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家胡同 曾住过无数的名人

2017-04-05彭立昭

北广人物 2017年9期
关键词:号院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 曾住过无数的名人

位于北京朝阳门南小街和东四南大街之间的史家胡同,自元大都建城以来,在历经明、清的700多年的岁月长河后保存至今,独具魅力。在这条仅长700米的胡同里,现在仍存80余座四合院,这些四合院中曾住过无数的名人。而史家胡同博物馆就设在史家胡同24号院,一座两进的花园宅院,精致的院子里,有参天的老柿子树,有历经时光的老砖,老屋檐、老瓦当、老镇兽、老物件、老竹帘,共同撑起了京城最古典的四合院风情。

2013年成立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个胡同博物馆。博物馆匾额由舒乙先生题写。2013年10月,在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的协调与支持下,正式免费对外开放,与世人见面。除了老北京的砖雕石刻等民俗旧物,博物馆还用社区居民捐献的老物件营造了两个“穿越”的胡同人家。“五六十年代的记忆”展厅青砖铺地、刷大白墙,木桌上摆着锡茶壶、搪瓷杯,墙上贴着毛主席像,矮柜上的半导体收音机、人力缝纫机;“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展厅有了组合柜、黑白电视机、单开门冰箱……上个世纪远去的记忆不断在人们眼中浮现。该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史家胡同深厚的人文与历史底蕴,是北京胡同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窗口,也是社区百姓重拾昔日记忆、寻找归属感的文化景点。

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建成一年后,于2014年9月成立了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也是北京首家致力于胡同风貌保护的群众自治组织。该协会吸纳了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产权单位以及房屋管理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他说,“从文化的保护到胡同风貌的保护,再到与公众参与模式的结合,史家胡同一直走在前沿,一直在探索创新,目的是希望解决目前一系列困扰老北京胡同保护的难题。”李哲对北京,尤其是老北京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他指出,“未来,史家胡同还是要以老北京静生活为主,延续居住风貌,不希望有过多的商业业态,发展要自然而然。”2017年,朝阳门街道还将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一道,共同延续和深化这一系列的探索。

史家胡同名字的由来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最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得名于明代居住于这条胡同的“史家大户”。也有人说,其得名于明代大臣史可法。如今在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乾隆年间的《京城全图》及后世各版地图中,依然能看到现今史家胡同的影踪。

近代以来,与史家胡同相关的名人逸事不胜枚举。这里催生了中国近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也曾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了独特的名人文化。

据记者了解,史家胡同20号院是一个文艺大院,北京人艺初建时的院部办公地,曹禺、李伯钊、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曾在这里工作,人艺许多早期经典作品都曾在这里排练。

53号院的好园宾馆,曾是全国妇联办公地,留下了邓颖超、康克清等人的身影。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的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宅24号院,她出身书香世家,擅画,善文,曾拜缪素筠为师,受过辜鸿铭教育,七八岁时拜王竹林为师,后又师从女画家郝漱玉;她听过周作人的课,朱光潜评过她的画,她的一生是文艺的一生,是“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她与胡适、徐志摩也有着深厚的友谊,过去常有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画家名流在此聚会,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

史家胡同的出名,还因为它和中国近代教育的紧密联系。1909年,清廷成立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赴美留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三次甄别考试都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著名学者胡适、气象学家竺可桢、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语言学大家赵元任都是在这条胡同里先后通过考试后成为中国派遣的“庚款赴美留学生”赴美国留学的。当代则有史家胡同幼儿园、史家小学享誉京城。

走完博物馆我竟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那些精彩的图片背后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任何一条胡同,都像一个巨大生命体的筋络血脉,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人和事。史家胡同作为生命轨迹的忠实记录者,已经不仅仅代表着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它还担负着一些历史使命,保留了更多的往日色彩。

猜你喜欢

号院史家胡同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全能”爸爸
离奇的凶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