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让人才实现学术和市场双价值
2017-04-05谢奕秋
谢奕秋
“我们的生源,主体在广东,生源的高考成绩基本在全省的前5%~8%,这些都是优秀生,如果没教育好,那是校长的责任。”在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策划组织的“大学与城市—广州地区大学校长访谈”活动中,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这样认为。
工学博士陈新担任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已7年。在这期间,广东工大发展大提速:2014年各专业全面进入一本招生,2015年名列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到2016年底,两年里拿了4个国家级的孵化器,在广东的高校中首屈一指。
陈新说,这是由于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需要强势的工科支撑,“历史选择了我们,是期待,更是鞭策”。
这所校名含有“工业”的高校,因长达一周的“女生节”以及易建联、朱芳雨、林树森、李艾等校友而声名在外,而陈新谈得最多的是了解市场需求,推动产业融合,让高层次人才实现学术与市场“双价值”,让广工大成为引领广东制造业转型的生力军。
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
N:请问贵校有哪些办学特色、竞争优势,与地方、城市如何合作共赢?
C:关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广工大一直提了两句话: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这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广东发展的大潮中,我们要跟上、支持、引领,成长自己,发展自己。
关于办学特色,可概括为“以工为主,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思路。我校工程学科2012年进入了ESI全球前1%,我校的材料、化工、计算机,也很快就要进入ESI全球前1%。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内,我校工科可能有4到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工科紧扣广东、广州的制造业,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前几天也提到,广东要坚持“制造业立省”。最近几年,我校强调要从过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然后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
在与产业深度融合方面,我校这些年跟广州、东莞、佛山、河源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成效显著。比如跟广州番禺区政府共建的集成电路协同创新平台,现在是国家级孵化器;跟佛山共建的数控装备协同创新平台,现在也是国家级孵化器,还是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到2016年底,两年里我们拿了4个国家级的孵化器,在高校、至少是在广东的高校,实现了暂时领先。
我们这些孵化器的项目有三大来源:教授自己在实验室里研发的项目,面向市场去孵化;我们的教师与海外一流大学(包括像哈佛、伯克利等世界名校)合作的成果,带到平台上来孵化—这样的项目有国际前瞻性,能让地方产业通过这些与国际一流大学的融合、项目落地,了解国际科技发展的走势;还有就是年轻学生的创客空间,学生的idea在学校做成半生不熟的小项目,毕业时如果项目比较好,就送到孵化器,加上社会资本的支持,就可能孵化出一个公司,完成自己的就业,甚至可以带动一批同学的就业。
队伍建设要有新理念、新机制
N:请问贵校如何营造环境,吸引各方名师纷纷而来,并让本校人才不断成长为名家大师?
C:我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广工大2015年6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到2016年底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引进国家级的创新人才(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青、青年千人、优青等)达32人,比我们2011年到2015年引进的A类人才的总和还要多。所以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对我校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最近一年半,我们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包括博士、博士后,达到200多人。我们每年又成百地把自己的教师送到海外一流平台去合作研究、去研修提高,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过去讲队伍建设,常说“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现在我们提出“四靠”,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尤其是海外回来的优秀人才,他对国情省情市情都不太清楚,要提供“个性服务”,使之“上能齐天、下能着地”。
针对高层次人才,要让他们实现学术和市场的双价值,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我曾经跟我们引进的汉诺大师(汉诺·凯霍宁教授,Nokia高速成长期的首席设计师,全球第一款GPS定位手机设计者,跟苹果的乔布斯是好朋友,也是芬兰总统的创新委员会首席顾问)说:“我们广工大的池塘太小,你的鱼太大,养不了。我给你100万,甚至200万、300万元,你是看不上的,但是中国、广东、广州的市场是巨大的池塘,足够你遨游。”他非常认可我这句话。
由于他来广工当教授,20多个北欧的教授、博士也来到广工,让默默无闻的艺术与设计学院通过5年奋斗,在国内、国际上地位明显提升。有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在拿到研究生推免资格后,他本可以选清华北大中大读研,却选择了广工的工业设计专业。这足以证明,我们这个学科由于牛人和牛人团队的到来,它顶天和立地的做法,让我们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队伍是大学的根本,但队伍建设要有理念、举措、机制。改革到了深水区,就需要机制的创新,否则很难有新的跨越。
地方高校也能拿到全國第二
N:听说贵校有本科生4万人,研究生五千人,这么多人光管理就很费心思,如何让他们快速成才?
