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者:资本寒冬里,谁是春天的希望?

2017-04-05张墨宁

南风窗 2017年6期
关键词:创业者单车资本

张墨宁

如何发现基于社会变革以及中国新崛起阶层的消费需求,将是创业者未来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的冬天或许远未来临。

2017年的全国“两会”,分享经济一词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除此之外,还有首次提及的人工智能、5G等概念。在过去几年中,探索新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新兴产业一直处在一种亢奋状态,与实体经济的低迷形成了强烈反差。创业、创新也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新希望,成为经济新动力成长的发动机。

而在过去3年时间里,市场经历了创投火热到资本寒冬的急速变化,到目前为止,创业者感受到的寒意仍未远去。而在哀鸿遍野的创业项目死亡潮之中,“独角兽”型的新兴互联网公司却更受资本青睐,新的分享经济模式也从未停下破土而出的生长动力。分化之下,创业与商业、社会变革的关系也愈发清晰。

谁的资本寒冬?

2014年,可谓大众创业的黄金时代。

在经历了2015年年末以来日趋明朗的“资本寒冬”后,创业者们才更加深刻体会到,彼时的热闹是他们可能很难再遇到的机会。身处资本的狂热追逐,没有几个人能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每一个想站稳在潮头的人都忙着做项目、讲故事、融资,甚至拒绝钱。在创业者集群出现的场所,有无数个初创公司或者仅有雏形构想的团队看不上“土鳖资本”的故事。那是一个主流机构投资也需要循着气味、捧着钱为年轻人的梦想买单的时代。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以百度移动搜索流量超过PC端为标志性事件,移动互联网正式开始了压倒性的生长,资本与创业项目也开始互相借势、鼓噪,某家初创公司在一周之内估值就呈几何数增长,在那个资本狂热的时间点,这并不能算是神话。

2014年的互联网创业关键词是O2O,在线教育、代駕、生活服务,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消费层面。隔三差五就有一个融资事件发生、广为人知,而且额度几乎至少都是数千万美元起。

资本放大了野心,也产生了泡沫。每一家拿到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烧钱,在以滴滴为代表的成功者模式的感召下,没有人觉得烧钱是一种畸形的市场行为,反而认为只有依靠资本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才是唯一飞起来的方法。据说,滴滴刚上线时有过一天烧掉6000万的大手笔,这样的故事在创业圈内起到的作用是,强化了对于路径和战略的判断。为了流量数据好看,刷单几乎是一个通行的方法,创业者也别无选择,投资人看的是流量、排名,才决定下一次融资,在资源只会向头部集中的市场中,不扩张就意味着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

而现在回过去看,这种几乎疯狂的烧钱法带来的不一定是成功,许多公司盲目扩张以至管理崩溃,庞大的用户补贴并没有增加产品粘性反而使资金链断裂,甚至有些产品在事后看来或许只是一个伪需求。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马云也指出了症结所在:“现在中国互联网的很大问题,就是靠做交易量来融资。这种商业模式见了鬼了,5年都赚不到钱的。什么叫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很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就是规模化盈利。在没有规模化盈利的情况下,都只能称为商业行为,而不能称为商业模式。”

但在那样一个狂热的氛围中,行为还是模式已经很难分得清楚。到了2015年,势头变得更加停不下来。来自私募和创投行业的投资,仅2015年上半年的投资额就和2014年全年持平。2015年融资案例总数达到3932个,而5年前这个数字只有302个。这近4000个融资案例里面,大部分投向了电商、O2O、企业服务、P2P等领域。当时,中国股市的新一轮行情也正在高歌猛进中,直至6月站上了近七年的最高点,然后是一路急跌。创投市场的泡沫也开始出现破灭的预兆。一流风投都变得谨慎起来,甚至不再投新的案子,创业者发现,投资人开始无理由地跳票,原本答应的数额被腰斩甚至不了了之。已经习惯了以烧钱来攻城略地的创业者发现,没有了持续注血、接盘的资本,手里已经无牌可打,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裁员、收缩战线、缩减开支,最终死去。

华兴资本的杜永波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创业者最想见到的人”,他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曾回顾道,“2014年底就已经觉得市场有泡沫,过热了,那时投互联网比较好的一些机构,比如老虎、DST也都收手不投了。但是没想到之前投传统行业的PE基金,看到互联网很热后冲进来,之后又有很多人民币基金出来接盘。我们当时就认为这是强弩之末。”此后,他还曾告诫创业者:“忘掉你对投资人拍着胸脯说的增速和GMV吧。你要关注现金流,要活下来。”

而活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到融资后的欢呼声和香槟的味道还没有散去,帷幕就已经快要落下了。投资人开始关心什么时候盈利,而不只是订单量、GMV和增速。有机构统计了2016年上半年国内外创业公司死亡榜,发现几乎所有失败的公司都在冬天来临时,落于模式和收入之困。“C轮死”也成了无法摆脱的魔咒。从投资机构的投资数量也能看出市场的急转直下,2016年上半年与2015年同期相比,投资数量腰斩甚至断崖式下跌,个别基金将近一年都没有投新的项目。电商、O2O都是重灾区,P2P跑路潮也是出现于这一时期。按照资本追涨杀跌的逻辑,即使市场上并不缺钱,预期却很难向好。

