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志愿精神分析及整合塑造的多维度思考
2017-04-04刘之荷王志琳
吴 琢,刘之荷,王志琳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66 1.医政学院;2.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志愿精神分析及整合塑造的多维度思考
吴 琢1,刘之荷2,王志琳1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南京211166 1.医政学院;2.基础医学院)
采用自编问卷对部分三级医院306名医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态度、动机、制约因素以及价值等情况进行多维度调查,并辅助访谈法做深层原因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医学生志愿者存在志愿精神理解误差、利己动机强、纯主观热情高涨、志愿精神价值难以内化等问题。应整合从德行到德性、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自觉、从教化到内化、从实践出情感的路径,多维度塑造医学志愿精神。
医学生;志愿精神;塑造
医学志愿精神作为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核心就是关爱生命,是医学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责任意识与奉献作风,具体表现为服务患者和成就自我的双重伦理关照。医学志愿精神的根本目标是作为“完整人”的患者的生存与发展,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人道精神。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不断提升未来医生即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逐步塑造其志愿精神,对于优化、提升健康服务效率,普及医疗知识,缓解医护人员压力,加强民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减少医患矛盾以及促进人文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调查江苏省部分三级医院的医学生志愿者服务状况,了解医学生志愿者群体志愿服务的态度、动机、制约因素等,发现该群体志愿精神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多维度思考塑造医学生志愿精神的策略。
一、医学生志愿精神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江苏省部分三级医院志愿者工作站的医学生志愿者306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对象均为2015年11月至12月在医院志愿者工作站的服务人员,皆为各医药院校在读医学本科生,平均年龄(20.2±2.9)岁,其中男生111人(36.3%),女生195人(63.7%)。调查时间为2个月。
(二)志愿服务的认知观
总体而言,大部分医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是积极的。在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方面,参与调查的306名医学生志愿者中,性别和是否为学生干部两个因素对其有影响。其中,男生对志愿服务态度积极的有58人(52.3%),女生则有121人(62.1%);男生对志愿服务态度一般的有46人(41.4%),女生则有72人(31.9%);男生对志愿服务态度消极的有7人(6.3%),女生则有2人(1.0%),说明女生总体认知比男生更积极,χ2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4,P=0.016)。
志愿服务的态度也与志愿者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有关,担任学生干部者对志愿服务态度积极的有116人(69.9%),非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态度积极的有73人(51.4%);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态度一般的有48人(28.9%),非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态度一般的有63人(44.4%);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态度消极的有2人(1.2%),非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态度消极的有6人(4.2%),χ2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P=0.002)。
(三)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观
在志愿服务动机方面,261人(85.3%)希望自己可以从中得到锻炼,243人(79.4%)选择了“奉献爱心、回报社会”,选择“想多结识一些朋友”和“单位、学习的要求和鼓励”的各有168人(54.9%),只有18人(5.9%)选择“从众心理”。而选择从众心理的部分医学生志愿者由于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以及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这与上述对志愿服务态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四)投身志愿服务的意义观
在志愿服务对能力及素质提升影响方面,选择“增长了阅历”和“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两个选项的人数最多,均为261人(85.3%),其余依次是“自身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225人(73.5%)、“更好地发挥了自身专业能力”207人(67.6%)、“获得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证明”168人(54.9%)以及“医学人文的提升”68人(22.2%)。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医学生志愿者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都有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志愿服务过程中目的不明确,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医学生志愿精神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学志愿服务发展迅速,而医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之一,其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的提升,对于志愿精神的发扬和传播以及维护患者的健康权乃至生命权有重要意义。然而,主客体之间的分歧、动机因素复杂、理想与实践脱节、形式空泛化等因素制约,都与医学生志愿者群体内部缺乏志愿精神相关,乃至影响了志愿服务在医学生群体的广泛开展。
(一)主—客体对志愿精神理解的分歧明显
