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学生党建进公寓创新研究
2017-04-04郑观元何颖义
郑观元,何颖义
(福建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群体在校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其所承担的育人功能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党务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现有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中,学生公寓这一场所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笔者着力探究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创新性方法,力求将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增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宽度和深度。
一、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必要性
(一)学生党建进公寓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院系学生党支部组织架构一般是以专业或年级为单位设立,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以教学班组为基础构建的。与此相应,在党建内容及形式方面,党员的民主生活、组织生活基本上围绕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等内容来安排。作为大学生活中除教室外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公寓一直以来主要是发挥后勤服务的作用,高校现行的党组织架构在学生公寓中明显缺位。因此,学生党建工作进公寓既是党中央的统一部署要求,也是高校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客观需要。
(二)学生党建进公寓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与他的人性观密切相关的,他认为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但他也承认,在现实中这种人占极少数,多数人所以达不到自我实现人的水平,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人的自我实现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涵盖三个层面,包括强国梦、民族复兴梦、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从而使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实现中国梦目标明确,前途光明。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实现中国梦的征程并非一片坦途,仍然有许多困难和险阻需要克服。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西方“三股势力”已经逐渐将渗透方式改变为精神渗透和文化渗透[2],渗透对象主要为年轻且缺乏阅历的大学生。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在当下资讯高度发达时代,必然成为我党和以西方为首的敌对势力之间意识形态之争的主战场之一。因此,积极推进学生党建进公寓,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建的主要阵地和战斗堡垒,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学生党建进公寓是拓宽基层党建工作途径的需要
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医学学科的特性要求医学生必须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在这种惯性作用下,很多学生将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当做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一样对待,虽然在课业考核方面成绩不错,但在入脑入心方面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医学课时量较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再加上青年人青春飞扬、天性跳脱、不受拘束等特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更关注的是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至于活动本身所寄寓的主旨则往往被冲淡或者忽视。如何与时俱进地将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和政策有效地传达并灌输给这一群体,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院校党建工作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公寓这一服务和育人载体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推进学生党建进公寓,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第三课堂。
二、当前医学院校学生党建进公寓所面临的难题
(一)学生公寓管理社会化的矛盾日益凸显
高校后勤为教师、学生、职工、家属等提供吃、住、行、水、电、暖、医疗保障等公共福利、日常生活等服务工作,而且承担高校各种物资材料、设备等的供应保障[3]。早在1985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了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今天,高校后勤系统管理社会化已然成为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后勤系统管理的主要模式,这是“与时俱进”的现实化表现,有其必然性,但“后勤社会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则需要高校管理者进一步加以解决。首要问题就是“社会化”的主体是后勤服务公司(集团),其主要目的是盈利,而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公寓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绝非后勤服务公司(集团)所能够妥善管理。另一方面,后勤服务公司(集团)的军事化企业管理理念与当前“95后”大学生崇尚个性的特点存在较大矛盾,容易引起“95后”大学生的反感,将学生公寓内的问题外化、扩大化,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二)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定位不清晰
学生公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其育人功能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但是在“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工作体系建设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种延伸,流于形式,即表面上设立了党员值班室、会议室、活动室等办公场所,却缺乏明确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相关制度,对于学生公寓党建活动如何开展亦没有具体的策划,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得不到有效释放,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医学院校的学制基本上是“4+1”或“3+1”模式,即前4或3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需兼顾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考核[4],这些都使其对于身边人、身边事的关注较少,部分医学生认为学生党建进公寓仅仅是相关人员进入宿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由于学生党建进公寓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无法得到学生的响应,弱化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学生党建进公寓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力基本上都是各学院、各学系、各专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这一群体具有年轻、充满活力的鲜明特征,了解当代“95后”大学生的政治需求和意识形态,能够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日常工作为手段,潜移默化中形成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但辅导员由于承担着过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党建工作的精力通常主要投入在年级和班级上,无暇顾及学生党建进公寓,这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宿管人员作为除辅导员外和大学生接触频率最多的学生公寓管理者,其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后勤服务公司(集团),而非广大学生,且宿管人员文化程度及素质普遍偏低,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提供日常的后勤管理服务,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带动学生党建进公寓或是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加之部分学生对宿管“只管生活,不管思想”的作风已经习以为常,难以认同其学生公寓“教师”的身份,严重影响学生党建进公寓系列工作的开展[5]。
