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地上的亲人写一本书
2017-04-05李北方
李北方
2016年春节期间,《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刷爆朋友圈,黄灯这个名字也开始变得广为人知。从以前想出书找不到门路,到出版商主动找上门来,改变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
2016年5月,我对黄灯进行了采访(见本刊2016年第11期《黄灯:坚定而犹疑的知识分子》),当时她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每天窝在图书馆里赶书稿。现在,这本名为《大地上的亲人》的书已经出版,摆在读者面前了。
在这本书里,黄灯写了生活在三个村庄里的亲人,这三个村子分别是她嫁入的丰三村,也就是她丈夫的故乡,她的出生地,父母居住的凤形村,和她童年常住的外公外婆所在的隘口村。在书中,三个部分的顺序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的,这样一来,《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就出现在了书的开篇。
该文火爆的时候,有人质疑黄灯的写作动机,是否有煽情的嫌疑,这样暴露自己家庭的私事好不好等等。如果是其他人这么写,保不齐我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但黄灯这么写我就不会这么想,因为我早就知道她的名字。《大地上的亲人》中收入了一篇题为《故乡: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命运》的文章,讲的是她自己的家族成员的事情,该文写于2006年,曾发表于《天涯》杂志,当时我就读过,所以我知道,这个话题黄灯已经关注多年了。
拿到这本书,我了解到更多关于黄灯的亲人们的故事,有一些比《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中所写的事情更加“真实”。比如,作者丈夫的继父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他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过多的痛苦,这个情况在两个人交往一段时间后,其丈夫才鼓起勇气告诉她;再比如,作者的一个堂弟过去曾在广州以“拎包”为生,这是个不光彩的行当,但回到生活的村子,回到熟人社会,他就又恢复了原本忠厚的本性;再比如,作者的另一个弟弟曾经沾染毒品,在家庭的关心下重新找到了谋生的职业。这些事情都非常私密化,作者把这些写出来给人看,的确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其实,书中的很多事情原本都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但作者没有这样做,仅仅是点到为止。黄灯是个学院知识分子,没有这么做并不是理论的匮乏,更可能是主动选择了这种以平实的笔调进行白描,这符合她之前说的,清楚自己关注的是什么,在这方面是坚定的,但在阐释是谨慎的,不轻易下判断,也就是在思想立场上还在犹疑。作者对一个个家庭成员的经历的刻画,也很少跟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以及政策变迁挂起钩来,她止步于描述农村(其实是一些特定的个人的)现象,至于农村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她都留给三农问题专家去回答了。
因为这种写作风格,我觉得《大地上的亲人》这本书像是一本散文集(书的出版信息上写的是“纪实文学”),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催促著读者去想想自己的亲人,想想他们自己的故事,从中升起对社会变迁进行反思的冲动。
黄灯曾经有过沿着学院知识分子的路向前发展、逐步疏远亲人的可能性,是一个堂弟把她拉了回来,还是十几岁的孩子,用自己打工挣的辛苦钱给她买了礼物,到学校看她。在那以后,她开始和在广州打工的亲人经常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最终,黄灯为她的亲人们写了一本书。这一书外的经历也给其他知识分子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跟自己的亲人建立的是一种什么关系,你们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回馈亲人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