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进展
2017-04-04胡幼平
衣 娜,杨 萌,胡幼平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综 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进展
衣 娜1,杨 萌1,胡幼平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根据欧盟委员会颁布的下腰痛预防指南,被定义为无可识别的明确病理学改变(如感染、肿瘤、骨质疏松、强直性脊柱炎、骨折、马尾综合征等)的下腰痛[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指腰痛病程大于3个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NLBP疗效较好,综述如下。
1 传统针刺
赵锋等[2]对比龙虎交战针法(陆瘦燕式)、平补平泻针法、中频理疗3个治疗组。针刺—组取肾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另一组取气海俞、关元俞、昆仑、腰阳关,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合中频治疗仪治疗疼痛局部。结果龙虎交战针法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P<0.05)。滕迎春等[3]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冉氏“益气通经”指针结合阿是穴苍龟探穴针法,对照组用常规推拿法结合针刺。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丁德光等[4]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取1~2个与棘突周围最明显压痛点相平齐的督脉穴和3~4对与督脉穴相平齐及其上下的夹脊穴。对照组取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穴。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
2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
苏彬等[5]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加用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数字疼痛评定法评分(NPR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腰椎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对照组腰椎屈伸、旋转的AROM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5),ODI、NPRS、腰椎左右侧屈的ARO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间ODI评分、NPRS和AROM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陈静等[6]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针刺治疗,治疗组用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结果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中位频率斜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3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
梁粤等[7]将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电针加正脊治疗,观察组加用邵氏点穴位注射复方青藤碱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优良率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针刺联合定向透药
梁勇[8]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提插捻转泻法,配合TDP治疗仪加热。观察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电极片置于大肠俞穴及痛点。结果痊愈率观察组80%、对照组58.82%,且VAS、OWS、PPI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5 火 针
陈鹏等[9]将患者分为两组。毫针组给予毫针针刺双侧肾俞、大肠俞、悬钟、申脉、昆仑、环跳穴,留针30min,每周3次。火针组先取双侧肾俞、大肠俞、阿是穴,予贺氏火针点刺,每周2次,后治疗同毫针组。结果显效率火针组75.0%、毫针组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VAS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较毫针组改善更明显(P<0.01)。
6 内热针
孙美玲等[10]用1.1mm×10cm规格一次性内热针治疗NLBP。进针点位于L1~S1棘突间向两侧距3cm。常规直刺,针刺深度达骨膜不能进针为止。采用机器导线连接内热针加热,设定温度48℃,定时20min。结果发现,治疗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生存质量各维度均值逐渐提高,治疗3个月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除社会功能外均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容小川等[11]用银质针治疗NLBP,在腰部髂后上棘内侧缘与后1/3肌附着处,并沿骨盆、髂脊圆弧形布针2行,每行6~8枚;L3~S1棘突旁椎板处及骶骨背面沿棘突旁1.0~2.0cm直线布针2行,每行5~6枚,两针距为1.0~1.5cm;L2~L4横突处布针2枚,垂直进针。艾柱放置于针柄上进行加热,治疗1~2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联合推拿、蜡疗治疗。推拿、蜡疗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45%,对照组77.27%。肖京等[12]用银质针透热治疗法。选取L1~S1棘突旁1.5cm、2cm处压痛点,间距1.5cm(两侧约20个点)及髂后上棘内缘和髂嵴后1/3处压痛点(单侧6~8个点);麻醉后使用银质针针刺,深度直达腰部深层肌在骨面的附着处。用热巡检仪加热,设定加热温度110℃,距体表3~5cm,治疗25min。共治疗2次,第1次治疗7天后进行第2次治疗。中药熏蒸组采用药物熏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后银质针组较中药熏蒸组镇痛效果更好(P<0.05),慢性腰痛所引起的功能障碍改善银质针组疗效更为持久(P<0.01)。
7 脊神经后支定位温针灸
梁桂生等[13]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夹脊穴温针治疗,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2个疗程。治疗组60例予脊神经后支主干支定位温银针治疗[14],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两组均用艾条至于针柄加热。结果两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减轻,腰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8 脊神经后支定位电针
杨明等[15]用电针治疗NLBP。定位为胸腰椎各椎体棘突压痛点,胸腰椎各椎体患侧棘突旁1cm(约关节突处)压痛点,腰骶部脊神经后支行定点[14]。电针频率为20~30Hz,治疗30min。治疗2周后,下腰痛疼痛程度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第1、3、6个月随访均未复发。
9 普通针刀
陈东煜等[16]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穴位,轻提重插手法行针,留针2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5次;治疗组用普通型汉章针刀(I型)以压痛点(或区域)为手术部位予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1次。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4%、对照组91.1%。治疗组感觉疼痛评分、活动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10 水针刀
施锋等[17]使用水针刀治疗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引起的非特异性下腰痛。药物用醋酸曲安奈德30mg,盐酸利多卡因20mg,维生素B121.0mg,注射用水3mL混合。针刀刺入施术部位,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每个部位1~2mL,后进行针刀松解、剥离。术后3个月回访ODI量示优良率90.18%。