(四)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吸引力
学生党建进公寓的主要对象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人生阅历低,充满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存在鉴别力低、易被文化渗透、有益信息吸收较差等问题。各类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在改变学生党建进公寓略显苍白的现状的同时也对高校公寓党建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当前,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传达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学校的相关党建工作的政策和方针上,缺乏趣味性、多样性、自主性,与当代大学生喜爱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格格不入,难以得到有力的响应,降低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形式还需要进行更多元化的拓宽,目前主要的几种形式包括“填鸭式”的纯理论教学、公寓区内的宣传栏和大字板等,无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媒体,其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宽度、广度上远远落后于21世纪的新媒体,缺乏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滞后严重,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快餐”文化,导致学生党建进公寓的收效甚微。
三、创新学生党建进公寓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优势,带动学生党建进公寓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所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以盈利为目的的后勤公司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学校管理部门所关注的内容截然不同。但是,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基础上,后勤服务的专业性显著提高,使得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公寓党建作为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后勤管理的日常工作,如内务评比、文明宿舍选拔等同步进行,将学生党员发展的考核与其挂钩,能够强化学生党建进公寓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契机,创设新平台,落实“三自教育”
在大学生群体中重塑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与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动有机结合,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医学院校为例,医学生具有专业知识学习任务繁重的特点,并且需要在课后进行实践,往往导致医学生无暇顾及党建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同时,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几何形式增长,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被动吸收的形式向QQ、微博、微信等主动搜索的新媒体方式转变,但由于此类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数量庞大、参差不齐,故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学生党建进公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开辟线上网络阵地,以短视频和微话题为形式,以宿舍为单位将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既富有专业性又政治方向正确的信息传播出去。另一方面,以线下活动为抓手,通过专业竞赛、专题讲座、舆情分析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医学生参与其中。对于渴求进步的积极分子,创设学生公寓党员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接待室、党员加油站等平台,并制定相关制度,引导其发扬“住在公寓、奉献公寓、服务公寓”的先进精神,帮助普通同学协调、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既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让普通同学充分行使了监督权,对于强化学生党员的正面形象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丰满化。
(三)充实基层党建力量,建立学生公寓帮扶制度
学生党建进公寓不是辅导员一个人的工作,离不开广大学生党员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医学生对于党建进公寓持欢迎态度,热切盼望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帮助。由于一个辅导员所对应的学生人数大多超过200,很难做到“广撒网”。因此,建立学业成绩优异、能力强且有责任心的学生党员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帮扶制度具有其客观必要性。以医学院校为例,新生入学后通过选举产生班干部,但是这些班干部经验相对不足,加上医学生的课程紧、任务重,这些班干部并不足以完全承担一个合格班干部所应承担的职责。因此,通过选派高年级学生党员与低年级学生宿舍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6],既强化了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又能够尽快消除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在帮扶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并充分接受了新生的监督,展示了学生党员的正能量,有效杜绝了“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消极享乐思想[7]。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进一步邀请全校教职员工参与,成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8],结合学生班主任和导师制等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进一步塑造又红又专的新时代人才。
(四)完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设立党支部的形式基本上以专业、年级、班级为主划分,而思想政治辅导员往往是支部书记,这就要求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公寓,完成指导学生党建进公寓开展的使命。通过落实辅导员工作“七个一”制度——每周全面巡查一次学生公寓、每周入住一晚学生公寓、每周开一次舍长会、每周进行一次集中晚点名、每周全面巡查一次课堂、每周与一批学生谈心谈话、每周开一次主题班会,将学生党建进公寓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摒弃陈旧的“抓两头”的方法[9],杜绝产生中间的一大部分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的可能性。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适当加大辅导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培训、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生公寓作为大学生群体在校除教室外学习、生活和工作最重要的场所,其潜在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将学生公寓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效力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朱可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7-06-05(1).
[2]白育庭,袁尚会,杨时林,等.浅析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25-27,31.
[3]白立士,刘 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7(7):29-34.
[4]段金宁,高思佳,李 梅.医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北京教育(德育),2015(11):64-66.
[5]吴景龙,戈春楼.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进公寓的探索与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2):23-24.
[6]石 睫.高校学生党建品牌化建设进宿舍的研究[J].长江丛刊,2016(9):150.
[7]苑新悦,崔运浩,周子齐.创新医学院校发展对象教育培训与考核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7):130.
[8]孙 静.创新医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党建育人功能[J].中国培训,2016(10):58-59.
[9]刚 旭,陈春生,张 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 28-32.