C:大学因学生而存在,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我校特别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培养,虽然是地方高校,但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大赛中成绩非常出色。
2015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挑战杯”),700多所高校参加,最终广东工大拿了两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总分并列全国第二(第一是清华和交大)。2016年的“挑战杯”,我们在省赛又拿到全省第一。我校还是教育部认定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今后我校仍将重点推动人才培养。首先是价值引领,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人才培养的头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有家国情怀,有梦想,有动力;要通过社会和自身力量,引领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自己都有责任和担当。
第二,我校强调多样性、个性化,不能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千人一面。我校也强调拓宽知识面,提供多专业融合培养,让学生跨专业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我经常讲到一个例子,广工大的外语专业怎么去与其他高校的竞争,如果没有特色是不行的。我校主打工科英语,开现代工业发展概论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懂得石墨烯、4G、5G这些工科类基本常识;如果做方案时有不懂的,可以打电话问学工科的同学。这就是广工大“以工为主”的优势所在。我们鼓励多专业交叉融合,组成小团队进入创客空间,学会做产品和市场调查,学会去向风险投资找钱。
第三,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比如学生食堂,就不单是服务的地方,也是学生通过后勤服务监督,获得成长的地方,是学生建立公平、正义价值观,提高管理能力的地方。只要他参与了从买菜到做菜到质量监控全程,这对他的教育意义是很大的。再比如我校的机关、图书馆,以前设置的叫“勤工助学”岗,现在我们改叫“实践育人”岗,是要锻炼学生的办事能力。还有,我校根据国家规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边工边读、休学创业,这些都是现在培养学生的大趋势。
优秀生没教育好是校长之责
N:您与“微信之父”张小龙同是湖南人,在华中理工大学读书时曾经同校两年。像张小龙这样的年轻人偶像,你会用他作为例子来激励学生吗?
C: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偶像的力量是很大的,不论是张小龙、马云还是马化腾。而我们现在跟学生讲得更多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企业明星、经济明星,但是这个社会在发展,只要你有梦想,就能在自己适合的方向上,创造属于你自己的明星—前提是,你必须脚踏实地;只会做梦,不会脚踏实地,那就会把你的一生都给耽误掉。
我们更希望年轻人看到这些成功人士所经历的磨难、摔倒,那才是造就他们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我本人一般不愿意、也不太希望用明星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因为成为明星有天赋也有机遇,当然更有脚踏实地。脚踏实地之后,你总能实现你的某种梦想,总能为社会做出某种贡献,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如果你只是想着最高点,不想过程,反倒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最不利的。
所以,我们在讲价值引领的时候,会重视请一些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小人物”,来跟我们的学生做一种价值观的引导。现在这个世界,不可能人人都是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年輕人都成为亿万富翁。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N:您1995年至今在广工大工作了22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担任省科技厅副厅长,有什么收获?作为校长,担子更重了吧?
C:广工大在20世纪七十年代,曾搬迁到韶关矿区办学。199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合并3所院校,组建广东工业大学,这是学校的首次跨越,为今天的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后来学校主体进入大学城,整个规模上了个台阶。再就是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了。
担任科技厅副厅长的两年多,最大感受是开了眼界,知道市场、企业、政府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后来我在广工大关于学科、平台建设的想法,都是源于此。
我们学生现在的就业率,放到全国也是最好的之一,95%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到工作。我们的生源,主体在广东,高考成绩基本在全省前5%~8%,这些都是优秀生,如果没教育好,那是校长的责任。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