11 敷药灸
何刚等[18]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痹痛散(木鳖子2000g,马钱子1000g,血竭80g,丁香40g,生草乌400g,生川乌400g,乳香200g,细辛100g,干姜50g,麻黄50g,白芥子20g)研末,蜂蜜调成膏状敷于局部,厚度约0.3㎝,上置艾灸盒施灸。对照组选常用穴位行针刺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70.17%、对照组56.36%﹙P<0.05﹚。
12 隔姜灸
张洪玉[19]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隔姜灸灸肾俞(双)及阿是穴治疗,每灸5壮,日1次。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0.3g,日2次。结果疼痛、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态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3 自热药贴
彭亦良等[20]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温控自热止痛药贴治疗,每日使用1贴。对照组采用口服美洛昔康片治疗7.5mg,饭后口服,日2次。总有效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JOA评分和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腰痛复发3例,对照组腰痛复发8例。
14 传统运动疗法
宁兴明等[21]将患者随机分为核心肌群组、五禽戏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均锻炼3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组腰痛VAS评分和ODI均低于核心肌群组和五禽戏组,五禽戏组均低于核心肌群组。联合治疗组的脊柱屈伸活动度、腹肌耐力及背肌耐力均大于核心肌群组和五禽戏组,五禽戏组均大于核心肌群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3组腰痛复发率比较差异不明显。
15 刮痧疗法
刘朝等[22]将患者分为两组。出痧组在腰部每个部位刮8~10次,并且要求“刮致出痧”,治疗间隔4天。不出痧组操作方法与出痧组相同,但“不出痧”,治疗间隔2天。针刺组针刺肾俞和委中,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间隔2天。均治疗7次。结果出痧组VAS、临床症状积分、OD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改善优于不出痧组和针刺组,针刺组3个指标的改善亦优于不出痧组(P<0.05)。
16 推拿结合刺络放血
陈禹成[23]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正骨推拿每日行手法治疗1次,腘窝刺络放血每5天1次。对照组用正骨推拿结合普通针刺治疗,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疼痛及功能障碍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17 穴位埋线结合运动疗法
蒋素英等[24]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穴位埋线,选夹脊穴、肾俞、肝俞、命门、腰阳关、秩边、环跳、承山、昆仑、阳陵泉、阿是穴等,每10日1次,3次为一疗程,配合腰腿痛康复保健操强化训练治疗。B组采用中频微波治疗,每次15min,每日1次。结果治疗后VAS指数、ODI指数下降A组大于B组(P<0.01)。随访3个月,A组疗效稳定,B组有反弹现象、ODI指数较治疗后升高(P<0.05)。
18 小 结
中医治疗慢性NLBP方法较多,但外治疗法也应注意中医辨证施治。内经《灵枢·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针刺疗法针对性好,刺血、拔罐等疗法侧重活血祛瘀、祛湿通络等。虚证腰痛可配合传统运动疗法治疗,寒湿型腰痛则应加用灸法或热敷法以温肾散寒。中医治疗NLBP有因人制宜的治疗特色以及简、便、廉、效的优势,故临床疗效较好。
[1] O.AIRAKSINEN,J.I.BROX,C.CEDRASCHI,et al.on behalf of the COST B13 Working Group on Guidelines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J].Eur Spine J,2006,15(2):S192-S300.
[2] 赵锋,曹东波,袁宜勤,等.龙虎交战针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2,32(6):507-510.
[3] 滕迎春,于冬冬,关伟强,等.冉氏“益气通经”指针结合阿是穴苍龟探穴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11):4-6.
[4] 丁德光,黄伟.调脊通督针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08-909.
[5] 苏彬,贾澄杰,尹传瑞,等.肌内效胶布贴扎技术联合针灸应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6):540-543.
[6] 陈静,雷南伟,宋文博,等.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5,43(6):66-68.
[7] 梁粤,皮敏,谢柱,等.邵氏点穴位注射复方青藤碱注射液治疗慢性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1):154-157.
[8] 梁勇.中医定向透药联合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178-180.
[9] 陈鹏,郭静,刘慧林,等.贺氏火针疗法配合毫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10):851-853.
[10] 孙美玲,高谦,王刚,等.内热针治疗对慢性下腰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5):395-397.
[11] 容小川,周文,尹杰.银质针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5):256-257.
[12] 肖京,金添,陈京锋,等.银质针和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痛前后椎旁软组织张力变化的对比分析[J].中国骨伤,2014,27(6):513-517.
[13] 梁桂生,薛静旋,龙玲,等.脊神经后支定位温银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3,8(3):289-290.
[14] 王斌,易南,马虹,等.腰骶部脊神经后支行经特点及骨纤维管道解剖测量[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2):88-90.
[15] 杨明,李静,谭磊,等.脊神经后支定位下电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J].颈腰痛杂志,2015,36(2):167.
[16] 陈东煜,何俊,王翔,等.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6):52-54.
[17] 施锋,孙岩,张莹莹.水针刀治疗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112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4):47-48.
[18] 何刚,彭清华,林涌泉,等.敷药灸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4):369-370.
[19] 张洪玉.隔姜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4,32(6):159-160.
[20] 彭亦良,吴青蔓,李永峰,等.温控自热止痛药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2):147-151.
[21] 宁兴明,伍亮,王廷,等.五禽戏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2015,27(11):25-28.
[22] 刘朝,王莹莹,吴远,等.随机对照研究刮痧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458-1463.
[23] 陈禹成.正骨推拿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4):327-328.
[24] 蒋素英,燕军,王宏波,等.穴位埋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4):10-12.
R244.981.57
A
1004-2814(2017)07-0864-03
2017-03-07
胡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