据钛媒体TMT base全球数据库统计,过去5年,也就是中国移动大潮蓬勃发展从种子到成熟的5年,共有1398家公司彻底关闭。彻底关闭或准关闭项目多集中在电子商务、本地生活、社交、企业服务等领域;北上广浙四地成为重灾区,“死亡”项目中处于A轮及A轮前早期的比率高达98.60%。

然而,虽然资本环境不佳,但所谓创业的“寒冬”在一部分人那里是一个伪概念。

冷热不均

去年底,针对公众热议的“资本寒冬”问题,几位投资界大佬在一个论坛上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北极光创投的创始合伙人、邓峰表说道,大家觉得冷只是因为“冷热不均”。他认为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投资的数量、个数和融资量确实有所减少,但其他很多行业还是不错的,比如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科技、健康、医疗创业。赛富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阎焱认为资本市场的钱涌到VC和PE里面来,其实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但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投资更加趋于理性。在那些知名的创投人眼里,资本寒冬是一个相对概念几成共识。

资本确实在向一些领域集中,而不像2014年的表现那样,带有以量博质、广撒网的“土豪”色彩。在O2O等领域的项目出现大规模死亡的同时,一些领域却更加被投资人看好。

首先是规模化的互联网公司风头不减。滴滴出行在2016年公布新一轮45亿美元股权融资,加上招商银行25亿美元银团贷款,中国人寿20亿人民币长期债权投资,滴滴新一轮融资达到73亿美元。此后,迅速完成了对优步的合并收购,成为未上市公司当中最大的一家互联网公司。“独角兽”企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和效率通过资本输血完成资源整合。这对于后继的创业者来说,却可能是个坏消息,互联网企业的垄断趋势和传统化将更加显现,但凡能想到的生活服务领域,窗口都在渐渐闭合。

在“资本寒冬”中炙手可热的还有大宗商品B2B早期创业,此前,这类垂直电商平台被看作落伍和模仿的象征。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钢铁、化工、航运、农业、布料等一系列由撮合模式衍生而来的“找X网”B2B模式备受资本青睐,获得了一系列融资,几乎已经成为产业互联网创业最活跃的板块。据大宗商品电商圈统计,2016年全年累计有35家大宗商品电商获得总计约30亿元的融资,2016年,融到最多钱的大宗商品电商是找钢网,其E轮融资规模达11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工业大宗商品全面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负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去产能”作为重头戏。在这些過剩的领域,大多存在着市场化不完全的情况,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造成了产业链条长且分散,中间从业者众多以及混乱无序的状况。因此,利用互联网+打通中间环节,提升产业链效率是大宗商品传统行业目前最需要的改造路径。

挖掘社会需求

2016年最令市场振奋的要属共享单车。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成为互联网+出行的新型业态,这种无碳出行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截至2016年11月,已经有包括摩拜单车、优拜单车、OFO、小鸣单车、小蓝单车、骑呗等在内的多家共享单车诞生并且都获得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其中,摩拜单车近日完成了2.15亿美元D轮融资后,其估值或已经达到10亿美金。粗略统计,共享单车在半年多时间里涌入了超过20家企业和30亿人民币的资金。

分享经济在中国兴起以来,就一直没有停下挖掘潜在社会需求的步伐,尽管打车软件的普及与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管理政策有冲突之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但有政府支持和社会大量需求这两个基石,分享经济领域仍然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涌入。高层都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对分享经济的肯定,将其看作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即便共享单车问世以来,产生了很多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但官方仍然给予了一定的宽容度。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全国“两会”上表示,他支持共享单车,“这不仅仅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大城市节能低碳、有利于健康的一种出行方式。共享单车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政府首先应当拥抱这种创新,同时对此进行引导,运用制度予以规范。”此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总理座谈会上,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玮也在受邀之列。

与打车软件问世初期产生了诸多摩擦不同,共享单车并不涉及到对其他利益群体的触犯,也很少有法律方面的争议。而且,各大城市的政府近几年一直在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但利用率一直上不去。正因如此,共享单车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诉求实现了契合,快速占领市场的路也看起来顺遂得多。

与2014年以及之前相比,2016年的整体资本环境仍然不能用回暖来形容。但B2B企业服务、分享经济、内容创业却一边风景独好。国家信息中心下属的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

2016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与娱乐直播相比,“知识付费”这股内容创业界的“清流”并不逊色。“分答”、“得到”、“知乎live”、“喜马拉雅FM”格局已经趋于形成。最近,知识分享服务平台“千聊”也完成了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

从内容创业、知识付费频获投资也能看出,能够在市场上激起浪花、由供给创造需求的,不仅是像滴滴、摩拜那样解决了社会痛点、对政府职能形成补充和完善的共享型平台,也不仅是像找钢网那样改变了传统行业的供求和流通体系的撮合型“中介”,新中产阶层的知识焦虑也可以是一个“刚需”。如何发现基于社会变革以及中国新崛起阶层的消费需求,将是创业者未来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冬天或许远未来临。

猜你喜欢

创业者单车资本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飞吧,单车
资本策局变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对恶意破坏共享单车行为要“零容忍”
第一资本观
共享单车(外四首)
互联网创业者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