志愿精神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志愿精神表达了广大志愿者的思想语言和价值观念,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凝聚力,不仅是志愿者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社会人文精神的体现[1]。然而,一方面医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志愿服务仅仅是到医院中进行一些辅助、引导等简单工作,并没有上升到情感层面,从价值上投入志愿服务之中,由此,在服务过程中忽视医务工作者或者患者及其家属的情感体验,忽视对其人文关怀,影响医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被服务者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也存在误区,部分被服务者把医学生志愿者看成简单的免费劳动力,忽视其自主性,造成志愿服务的实际价值不被志愿者认同的情况。
(二)动机的“利他”与“利己”难平衡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精神,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在志愿实践过程中,医学生志愿者发挥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医务工作者及病患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服务,从中体现了对人格和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谐风气的宣扬。但调查显示,医学生在参加志愿实践时,获得自身“收益”的目的也是支撑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驱动力之一,即纯粹道义角度出发的志愿服务已不再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志愿服务工作。无论其动机如何多样化,都体现出只有当个人的志愿付出(投入)与志愿服务产生的价值、道德、物质等个人利益(产出)相对应时,才会使志愿者保持长久的服务热情[2]。而当医学生志愿者的动机含有过多利己性、功利性,对服务收获期望过高时,则又会成为制约服务的根本阻力,这也符合心理学社会交换论的相关解释。
(三)主观上热情、主动但现实中易受挫、退缩
志愿精神是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的个体精神特质的外显,而志愿热情支撑和保证了志愿精神的前进方向。然而,在志愿服务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多数志愿者对自身不具有向患者解读一些常见疾病知识的能力而感到苦恼。207名(67.6%)志愿者觉得需要参加培训,其中165名(79.4%)志愿者觉得自身需要特殊情况的应对技巧培训。这些数据表明,医学生志愿者在从课本走向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经验,时常与患者产生沟通障碍。而志愿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医学生志愿者很难快速掌握各种应对技能,同时,他们又缺乏足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到成年期的过度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人群心理易被社会舆论等各种外界因素所影响[3],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极易受挫。访谈中发现,在提供服务时总会遇到很多尴尬场景,如对患者询问就诊地点不熟悉,对疾病挂号科室不明确等。遇到这些困难时,在患者疑惑的眼神和不认可的反应中,志愿者情绪深受打击,无法承受较大的挫折,甚至出现想要逃避志愿服务的心思,服务热情很容易受到影响[4]。
(四)志愿精神难以内化,流于表面形式虚化
我国医学生志愿活动在党团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影响广泛,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独立发展空间也被过于浓厚的行政化管理方式所限制,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志愿服务也存在一定的过于侧重宣传而忽视服务实质的现象,最终也阻碍了志愿精神在医学生中的确立。有学者明确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动力不足的原因就在于以主体内在的“志愿精神”为标志的志愿服务受制于组织力量的强弱,活动主体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有效的满足[1]。大部分医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环境和工作安排的制约下,服务项目较为局限,仅能做一些引导类的服务工作,或者在一些科室里观摩或做简单的辅助工作,且辅助工作量有限。志愿者参与其中后,原本负责这些工作的工作者就出现了人员闲置的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没有体现出志愿服务的价值,而且使医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打击,内在动力受到消极影响,志愿精神难以内化,影响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和发展空间。
三、志愿精神整合塑造的多维度思考
医学志愿精神的塑造不应该是静态、单维、孤立的过程,而应是整合从德行到德性、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自觉、从教化到内化、从实践到情感的路径多维度塑造策略。
(一)促德性觉醒:从“小我”走向“大我”
《礼记·中庸》中写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作为人类的道德本性,影响着志愿精神的萌芽和发展。从提高志愿精神到提高人文素养,其根本还是要回归到个人,提升个人的修养,培养生于内发于外的道德本性,对提高志愿精神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志愿者通过提高自身的向善能力和人文素质,提升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综合人文水平,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组织,不断辐射到广大的社会群体中,促进整个社会对志愿精神的理解,更加广泛地使社会大众接触到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能够引导尊重志愿者的思想、传扬志愿精神,引导社会舆论,使志愿精神深入每一个公民的心灵,使公民的志愿精神普遍觉醒,引导社会关注志愿活动,使医学生志愿者受到激励,完成思想上的超越,从“小我”走向“大我”。
(二)内化道德规范:从“他律”到“自律”
凯尔曼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个体与宏微观环境(包括社会舆论和教育等)交互影响之下的道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即在群体生活与社会过程中,个体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而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5]。换言之,道德规范既不是单纯从内部自然展现的过程,也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而是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的过程。根据凯尔曼这一理论,在志愿精神的培养初期,志愿者的行动可能会受制于志愿者组织的约束,医学生志愿者应当用正确的态度面对这种强制的“依从”行为,这种强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志愿者通过这种“他律”的行为,强化志愿精神并使志愿服务活动逐渐习惯化,经历这样一种“习得”过程而达到对志愿精神的“认同”,建立的类条件反射定势[6]。经过多次“他律”的被动依从过程,志愿者逐渐能够从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到志愿精神的价值,获得自身的成长,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认同感,并把志愿服务“内化”为长期的自觉、自律行为,从而吸收并发扬志愿精神。
