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发Ⅰ型呼吸衰竭伴2型糖尿病3例诊治分析
2017-04-04王岷姜琪娜王珺陈文靖王仪雯
王岷,姜琪娜,王珺,陈文靖,王仪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12)
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发Ⅰ型呼吸衰竭伴2型糖尿病3例诊治分析
王岷,姜琪娜,王珺,陈文靖,王仪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12)
目的总结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发 Ⅰ 型呼吸衰竭伴2型糖尿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H1N1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诊断治疗过程。结果3例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以高热、咳嗽入院;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出现胸闷憋气症状,血氧饱和度下降,抗感染治疗效果差;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气分析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双肺出现广泛渗出性病变,以肺实变为主,影像学呈多样性。考虑病毒性肺炎,及早给予奥司他韦、甲强龙、丙种球蛋白及高流量面罩吸氧、抗感染、补液、降糖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影像学检查减轻,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病毒学检测为甲型H1N1病毒。结论对高热、咳嗽、肺内湿啰音、胸部CT示病灶明显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无病毒学诊断依据情况下,及早行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疗效。
病毒性肺炎; 甲型H1N1流感病毒;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奥司他韦;甲强龙;丙种球蛋白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呼吸道疾病,极易出现肺炎等肺部并发症,致死率极高。目前,血清及痰液中分离培养并鉴定病毒是诊断的金标准[1],但是检测周期≥72 h,延误早期抗病毒治疗,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2]。因此,能否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早期检测考虑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并尽早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现对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2016年1~2月收治的3例伴2型糖尿病的确诊甲型H1N1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诊治提供临床参考。
1 临床资料
例1:李某,男,51岁。因阵发性胸痛6年余,咳嗽1周,发热3 d,于2016年1月30日入本院心内科。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咳嗽,3 d前出现发热(热峰39.3 ℃)。既往曾患2型糖尿病,6年前置入冠状动脉支架3枚;吸烟指数400,戒烟1年余。入院查体:T 39 ℃,P 96次/min,R 20次/min,BP 126/77 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发热病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入院后胸部CT示,双肺炎性病变可能性大。
1月31日血常规示,白细胞5.12×109/L,中性粒细胞占65.5%。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2 d,效不佳,仍发热,并出现轻度胸闷憋气。考虑病毒性肺炎,加用奥司他韦(达菲)治疗,并于2月2日转入呼吸内科。当日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3.12×109/L、中性粒细胞占71.5%,D-二聚体3.40 mg/L、纤维蛋白原4.50 g/L、葡萄糖7.79 mmol/L、乳酸脱氢酶712 U/L、α羟丁酸脱氢酶491 U/L、磷酸肌酸激酶424 U/L、C反应蛋白165.8 mg/L、钠132.1 mmol/L、氯96.3 mmol/L;末梢血氧饱和度(SO2)82%~85%(吸氧浓度4 L/min)。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甲强龙抗炎,以及补液、降糖等综合治疗。2月3日,复查胸部CT较前明显进展,双肺多发片絮状高密度影,以双下肺及外边缘处为著。2月4日,患者持续发热(热峰39 ℃),胸闷憋气加重。血气分析:pH 7.36,PCO230 mmHg,PO250 mmHg,SO270%,提示Ⅰ型呼吸衰竭。应用无创呼吸机不能耐受,持续应用高流量面罩吸氧4~5 L/min,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2月5日,体温控制未再发热,山东省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采样分离病毒回报为甲型H1N1病毒。继用达菲2周,并给予美罗培南抗感染及降糖、中药等综合治疗。2月15日,复查胸部CT示双肺炎症较前明显吸收;2月26日,胸部CT示双肺炎症大部吸收。最终诊断:病毒性肺炎(H1N1),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下壁心肌梗死支架安置术后(心功能Ⅲ级)。2月26日出院后给予富露施抗氧化治疗,3月14日门诊复查胸部CT示双肺炎症基本吸收。
例2:白某,男,62岁。因2型糖尿病史18年,咳嗽、发热3 d,于2016年2月1日入我院内分泌科。院外热峰39.5 ℃,且有恶心、呕吐,轻度胸闷憋气。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T 39.5 ℃,P 112次/min,R 22次/min,BP 148/90 mmHg。发热病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律齐。当日胸部CT示,右肺炎性病变。2月2日,血常规示血细胞5.12×109/L,中性粒细胞占78.5%,淋巴细胞占14.5%;血糖13.17 mmol/L,乳酸脱氢酶324 U/L,α羟丁酸脱氢酶270 U/L,磷酸肌酸激酶296 U/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入院后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以及补液、降压、降糖等治疗。但患者持续发热(热峰达40 ℃),胸闷憋气加重,遂于2月3日转入呼吸内科。血气分析:pH 7.38,PCO230 mmHg,PO251 mmHg,SO280%,HCO3-17.7 mmoL/L,FiO221%,提示Ⅰ型呼吸衰竭。复查胸部CT示,肺部炎症进展迅速。遂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达菲抗病毒、美罗培南抗感染、甲强龙抗炎,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及补液降糖等综合治疗。2月5日山东省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采样分离病毒为甲型H1N1病毒。2月8日体温下降(热峰37.4 ℃),胸闷憋气渐好转,氧合改善,末梢SO299%。10 d后体温完全正常,2月28日复查胸部CT炎症较前明显吸收。最后诊断:病毒性肺炎(H1N1),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心功能Ⅲ级);
