经济的影响下,日本经济增长长期停滞,日本政府和产业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振日本经济、保持其国际竞争力。而先前一直存在的废弃物、污染问题也需要新的解决方式。两种诉求相结合,便使得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能够将废弃物处理以及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呼声应运而生。

1993年,《环境基本法》的出台成为日本建設循环型社会的基本理念,即企业必须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负荷,并尽量使用再生资源。1994年,《环境基本计划》的颁布,在第一次提出建立“循环”的社会目标的同时,通过订立长短期计划、划分各主体责任等手段减轻环境负担。同年,“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的目标的确立;1996年,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构想出现;1998年,旨在建立“适量生产、适量消费、最少废弃”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环境立国”新战略的制定——这些都加快了日本建立循环经济的步伐。

而真正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莫过于2000年《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的通过。该法是世界首部关于推动循环经济及循环型社会形成的立法,从内容上看,首先它对“循环型社会”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即是一种抑制废弃物产生、对循环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合理处置,以抑制自然资源消费、将环境负荷将至最低的社会。其次,该法在法律上明确将“废弃物”定义为“循环资源”,要求促进其循环利用。再次,它还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责任。同时,诸如《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订及修改,也使得2000年成为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元年”。

2002年,日本环境厅升级为环境省,其管理范围也得以扩大。2003年,日本政府颁布《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计划》,将以废弃物处理为中心的行政重点转向以推进循环为中心,另外,计划也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总体目标。这些都推动了日本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日本循环经济模式的运行方式

《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责任予以明确规定,也正因这三方面的协调配合,才使得日本的循环经济得以顺利运行,能够在其建立短短十几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1政府机构的所承担的责任

首先,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建立循环经济的过程,也是日本环境、资源等法律走向全面化、体系化的过程,而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成为日本循环经济模式的突出特点。目前,日本已建立起了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以一部基本法——《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以两部综合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手段,以六部具体法——《绿色采购法》、《容器与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资源再生利用法》、《食品资源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汽车而资源再生利用法》为具体措施的法律体系。该体系从宏观政策层面规定了未来日本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成为日本构建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有力保证。

其次,按年度编写公害以及环境白皮书。应《公害对策基本法》的要求,1969年,日本政府发布了第一部白书,即《公害白书》。随着相关法律的出台及完善,尽管白书先后经历了从《公害白书》到《环境白书》到《循环型社会白书》再到《生物多样性白书》的多次转型,但日本政府仍会在该年度白书中公告上年环境现状与问题、总结环保政策与各行为体环保行动,列举其所取得的环境成就,并对上年度各方面表现予以综合评价。

再次,制定具体保障措施。其经济手段主要有:设置“地球环境基金”等财政援助资金,支援企业、民间环保活动;利用税收杠杆,对符合“3R”要求的产品与项目予以优惠,对废弃物排放行为及产品予以惩罚等。社会手段主要有:进行环境教育,培育民众环保意识;开展环境调查,支援各地环保活动,应对循环型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等。

3.2企业层面的行动

首先,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减排、再循环等活动。如1997年,在能源、制造、运输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就曾联合制定了“环境自主行动计划”,明确了产业界整体、各行业及企业自身的资源再循环量、废弃物最终处分量等发展目标,以控制废弃物的产生。

其次,积极贯彻“扩大生产者责任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优化产品设计、简化产品包装、完善产品回收再利用以及给废弃物处理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信息等手段,在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的整个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内,使企业对环境产生的负荷以及每个环节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负责,以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再次,各企业财团常常建立第三方评价委员会,对该企业生产、运输、销售、回收等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它们也通过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定期公布企业环境信息等的方式,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以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信赖与支持。

3.3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首先,地方团体透过建立“工坊”、组织“见学”等形式,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实际生活领域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环保理念、深化民众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培育本地区民众共同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加深本地区乃至不同地区之间民众的相互联系。另外,有的团体也通过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等方式,监督政府与企业行为。

其次普通民众作为个人也自觉主动地参与循环经济活动。其一,民众相约减少废弃物的随意丢弃,积极进行垃圾分类,方便地方或相关企业回收,提高废弃物的回收效率;其二,努力转变消费习惯,以绿色、环保、耐用作为其消费理念,选购环境友好产品,减少包装并延长物品使用时间,利用消费行为将循环理念反馈给生产、销售等经济部门,促使企业进行调整以满足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需要。

从治理公害入手,历经五十年,日本终于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日本以立法先行、政府推动、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模式,值得中国学习效仿。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因城市化、现代化而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正逐步显现,如何将日本经验用于自身、避免重走其在60年代所走过的公害老路、以较小的环境代价完成社会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又一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池元吉,张贤淳.日本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公害対策基本法[EB/OL].1967[20160613].http://www.shugiin.go.jp/internet/itdb_housei.nsf/html/houritsu/05519670803132.htm.

[3]石井邦宜.20世紀の日本環境史[M].東京:産業環境管理協会,2002.

[4]廃棄物の処理及び清掃に関する法律[EB/OL].1970[20160613].http://law.e-gov.go.jp/htmldata/S45/S45HO137.html.

[5]環境基本法[EB/OL].1993[20160613].http://law.e-gov.go.jp/htmldata/H05/H05HO091.html.

[6]環境基本計畫[EB/OL].1994[20160613].http://www.env.go.jp/policy/kihon_keikaku/plan/main.html.

[7]循環型社会形成推進基本法[EB/OL].2000[20160613]http://www.env.go.jp/recycle/circul/kihonho/law.html.

[8]近藤加代子,谷正和.循環から地域を見る:自然循環型地域社会のデザインに向けて[M].福岡:海鳥社,2010.

[9]小宮山宏,武内和彦,住明正,花木啓祐,三村信男.サステイナビリティ学:3:資源利用と循環型社会[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鈴木幸毅.循環型社会の企業経営[M].東京:税務経理協会,2000.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日本
环境保护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