(三)“兼爱”应然:主动利他亦顾利己
墨子认为,“兼爱”就要视人若己,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别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医学生志愿者往往出于“利己”的目的去进行“利他”的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服务本身对自己有利,其实现方式是由人及己,从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志愿动机无须苛刻地要求纯粹“利他”,一旦志愿者认可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就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6]。现代的志愿精神具有博爱性,人们由于生存而产生相互需要,因此,医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在“利他”与“利己”之间寻找平衡,无需过度回避“利己”的行为,但是也要端正动机,出于责任感和自愿意识,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与效果得到有机统一,主动利他兼顾利己。
(四)大学精神熏陶:价值引导与教学双重作用
大学诞生至今,始终发挥着引领社会进步、传播社会文明的作用。从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孕育出了追求理想、坚持信念的大学精神,逐渐成为大学的灵魂,体现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发展的精神诉求。人文精神便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志愿精神正是一种甘于奉献、发挥主动性和责任感的人文精神。志愿精神所体现的价值观正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追求,博大的大学精神中孕育着志愿精神的所有特征。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一大任务,体现大学对人文关怀的重视,也体现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7]。在大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为医学生树立榜样,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应在沟通、服务方面对医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另外,校园宣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方式,学校可开展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医学生对临床工作的了解,让学生提前学习一些临床的沟通技能和工作方式,培养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高校的学生组织和社团也可举办一些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活动,比如辩论赛、参观敬老院或福利院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培养其同情心,服务与关怀他人的意识。
(五)实践激发体验:以真实临床情境引发共情
志愿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生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从“认知”转向“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医院作为医学生接触临床环境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医学生志愿精神的“教室”。在临床环境下,医学生志愿者零距离接触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从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情感训练的机会。共情的产生是志愿精神培养的基础工作。感受他人的困难和痛苦便能产生充分的利他动机,无论是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还是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情感体验让医学生在真正走入临床工作之前体会到人文关怀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患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拥有出色的诊疗水平,还需要良好的沟通方式和对患者足够的关怀,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身心痛苦。因此,医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践,培养共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以及提升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志愿精神。
[1]余 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15-19.
[2]刘 珊.高校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及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3):59-61.
[3]宫 磊.关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0(4):242.
[4]董海军.大学生志愿参与动机的分析[J].理论界,2003(6):139.
[5]Herbert C,Kelman H.Compliance,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ther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2):53.
[6]陶 倩,肖炳南.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9-83.
[7]蒋直平,陈晚云.志愿精神:大学教育的应然追求[J].理论与改革,2015(5):182-184.
(编辑:陈 越,马川建)
2016-09-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CSH017)
吴 琢,男,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医学人文。
王志琳,Email:wzhl2001@163.com
G641;R192
A
1009-4784(2017)01-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