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重塑与价值内化教育研究

2017-04-04李锋清

关键词:内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李锋清

(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福建福州350122)

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重塑与价值内化教育研究

李锋清

(福建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福建福州350122)

大学生信仰重塑应作为微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应坚持以微媒体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价值内化教育为途径,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重塑;微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内化

微媒体是依托互联网载体,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其创造的内容简单易读,互动性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强;内容的创造者与阅读者是面对面的关系,阅读者可以通过关注、取消关注订阅等操作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微博、微信、微视频是微媒体的重要传播形式。当前,微媒体已成为高校育人新的重要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契机,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维存在“物化意识”倾向,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信仰严重冲击着大学校园的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部分大学生信仰的迷茫,最终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面对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如何有效依托微媒体,传递正能量,重塑大学生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让大学生主动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接受正面教育,进行自我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挑战

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运用既拓宽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渠道,也给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微媒体的不当使用容易导致信仰虚无

信仰虚无是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虚无,换句话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怀疑、动摇乃至放弃。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存在信仰虚无主义的问题,一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表明,有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信仰,对有无信仰表示“无所谓”的态度[2]。微媒体时代,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信仰缺失、价值取向迷茫的问题。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应该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导致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生活态度。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盲目,摇摆不定。在信仰树立过程中往往从众、盲目跟风,导致时而相信,时而怀疑。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热情不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状况,表现出信仰虚无、信仰迷失。

(二)微媒体的不当运用容易导致信仰异化

信仰异化即人们过分夸大信仰的超现实性,使得所“信服”和崇拜的对象脱离了人类所能承受的精神极限和道德底线,进而在追求实现这样的信仰目标时采取不正当的途径和方式,以至于反过来对信仰主体造成危害甚至消灭信仰或信仰主体的信仰状态[3]。微媒体背景下信仰异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背弃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本真,拒斥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真善美应该是任何信仰的共同目标,背离这个目标的信仰就是信仰异化。二是对金钱和权力的不理性渴望,导致拜金主义泛滥。当代不少大学生将成功定义为金钱与权力,并认为一切价值都应服从于金钱和权力。对于金钱和权力的崇拜反映了当前了大学生信仰的失落与异化后的危机状况。三是逃避现实与寄托虚幻而参加了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纷扰喧嚣的生活方式,产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排斥,如果现实中履遭挫折,则导致逐渐逃避现实,寻找并参加超现实的迷信活动和邪教组织。

(三)微媒体的不当使用容易导致信仰多元化

微媒体既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也增加了不科学、不合理信仰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当前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社会思想日趋严重。一些大学生用市场价值取向取代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取向,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受到强烈冲击。二是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冲突。“普世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目标差别较大,冲击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特别是苏东的剧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困惑,很多人把政治信仰转移到了对金钱、权力、宗教等的信仰。一旦高校缺乏主流信仰的正面教育,必然出现大学生多元信仰的冲突。

二、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微媒体时代信仰教育的受众对象、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社会环境、网络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也在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既有复杂的环境因素,也有高校教育者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因素。只有深刻挖掘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方可探寻化解信仰危机的有效办法。

(一)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强

大学生虽是成年人,面对许多问题可以独立思考,但受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和现实尚不能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其自主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出现虚无主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信仰选择容易受外部环境和他人言行的影响,出现从众行为,导致信仰虚无。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也影响大学生对科学、合理信仰的选择。当前,社会风气出现庸俗化和功利化,社会信仰更加多元、多样。此外,我国实行信仰相对自由,社会必然存在多种信仰。这些因素客观上为部分大学生日后信仰的动摇和异化提供可能[4]。现实中,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实质上并非是大学生对信仰的拒斥与无视,而是大学生对信仰的盲目选择、自身辨识力不强以及自我认识不到位。

(二)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不合理

针对我国大学生存在信仰异化的危险,各级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信仰被异化的危险,但在信仰教育方式方面仍不很理想。一是高校信仰教育相对缺失,信仰教育的内容仍然较少,且效果不理想。我国的信仰教育更多是政治信仰教育,对其他信仰的教育和引导还不够,一旦政治信仰教育失去魅力,其他信仰便会乘虚而入,出现信仰异化。二是信仰教育的方式不够与时俱进。传统的信仰教育更多地采取说教式,简单、刻板、生硬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授给大学生。新形势背景下,微媒体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自由便捷,政府的监管难度也在加大。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过程中丢弃了微媒体这个重要媒介,仍然运用说教的教育方式,显然无法适应微媒体时代的要求,无疑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相矛盾,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客观需要相脱离,必然影响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影响教育效果。

(三)微媒体时代多元价值取向冲击激烈

我国社会存在多元信仰的局面与社会存在多元价值取向密切联系。一是微媒体自身具有的自由化、交互性和丰富及时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价值选择更加自由,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必然长期存在。政府、社会、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的难度加大。多元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多元信仰选择。二是微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更加自由,监管难度也在加大。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微媒体等网络媒介迅速涌入国内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他们从没有停止向我国的大学生传播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尤其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他们的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大肆传播、渗透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5]。由于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强,面对多样的信息、多元的价值取向容易因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出现错误的辨别,被动接受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造成信仰多元化。三是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少数党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存在,无疑也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产生负效应,冲击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价值内化是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重塑的有效途径

微媒体背景下,信仰教育应该有效依托微媒体载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价值内化,才是当前大学信仰重塑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前大学生自主意识不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既要依托课堂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分清是非黑白,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大学生辨识能力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依托大学生的价值内化教育,努力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学、懂、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运用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辨别学习、生活中的善恶、真假、是非的标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充满正能量的人生信仰,并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与信仰的选择、判断的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追求[6]。

(二)改进信仰教育方式,优化信仰教育效果

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既带来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高校必须不断改进、创新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者话语权渐失的时代,高校信仰教育应该充分立足于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化信息的传播渠道,减少信息异化的危险,帮助大学生正己修身,自觉抵御外界腐朽思想的侵蚀[7],成为一名具有高尚信仰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方式来说,一要依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发挥课堂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创新传统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考虑结合微动漫、微视频等载体,以90后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进信仰教育,吸引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二要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平台,让大学生认同、接受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形式,既有实地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也有网络对接志愿服务,让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长知识、增才干。三要打造并利用好网络平台,结合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载体,用浅显易懂的内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效果。

(三)坚持主流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针对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素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高校应该加强核心价值内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学校层面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与时俱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视频、微动漫等载体,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即线下利用传统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创新授课形式,丰富学习内容,不断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学习先进、保持先进;线上充分利用微媒体工具,保持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适时用主流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努力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该信什么,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践行自身的信仰。党和必也要通过清本正源的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努力通过制度的自我完善,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为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以社会整体力量推动大学生的价值内化教育,引导大学生真学、真信、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自觉的信仰。

大学生的信仰是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与行动指南,是大学生精神意识范畴的核心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树立科学的信仰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微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微媒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帮助大学生厘清思路,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的专业人才和可靠的接班人。

[1]人民网.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21)[2016-04-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1024-22635998.html.

[2]姚成元.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探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4(4) :25-27.

[3]刘鑫淼.当代大学生信仰异化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50-53.

[4]陈永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引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2):129-131.

[5]熊 英,汪德平,刘 平.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心态调研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83-85.

[6]田修胜,李功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6):16-18.

[7]俞培宁.信息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5):47-48.

(编辑:常志卫)

2016-05-23

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2014SZ006)

李锋清,男,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9-4784(2017)01-0009-04

猜你喜欢

内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