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7-04-04燕迎春徐义陵
燕迎春 徐义陵
(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动物疫病防控所 257337)
浅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
燕迎春 徐义陵
(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动物疫病防控所 257337)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革拉泽氏病,它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在兽医临床上,大多以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主要特征。
1 病原特点
(1)该病病原菌曾称为猪嗜血杆菌和猪流感嗜血杆菌,后来证明其生长时不需要X因子,所以更名为副猪嗜血杆菌。该病原菌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至丝状的菌体,革兰氏染色阴性,通常可见荚膜,但体外培养时易受影响。该菌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不需要血红素和其他卟啉类物质,脲酶和氧化酶试验阴性,接触酶试验阳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将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划线于鲜血琼脂平板,再用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垂直于水平划线,37℃培养24~48h,呈现出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2)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外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不可定型。各血清型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血清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其次是血清2、4、8、15型,血清3、6、7、9、11型的毒力较弱。另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可能毒力不同。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经5~20min被杀死,4℃存活7~10d。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性 本病只发生于猪,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多见于5~8周龄的保育猪,尤其是断奶后10d左右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病死率可达50%。在新发病的猪场,可能导致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范围也显著增宽。
2.2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健康猪的鼻腔、扁桃体、气管等部位,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猪的相互接触传播,经消化道也可感染。
2.4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应激有关,如气候变化、饲料或饮水供应不足、运输等。猪发生支原体肺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疾病的临诊表现,即呈现继发或混合感柒。
3 临床症状
高度健康的猪群,感染后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消瘦、被毛粗乱、反应迟钝、咳嗽、呼吸困难、疼痛(尖叫)、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4 病理变化
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包括胸膜、腹膜和心包膜,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颜色呈灰白色。副猪嗜血杆菌也可能引起急性败血症,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乃至死亡。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可能引起筋膜炎和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等。
5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给合对病畜的治疗效果,可以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需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处于急性感染期的猪在没有应用抗菌药之前,采集浆膜表面的物质或渗出的脑脊液等,接种于含V因子的培养基。但细菌培养往往不易成功,因为副猪嗜血杆菌十分娇嫩。在一个猪群中可能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的几个菌株或血清型,甚至在同一猪的不同组织中也可发现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因此,在进行细菌分离时,应在全身多部位采集病料。血清学试验主要有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对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用口服之外的方式应用大剂量的抗菌药进行治疗,对整个猪群进行药物预防。6.2 预防措施 使用疫苗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很低,因此主要用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苗。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母猪接种后可使4周龄以内的仔猪获得被动性免疫保护,再用相同血清型的灭活菌苗激发仔猪产生主动性免疫,从而对断奶仔猪产生免疫保护。如果后备母猪和仔猪都接种疫苗,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可能性就很小。但如果后备母猪不免疫,仔猪有可能发病。母源抗体对灭活疫苗免疫接种的影响较小。初免猪产前40d一免,产前20d二免。经免猪产前30d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30日龄内进行,1ml/次,最好一免后过15d再重复免疫1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d以上的间隔。
S858.28
B
1007-1733(2017)03-0041-02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