例3:由某,男,42岁。因咳嗽、发热5 d,于2016年2月8日入我院呼吸科。热峰39.7 ℃,咳嗽,黄痰,痰少,周身酸痛,乏力。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T 39.5 ℃,P 102次/min,R 22次/min,BP 160/95 mmHg。发热病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律齐。 当日血常规示,白细胞7.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8.5%,淋巴细胞比率14.5%;血糖11.17 mmol/L,乳酸脱氢酶324 U/L,α羟丁酸脱氢酶370 U/L,磷酸肌酸激酶396 U/L;血气分析:pH 7.36,PCO235 mmHg,PO255 mmHg,SO289%,HCO3-21.7 mmoL/L,FiO221%,提示Ⅰ型呼吸衰竭。胸部CT示,双下肺炎性病变。入院后当日即给予达菲抗病毒、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以及补液、降压、降糖等治疗。2月9日仍发热,胸闷憋气加重。遂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继用达菲抗病毒,并以美罗培南加强抗感染、甲强龙抗炎、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以及补液、降糖等综合治疗。2月10日山东省疾控中心呼吸道分泌物采样分离病毒为甲型H1N1病毒。2月11日,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氧合改善,末梢SO299%。2月18日,复查胸部CT炎症较前吸收。最后诊断:病毒性肺炎(H1N1),Ⅰ型呼吸衰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心功能Ⅲ级)。
2 讨论
2009年3月,“人感染猪流感”疫情最先在墨西哥暴发,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WHO最终将其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是由该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患者的体液、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沾染病毒的生活用品等传播。感染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绝大部分可以自愈;少数病情迅速发展、加重,出现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死亡。
本组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均合并2型糖尿病,且均为中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其中,前2例居于同一小区,附近有生禽屠宰市场;几乎同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本组患者均经呼吸道分泌物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病程相当,住院天数大致相同;临床均表现为咳嗽、高热,并于发病的第6~8天出现氧合指数降低、呼吸困难等症状;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与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内淋巴细胞凋亡相关[3]。本组1例血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于发病第7天明显升高,肌酸激酶增加可能是由低氧血症及高热引起的,表明机体可能出现横纹肌受累[4]。有研究[5]报道,肌酸激酶升高可能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所特有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显示,第5~8天患者的双肺出现广泛渗出性病变,以肺实变为主,影像学呈多样性。发病初期,影像学以双下肺多发,主要分布于周边区域,以胸膜下肺区最显著,呈碎石征或地图征,并显示出现肺间质性改变[6];进展期时,病变几乎遍及双肺的各个部位,并出现新老病灶并存现象。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展现的特征,与病毒性肺炎的病程发展紧密关联。患者经5~10 d治疗后症状好转,但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灶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最终部分病灶会留有纤维条索状影。与赵淼等[7]的研究一致。
本组患者因合并糖尿病,病情进展迅速。达菲用量150 mg、2次/d,因开始病灶吸收不明显,疗程延长至10 ~14 d。虽然《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达菲在发病48 h内应用可显著降低病死率,但本组患者应用时均超过该时限仍效果不错。这与文献[8,9]报道起病48 h后抗病毒治疗仍有效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很多情况下病毒检测不及时,对高热、咳嗽、肺内湿啰音、胸部CT示病灶明显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高的患者,在无病毒学诊断依据情况下,及早抗病毒可达到较好疗效。本组患者在病毒检测出前3 d即已用药。5~8 d后体温控制,末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与王春艳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临床上对于甲型H1N1流感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等还未达成共识。虽然激素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但大量使用会导致继发感染及其他多种不良反应,不利于病毒感染的控制。本组患者于病程第5~9 天开始使用中等剂量甲强龙,2次/d;当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影像学显示病灶开始吸收后,减少甲强龙用量直至停用,疗程为7~10 d;治疗后患者病灶吸收良好,且均未出现感染。这表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改善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肺部病灶的吸收[7]。但是,本研究病例尚少,尚需大样本进行证明。
