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两优366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7-04-04温少娇肖全省翁国华
温少娇,肖全省,翁国华
(1.福建省安溪县虎邱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安溪362400;2.福建省安溪县良种繁殖场,福建安溪3624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9)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与福建吉奥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用SE21S光温互补核不育系与新育成的恢复系R366配组的中籼型两系杂交稻福两优366,2010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表现出熟期适中、产量高、中抗稻瘟病等特点,2011年破格进入生产试验并参加续试,于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2008)。2009—2014年在全国各地种植,产量在8.08~9.59 t/hm2,表现稳产丰产性、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应性广、抗倒性强、株叶形态好等优点。总结福优366在各地试种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 产量表现
1.1 区试及生产试验表现
福两优366于2010年、2011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2 a平均产量为9.34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平均增产9.59%。其中2010年平均产量9.01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12.0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90.9%,居第2位;2011年平均产量为9.67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7.3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率为88.9%,居第1位。
2011年破格参加福建省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32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8.24%,增产点率83.3%。
1.2 各地种植表现
2009年福两优366在安徽合肥试种0.05 hm2,产量为8.67 t/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8.70%;在福建建宁、沙县分别试种0.17 hm2和0.07 hm2,平均产量分别为9.35t/hm2和9.20 t/hm2,分别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10.7%和9.02%[1]。
2012年长汀县引入福两优366在大同、河田、濯田、四都、南山、古城等乡镇作晚稻示范,面积约5.5 hm2,最低产量为8.08 t/hm2,最高产量9.59 t/hm2,平均产量为8.95 t/hm2,比对照D297优明86增产6.12%。2014年长汀县种植推广面积超过300 hm2[2]。
2012年在清流县龙津镇桥下村作烟后稻种植0.3 hm2,经专家测产,产量为9.15 t/hm2,比对照Ⅱ优明 86 增产 3.2%[3]。
2012年在将乐县白莲镇大理村作中稻种植0.28 hm2,测产结果:产量为9.57 t/hm2,比对照Ⅱ优3301 增产 2.6%[4]。
2014年福两优366在宁化县方田乡方田村、 朱王村、大罗村作烟后稻种植,经测产验收,方田村产量为9.51 t/hm2,比宜优673增产9.49%;朱王村产量为9.03 t/hm2,比宜优673增产9.95%;大罗村产量为8.97 t/hm2,比宜优673增产10.87%[5]。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主要农艺性状
福两优366属基本营养型,群体整齐、株叶型结构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后期转色好、根系发达、抗倒伏性强。全生育期141.6 d,比对照Ⅱ优明86早熟0.8 d。参加福建省中稻组2 a区试种植,经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株高121.3 cm,有效穗220万/hm2,穗长26.3 cm,每穗总粒数175.7粒,结实率86.8%,千粒重29.8 g。
2.2 抗性
根据福建省中晚稻区试情况, 2010年与2011年福两优366对稻瘟病的抗性综合评价为中抗(MR)。具体情况为:2010年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现中抗叶稻瘟(MR),抗穗颈瘟(R),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表现为抗(R);2011年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为抗叶稻瘟(R),中抗穗颈瘟(MR),苗期室内人工接菌鉴定表现为中抗(MR)[1]。
2.3 米质
福两优366米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糙米率81.6%,碱消值3级,胶稠度80 mm,精米率高达72.7%,整精米率较高达50.7%,蛋白质含量8.1%,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达15.0%,粒长7.3 mm,长宽比3.0,垩白粒率33%,垩白度6.2%,透明度1级[2]。外观光滑如玉,米饭适口性好,米质达部颁三等优质食用稻品种标准。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适时播种移栽,培育壮秧是取得高产的基础。福两优366在福建省作中稻种植,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播种量225 kg/hm2,大田用种量15.0~22.5 kg/hm2,秧龄掌握在30 d左右。秧田用复合肥225 kg/hm2左右作基肥,插前3~5 d施送嫁肥,3叶1心期施断乳肥。
3.2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综合考虑福两优366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的特点,要注意合理密植,丛插1~2粒谷,适宜插植规格为23 cm×23 cm;每公顷插足100万~120万基本苗,保证有效穗达220万/hm2以上[6]。
3.3 科学肥水管理
施肥原则:采取“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后期酌情施穗肥”、“多施有机肥,控氮增施磷钾肥”。根据福两优366的特性和生长特点,一般施纯氮150 kg/hm2,氮、磷、钾质量比例为 1∶0.7∶0.9,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5∶3∶1∶1。施肥总体思路:采取促前、稳中、健后的方法,达到早生快发,穗多、粒多、粒重、优质的目的[6]。
水管原则上坚持“以水调肥,以水控肥,以水调气”。采取六段法措施:第1段即前期掌握浅水促蘖,够苗烤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新根增生。第2段分蘖期掌握浅水灌溉,结合中耕除草,促进分蘖。第3段分蘖后期即每丛茎蘖数达到13~15个,要及时排水,烤田7 d左右,达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植株贪青徒长,避免植株过分荫蔽的目的。第4段孕穗期掌握复水灌溉,孕穗扬花期采取浅水养胎,后期干湿壮籽,每隔7 d左右灌跑马水1次,防止断水过早,利于青秆黄熟、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第5段抽穗灌浆期掌握间歇灌溉法,促进根系深扎,增强根系活力,做到壮根防倒伏,提高植株的抗病虫能力[7]。第6段收割前7 d断水为宜,利于提高整精米率。
3.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关键是在抓好田间科学肥水管理、健身栽培、群体结构合理等统筹工作的基础上,以最小的农药用量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施药要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造成的污染,以期生产出绿色的优质稻米。栽培上要注意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冶,发现平均每丛飞虱达6~7头时,选用吡蚜酮和毒死蜱化学药剂防治,卷叶螟幼虫1~2龄时,选用乙多·甲氧虫和阿维甲虫胼等化学药剂防治;时间上要抓住分蘖末期、孕穗末期和始穗期等几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
[1] 方珊茹,郑燕梅,吴春珠,等.高产优质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福两优366的选育[J].杂交水稻,2012,27(6):21-23.
[2] 吴天长.福两优366在长汀县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5,33(1):69-70.
[3] 罗万春.福两优366在清流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5,33(3):70-71.
[4] 曾宪裕.福两优366作中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3(9):3-4.
[5] 吴美金.福两优366作烟后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6(1):47,107.
[6] 王晓方,董瑞霞.Y两优676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2):30-32.
[7] 王晓方,黄惠珍,董瑞霞.广8优673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