甲型H1N1流感病毒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有文献[10]指出,大剂量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对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疗效。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含有大量抗原特异性IgG抗体的生物制品,能够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中和体内毒素,杀死病毒及细菌。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病毒性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亦提示临床效果良好。
虽然本组患者早期痰细菌病原菌检测均阴性,但病程中后期中性粒细胞升高,不排除合并G-细菌感染;并且糖尿病患者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均低下,特别是抗感染治疗后血常规好转,中性粒细胞下降,考虑合并细菌感染。虽然本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甚至联合用药,用药的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本组患者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需要重视:①诱因:前2例同居一小区,周围有生禽屠宰市场,接触史可疑。②患者特征:部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低,为易感人群。③体征与临床症状:呼吸窘迫、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明显,肺部可闻及细小湿啰音。④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淋巴细胞比例减低,血象基本正常,发病初期血气分析以Ⅰ型呼吸衰竭为主,呼吸道分泌物中检出甲型H1N1病毒。患者影像学的改变多样,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实变影以及毛玻璃影,疾病发展快;随着肺内实变阴影吸收,其可呈纤维化表现。⑤治疗: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以及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但需及早应用;即使是糖尿病患者,在监测血糖并及时控制血糖的情况下,早期应用激素治疗也是可取的。临床上遇见起病急,全身表现重但血白细胞变化与之不相符,血气仅为单纯Ⅰ型呼吸衰竭,但是肺部影像学进展迅速的患者,要高度怀疑病毒性肺炎的可能。
本组病例病情较重,进展快,但治疗效果良好,未至应用呼吸机程度,避免了气管插管,考虑与及早治疗和综合治疗有密切关系。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并免疫功能低下,丙种球蛋白能中和致病抗原,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介质、炎症因子的释放,在抗病毒基础上应用之,临床收到良好效果。因此,甲型H1N1病毒性肺炎患者应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早治疗的诊治方案,其中,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新的病毒还在不断出现,我国大多数的基层医院还不能进行常规病毒检测,但通过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辅助检查、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仍可及时对病毒性肺炎应用初步诊断,及早发现并治疗本病,减少病死率。
[1] 朱汝南,钱渊,王芳,等.2001~2005年北京地区婴幼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18-522.
[2] British Infection Society,British Thoracic Society,Health Protection Agency.Pandemic flu: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n influenza-like illness during an influenza pandemic.Provisional guidelines from the British Infection Society,British Thoracic Society,and 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J]. Thorax, 2007,62(Suppl 1):1-46.
[3] Nichols JE, Niles JA, Roberts NJ. Human lymphocyte apoptosis after exposure to influenza[J]. J Virol, 2001,75(13):592l-5929.
[4] Klein NC, Hargrove RL, Sleisenger MH, et al.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J]. Medicine(Baltimore), 1970,49(4):299-319.
[5] 王春艳,杨国辉,宁睿,等.2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临床分析[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1):104-108.
[6] 颜剑豪,江桂华,田军章,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CT表现[J].宁夏医学杂志,2003,25(7):390-392.
[7] 赵淼,徐军,刘继海,等.重症病毒性肺炎三例诊疗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3 (5):12-14.
[8] 王爱英,林三仁.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6):425-427.
[9] 孙自勤,刘晓峰.肠道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52.
[10] 黄俪峰.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价值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4):1729-1732.
10.3969/j.issn.1002-266X.2017.34.022
R563.1
B
1002-266X(2017)34-0068-03
2017-05-13)
姜琪娜(E-mail: 135890406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